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患于未然|筑牢疾病防线,讲养生古茶文化。
什么是养生?养生就是通过食物、运动等来维持身体。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国人的保健是从近代开始的吗?怎么可能呢?中医养生和中国一样古老。
在医疗卫生技术还没有那么发达的古代,活到百岁的人非常少。出于生存和自我保护的本能需要,人们会更加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延长生命、消除灾难和减少痛苦的好方法,其中一些方法很简单,甚至不是科学的探索。
比如火的应用:由生食改为熟食,降低了因食用生食可能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概率;再比如,原始时代用于辅助狩猎或祭祀时取悦鬼神的舞蹈,已经成为人们强身健体的养生方法。甚至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难以保证,人们已经单纯的支持所谓的养生,中医养生已经开始起步。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和经济生产水平的提高,百家争鸣开始了一个学术争鸣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百家争鸣的养生思想和方法逐渐产生,甚至演变为一门学科;为中国养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比如《周易》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是中医养生“天人相应”哲学基础的整体体现;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其养生的根本观点是道家自然;倡导人要清静,静下心来休息;结果发展成调息、内丹、吞服丹药等非常著名的养生方法。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也体现了“食而不语,睡而不语”的养生理念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秦汉时期,社会上养生风气颇盛,多数帝王热衷于长生之道:如秦始皇命方士为其炼制仙丹;就连汉武帝晚年也非常热衷炼丹。
在这些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保健医师,如张仲景和华佗。看“保健医师”这几个字,就可以知道保健已经开始逐渐和医学结合;这时,中医开始逐渐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中医养生体系。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西医学进入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和中医养生的正式形成阶段。《黄帝内经》融合了先秦诸子的养生和医学思想。它强调人要顺应自然,协调阴阳的基本观点,还提出衣服要根据四季和一天早晚的变化而增减。“圣人治病先治病”的原则,体现了养生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不断发展,保健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魏晋南北朝玄学的兴盛和唐代将道教奉为国教,使得道教的服石、呼吸等养生知识在皇室和民间颇为流行。
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与中国原有的道教和儒教融合,逐渐演变为适合国情的中国佛教;其中强调人要自律,不要太贪心,平时多洗澡,诚心斋戒,不杀生,注意与自然的和谐;这与中国传统的养生观念不谋而合。
宋金元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炼丹中石头的副作用很大。有传言说汉武帝吃了太多炼好的丹药,汞中毒而死。因此,人们开始强烈主张将炼丹中的石头变成植被。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医学家开始整理以前的本草著作。
从此,用药物养生开始走向重视草木的光明之路;随着宋代“重文抑武”政策的出现,备受瞩目的知识分子开始涉足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医学领域;比如我们熟悉的王安石、陆游、苏东坡等诗人、作家,他们都熟知医学知识和养生之道。还有像许、这样的名医,都是儒生出身;这样的互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疗队的文化水平,也极大地促进了医学和养生的发展。
到了明朝,医学全盛时期;学习医学和养生的不仅仅是医生家属,还有学者、画家、戏剧家。明代医家注重脾胃的关系,调理脾胃,强调脾胃的同时修养。那么,古人是如何养生的呢?促进健康的茶文化有哪些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养生的知识,更多的只是各种学派的小思想,不是主流;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的出现,使养生成为明确的对象。南朝陶弘景主编的《养性延寿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养生书籍之一。
孙思邈,医学上著名的药王,在养生方面为国人树立了标杆。同时,孙氏还撰写了《救急千金方》和《金翅千金方》,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医学养生。养生与中医完美结合的最佳介质是具有食疗作用的茶。
中国以两样东西闻名于世,一是陶瓷,二是茶叶。此茶可视为药食同源,非常符合中医养生中“药食同源”的理论。茶的作用是什么,能让人如此推崇?
古人认为茶可以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茶叶中含有茶多酚、生物碱、茶多糖、氨基酸、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和物质,具有降血脂、降血压、调节机体免疫力、抗氧化、抗衰老等多种功能。根据古代中医文献,总结出中国古代对茶的保健功能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性味归经方面,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认为茶味苦、咸、酸、寒、无毒,新修订的《本草》认为茶味甘、苦、微寒、无毒;《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认为“茶味苦寒,阴中之阴必沉。”这里引用了基本古籍中对茶的简要认识,可以肯定的是,茶是没有毒的。另一方面,药真的有毒。人们会喝吗?还有就是茶性凉,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味道,有的甜大于苦,有的苦大于甜;有的是先甜后苦,有的是先苦后甜。
觉醒:苗希雨《神农本草静姝》认为茶能使人保持清醒,镇定精神,清气。
提神醒脑:华佗《食论》明确指出:越喝苦茶,越清醒;唐代诗人皎然在《饮茶歌作崔世君》中也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点:
”一口饮尽涤昏媚,情至朗凉满天。再喝我的神,顿时如飞雨洒轻尘。三杯下肚便得道,何苦呢?”
去火明目: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认为茶叶味苦性寒,非常适合降火,而《易经本草》也认同茶叶具有显著的解热解毒作用。
解毒止痢:清代《本草可读》认为茶清热解毒;清代的《息生饮食谱》也记载,凡患中暑、胃痛、霍乱、痢疾者,只要饮茶就会痊愈。这种记载,其实有些夸张,可能把茶看得太重要了;虽然茶有很多好处,但绝不是《活着有情趣》中描述的那么好。
解渴消暑:茶作为饮料,肯定是最基本的功能。水喝多了自然能消暑。
在去油腻去脂肪方面:很多古籍记载茶叶去油效果最好;所以很多年轻人在吃了大鱼大肉之后会多喝茶解闷或者刮油。比如最近网上很火的荷叶冬瓜茶;茶的解闷减脂功能在西方人眼里很重要,因为他们以肉类为主食,所以丝绸、瓷器、茶叶是东西方贸易中的三大巨头。
在降气消食方面,明代神农《本草经》解释说,饮茶可以降火,食物是随着内热的降低而逐渐被人体吸收消化的。
茶文化和养生文化简直是完美结合,孪生兄弟,完美结合;除了以上功能,茶还有解酒护齿的作用。这么多功能的茶怎么会让人不喜欢呢?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茶凉;所以气虚寒的人喝茶太多是有害的。
茶的好处很多,了解自己的体质后适当饮用才符合养生的道理。但是真正的健康,不仅仅是喝茶,还有健康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就像道家说的,最健康豁达的态度就是道家自然,心态最重要,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