项围攻天京,洪秀全宁吃野草,不突围。

1853年3月,太平军进入南京,改天京为太平天国首都。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洪秀全只用了2年时间,时间很快。也说明了八旗和绿营这两大清朝军事支柱的腐朽,无法阻挡太平军的胜利。此时,咸丰下诏,鼓励各地处理武装,共同剿灭太平军,其中曾国藩项最强,是太平军之敌。

与八旗、绿营不同,项不是正规军,而是私人武装,在丰厚的饷款刺激下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要知道,八旗马月薪不过2.5两,而湘军普通士兵却多达6两。他们因杀敌有功而获得奖励,可以随意掠夺。与太平军相比,湘军最明显的优势是拥有专业的海军,并配有洋枪,从而牢牢控制长江运输线,确保湘军立于不败之地。

1862年5月,湘军主力到达天京,在雨花台扎营,开始围攻天京。5438年6月+10月,李秀成等13诸侯率领20万大军决战,但由于后勤补给跟不上,在开战44天后被迫撤退。随后,李秀成执行了洪秀全“北攻南”的可怕作战计划,65438+万精兵在江北挑战“野外生存极限”。渡江时恰逢暴雨,被项水师拦截,造成全部损失。

李秀成主力兵团损失惨重。项南夺雨花台,北夺九洲,天京主要粮道被切断。在江浙南部战场,李鸿章和左勾结列强军队,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太平军被师团包围,处境不妙。这样,天京注定无法清剿,因为没有机动部队。对此,李秀成向洪秀全提了一个建议:“如果里面粮草少,外面救不了,就让城留下来吧。”。

李秀成建议突围,洪秀全拒绝了。他宁愿吃杂草也不愿离开。李秀成在《自述》中说:“诸城皆食甘露,可养生”,并带头吃之。

那么,什么是“甘露”?杂草,杂草,“两三年前就下令各家多备甘露,各家出十担,收在仓库里。”可以说,洪秀全早已预料到了围城的危险,提前准备了大量的“野草”来吃,以应付局面。杂草是天然不可食用的,更不用说是健康的。困城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但洪秀全就是这么做的。

从内外形势来看,持有天京的概率几乎为零。不考虑其他因素,太平军缺少水师,注定城内缺粮。就算湘军不攻,也会饿死。突破呢?李秀成在1863末尾提出了“不要放城”的建议。此时湘军几乎包围了天京,但天宝城、地宝城、厕神门仍被太平军控制,突围并不困难。

在江浙南部战场,李世贤、杨福清、、黄等专家纷纷撤军,主力集结在江西和江浙交界地区,拥兵30余万。洪秀全突围的时候,自然会有部队来接应,他也不会变成流氓。所以,洪秀全要想突围,并不难,只是不甘心。

战争就是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的力量,摧毁对手的有生力量,从而赢得胜利。内忧外患之下,固守天京毫无意义,但洪秀全却要反其道而行之,代价自然很沉重。那么,洪秀全为什么不愿意突破呢?主要愿意两点。首先,洪秀全把希望寄托在各路援军身上,希望重现两次摧毁“江南大营”的辉煌。

陈玉成麾下大将陈得才活跃在西北地区,聚集了二十多万兵马。他已分三路南下,准备救援天京。李世贤、黄、杨辅清、等主力还在,洪秀全早已派洪仁玕出去“催兵”,让丙军火速进京与项作战。依靠“洋兵”解除首都之围是太平军的传统战术,但此时注定行不通。

陈得才南下,被八旗兵马截住。连湖北都出不去。不用说,李士贤、黄、等。,被项围困,在那里可以部署兵力增援天津。再加上天京没有足够的粮食,“勤王之师”吃不饱穿不暖,没人愿意打仗。洪仁玕出去“借兵”,没人回应。

天王洪秀全固守“传统经验”,认为借助诸侯军队拯救世界绝对是大错特错。洪秀全定都天京后,一直待在宫中,不曾踏出城门一步,不知道太平天国的军事情况,不知道今非昔比,这注定了他的失败。天王洪秀全当然不想突围,而是留在城里吃野草。主要原因是他失去了斗志和主动性。

熟悉太平天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洪秀全性格暴躁,脾气不好,但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崇神会成立之初,洪秀全因给顾村传教受挫,直接回到广东,不愿坚持。此时,要不是冯云山拒绝“教主”的诏书,单枪匹马深入紫晶山传教,太平天国注定要打下去。索衣渡惨败后,洪秀全打算回两广打游击。如果杨不执行“天公下凡”,强行实施“道州决策”,太平天国早就结束了。

京师天京后,洪秀全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江南温柔的家乡让他失去了不可动摇的斗志。享受了幸福的生活后,洪秀全如果爆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会受不了的。

综上所述,湘军围攻天京,城内外交通通道被切断,天京弹药粮食告罄。此时,享受着美好生活的洪秀全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斗志,希望“洋兵”前来救援,重现两次摧毁“江南大营”的辉煌。所以,洪秀全宁愿吃野草,也不愿东山再起。

结果呢?杂草解决不了温饱,各路诸侯都不愿意带兵打仗,因为北京没有粮食。65438年6月至0864年6月,洪秀全吃“野草”太多,不肯吃药,死了。七月,湘军破天京,灭太平天国。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战争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