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对人的意义1000字。
第一,增强体质,保持健康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增强体质。体质是在形态结构和机能活动中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形成的,表现在与心理人格的相关性上。一般来说,体魄强健的人,气血阴阳充足,脏腑功能健全,正气充足,身体强壮;另一方面,体质虚弱的人,气血阴阳两虚,脏腑功能低下,正气不足,身体虚弱。
体质的形成与先天和后天两方面都有关系。先天因素完全取决于父母...也就是说,父母的体质特征往往会对后代的身体状况产生直接影响,是人的体质形成的第一因素,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明显或潜在的作用。除了在遗传基础上形成的体质,母亲孕期调养是否得当也会影响胎儿出生后的体质。后天因素主要包括饮食营养、日常生活和劳动锻炼。这些来自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在遗传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体质的形成,或促进某种体质的稳定和巩固,或促进体质的转化。
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质是相对稳定的,一旦形成就不容易迅速改变,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中医养生调理的方法来改善。尤其是先天禀赋较弱的人,如果经过适当的调养,可以使体质由弱变强,弥补后天的不足,尽己所能,延年益寿。
因为孩子的优生优育关键在父母,而父母的身体素质是后代生活的基础,所以调整父母的身体素质非常重要,包括孕前孕后的保养。一般来说,如果父母身体强壮,他们的后代就会强壮健康。父母是弱者,后代也是。中医认为,人生命的开始与父母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父母平日注重保健,体质就会强壮,五脏六腑、气血通畅,肾精充盈。一旦怀孕生子,其后代往往会有强健的体魄。如果父母不好好养育,以至于五脏气血不足,肾精气不足,勉强怀孕,后代必然虚弱。如果妈妈怀孕了,还要注意饮食、起居、休息、心理,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因为优孕是优生的前提,所以中医也称之为“养胎”,其具体方法一般包括适当的寒温、节俭的饮食、小心的起居、避免性交、愉悦的心情、舒缓的动作等。《病因论》、《千金方耀》等书也提出了逐月养胎的方法。
另一方面,不同体质的人应该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比如,体质强的人,不应该靠力气而忽视身体健康,甚至任意砍伐,而应该注意预防疾病,因为疾病会损害人体,降低人体素质,预防疾病可以维持体质;同时也要加强锻炼,促进气血阴阳的循环,不可阻挡邪气。对于体质较弱的人来说,除了预防疾病之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要注意保健,如合理的饮食、适当的作息、适当的作息安排、适当的运动方式等,促进体质的不断提高。
第二,抵御邪气,预防疾病
疾病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会削弱人体机能,消耗人体精气,甚至缩短寿命。但是,由于人类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致病因素即邪气的侵袭。因此,如何抵御邪气,有效预防疾病,也是中医养生理论中“未病先防”思想的意义所在。“治未病”一词最早出现在《内经》中。.....所谓“未病先防”,包括两个方面:未病先防和病后防。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要精心照顾好学生,提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治未病是指一旦发生疾病,应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以保护患病的脏腑,防止疾病的发展和蔓延。当然,从保健的意义上来说,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正如朱丹溪所说,“治病不如防患于未然。.....是治病之道,所以是医法;先治病后治病,所以要清楚活着的原则。如果丈夫是这样的,他会想一想,预防一下。你为什么受苦?”(《丹溪心法,治未病》)
第三,延缓衰老,养老
人的一生要经历出生、成长、成熟、老年等不同的人生过程。衰老是生命活动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衰老的早晚和寿命的长短对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原因多与保健有关。
衰老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进化过程,包括机体的形态、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组织器官之间的协调控制、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等一系列退行性改变。衰老可分为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生理性衰老是指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生长成熟后的生理性退化,这是所有生物的普遍规律;病理性衰老是人体由于内在或外在原因而发生的病理变化,使衰老现象提前发生,也称早衰。当然,绝对的生理衰老是不存在的,往往是两者的相互作用。
衰老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通常40-59岁称为衰老前期或衰退期,60-80岁为衰老期,80岁以上为老年期,这与《内经》中女性“五七”、男性“五八”开始逐渐呈现衰老的迹象颇为吻合。但是,由于人体的衰老过程是渐进的,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仅用年龄来划分衰老期是不够全面的,应该结合衰老的特点来确定。衰老的明显特征是:皮肤松弛,缺乏弹性,皱纹使色素沉着增多,头发稀疏、变白,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视力下降,听力下降,食欲不振,睡眠不安,记忆力下降,性功能下降,适应性和抵抗力下降,还可能发生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前列腺肥大等老年病。
至于衰老的原因,中医认为肾是元气之根,生命之本,脾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胃虚弱,精气不足,阴阳失调是最根本的原因。此外,脏腑虚损、气血失调、气虚血瘀也与衰老有关。现代科学家为探索衰老的机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迄今为止,已有数十种理论和假说,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个是遗传理论。
认为衰老过程是由遗传决定的,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都是自身遗传程序的必然结果。比如,根据生物钟理论,人体下丘脑中存在一种“类似生物钟的调节机制”,控制着细胞分裂的速度和次数。一个中年人大约由50-60万亿个细胞组成,从胚胎开始分裂46-50次,停止分裂,然后死亡。这说明衰老类似于体内的一个“生物钟”,即衰老过程是按照一个既定的程序逐渐推进的。
二是环境理论。
其主要观点是,虽然遗传起一定作用,但环境因素对人体也很重要,如污染、药物、疾病、辐射等不利因素,都会造成细胞损伤,导致衰老。比如根据中毒理论,衰老是由于体内各种代谢产物的积累,导致细胞中毒死亡。交联理论认为,在体内生化反应过程中,只要发生极少量的交联干扰,就能对机体造成损害。而人体细胞和组织中胶体的异常交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因此细胞功能受其影响而导致衰老。根据自由基理论,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可以与体内的一些成分发生反应,对身体造成损害,导致人体衰老。细胞突变理论认为,在某些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的作用下,生物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突然发生变化,引起细胞形态和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衰老。
三是综合论。
它综合了各种衰老理论的相关内容,是从代谢紊乱或细胞信息受损的角度形成的衰老理论。比如,根据错误灾难理论,如果人体在合成蛋白质时出现了错误,那么就可能大量合成出有缺陷的蛋白质,而这些蛋白质在细胞中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细胞老化和死亡。根据衰老色素理论,脂褐素在人体组织中分布广泛,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一旦大量出现,细胞就会萎缩或死亡,所以有人称脂褐素为“老化色素”。还有内分泌失调说,中枢神经系统衰退说等等。这些理论虽然没有定论,但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反映了衰老这一复杂的生命现象的某一方面或部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