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90岁老人出家了。这是什么?
《新世界》的《第一批90后出家了》在今年年底将“第一批90后”推向了最后的高潮。
而带有“第一批90后”字样的文章,则是“中年”、“危机”、“离婚”、“脱发”、“秃顶”等字眼。
第一批90后新兵是谁惹的?
90后的朋友难免抑郁。谁惹了第一批90后?为什么网上有那么多人在想自己的晚年?
自嘲青春心态的逝去。
年轻人喊老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症状。此前,联合国官微发布声明,宣布联合国将“青年”定义为15-24岁之间的群体。虽然中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纲要(2065,438+06-2025)》明确规定青年的年龄范围为65,438+04-35,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到网络舆论,很多都超过了25岁。
与年轻人年龄相关的话题总能引起广泛的讨论。不久前,一份所谓的“凉山业余足球联赛”文件在朋友圈刷屏。比赛本身没有什么亮点,但是它的名字和解说——“老年人杯”(八人制,1982 12 31之前出生)却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吐槽。再比如,之前,无论是赵雷称母亲为“34岁的儿子”,还是保温杯梗,年轻人总是敏锐地从无关紧要的新闻中捕捉到与年龄相关的信息,并用这些新闻来感受“老”。
无论是第一批90后,还是其他年龄段的年轻人,为什么都在感叹自己老了?保温杯开始流行的时候,文章《记住,中年危机的最后执拗,千万不要拿枸杞泡的保温杯》提到了人到中年可能面临的各种危机——或者说人还没到中年。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年轻人愿意变老,而是现实生活中来自工作、生活、情感、房子的压力,让他们觉得自己超负荷了,提前衰老了。
一篇讨论第一批90后秃顶的文章背后,有第一批90后的留言。一位90后网友写道:“我的父母永远长得像父母,一句话对我好,垄断了我的生活。毕业后,我被要求去上海,听月经的安排。六年时间,工作前途光明,生活也习惯了。一个儿子不在身边不放心,哭着哭着逼我回来;回来的时候说了一个小姐姐。一切都很好。全家都在催婚。我觉得妹妹太小了,不能早点安定下来。未来,变数太大。还不如早点结婚,然后我把人吓跑了。后来家里给我介绍了一个。过了一段时间,我说先结婚,这样就不会催我们要孩子了。现在女儿两个月,结婚半年了。我记不得十年前的我了。”
这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很多第一批90后的生存状态,他们曾经向往外面的世界,向往遥远的诗意,却无法抗拒来自现实的羁绊;最后在父母的安排下,他们结婚生子,10年前的志向和自己都想不起来了。这种稳定的生活状态没有错,但是稳定的另一面是冷漠,冷漠。当一个还不到30岁的人进入了这样的生活状态,他们会很容易觉得自己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