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和肾开始,一个神奇的处方将恢复身体的“活力”
冬天怕冷肢冷,先从补肾壮阳入手,固本培元,帮助身体恢复。
是十年一遇的寒冬,也是微寒季节,是近年来最冷的时期。俗话说小寒大寒缩成一团。对于很多人,尤其是女性朋友来说,四肢冰冷的现象明显加重,甚至严重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工作。
怕冷是多发病,非一日之寒。虽然很多人都患有,但看不到全貌,甚至有人认为是生理现象或自然体质所致。其实怕冷是一个复杂的症状,需要辩证思考。
畏寒肢冷多为“袁琪虚衰”所致
怕冷主要表现为患者有意识的怕冷。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冰冷、面色苍白、乏力、喜卧暖、口干舌燥、舌淡苔白,甚至吐清水、清谷、筋脉拘挛、局部冷痛。
冬天是收藏的主人,安静是一切中最重要的。人体不宜用阳气藏龙,血脉紧绷,四肢冷暖,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但如果过于怕冷,发展成困扰生活的疾病,则属于中医的寒证。在临床上,畏寒的情况并不多见,多为饮食不当或外感寒邪所致。大多以气虚、身体衰竭的症状为主。
元气具有强大的温补功能,通过温补肉食、充盈肌肤、滋养肌肤来调节体温,适应自然界的寒暑气候变化。
因此,元气的正常运动可以保持体温恒定,使身体的脏腑经络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此,医生普遍认为畏寒的主要病因病机是元气功能低下,气血不足,机体不能抵御阴寒,故又称虚寒。
正如《苏文词志论》云:“气虚者亦寒也”,而《询录》中“气为生命之火,为生命之本”。
从滋补脾肾入手,固本培元,帮助身体恢复元气。
基于以上原因,元气不足是人体怕冷的根源,而中医理论认为元气来源于先天之精,后天水谷精微。根据虚的不同,怕冷的症状也不同,治疗方法也大相径庭:
1,一切寒,皆属肾阳。
对于畏寒的虚证,临床上常见肾阳虚,肾精充盈。肾中的元阳是人体一切功能活动的动力。肾阳振动,肾气充足,脏腑可温,骨骼可温,百病不生。
肾为阳之根,肾阳不足,命门衰,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所以,《苏文志珍大论》说:一切寒都是肾。
肾阳虚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膝酸软疼痛;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四肢冰冷、水肿,尤其是腰部以下,尤其是下肢;脸白,头晕;面色晦暗,尿频,尿长而清,夜尿多;舌淡胖白有苔,脉弱迟。
临床上主要治疗方法为温肾壮阳,保先天。主方可以是金匮肾气丸,也有医生认为生化上真阴不足,真阳被动。采用阴中求阳的方法,方中加入地黄、山茱萸,达到降火补肾阳的目的,使杨灿得到阴的帮助,生化无穷。
2、脾阳虚弱,寒为内生。
脾是后天的基础,掌管水谷的精微和身体的肌肉。脾胃学说关于脾胃虚寒的传变指出,元气充足,脾胃之气不伤,则能养元气...脾胃之气会受到伤害,但元气不会充盈,疾病也会因此而产生。
脾阳运化的后天之精,为脏腑活动提供能量,使其充满脏气,充满人的精神,活动自如,并滋养四肢百骸,使其充实健康,不畏寒邪。
如果脾阳虚弱,气血被动,身体失温不能抵御阴寒,寒气来自内生,即《诸病寒气候论》说:夫脏气虚。则内生寒也。
脾阳虚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厌食、呕吐、腹泻、四肢冰凉、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唇淡、舌质肥嫩、苔厚浊、脉大。治疗上以沈凌白术丸为主,可酌情加入干姜、肉桂,以补火助阳之功。
上面说的脾肾两虚,在临床上往往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因为脾是后天之本,肾是先天之本,脾肾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后天与先天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先天温补刺激后天,后天补养先天,肾阳虚衰,火不生土,脾阳也衰。
脾的运化,必须肾阳温蒸,才能健康。肾精靠脾的运化和水谷的精微补充才能充盈。脾气虚弱往往是肾阳虚的逐渐衰退,往往是脾阳虚的极度虚弱。因此,临床上常见脾肾阳虚如影随形,治疗方法为固本培元,脾肾相济,互利互促。
我推荐一种补肾健脾的良药——山药:健脾健脾,脾肾同补。
甜山药能补阳,补中益气,入脾、肺、肾经,为肺脾之要药。据《本草纲目》记载,山药有五大功效:益肾气、健脾胃、止泻止泻、化痰生津、润泽肌肤。
山药,产于河南焦作怀庆,最著名的山药,是《神农本草经》中的上品,以补中、补虚、祛寒热邪、补中、生肌为主。长服明智,轻身不饥,延年益寿。对于气虚怕冷的人来说是绝佳的选择。试着从日常饮食疗法开始补充他们的活力,并经常服用胡爱山粉来调理脾肾。
除了使用药物强身健体、健脾补肾之外,对于冬季明显怕冷的人,由于血管收缩,有时很难温暖四肢的肌肉和关节,往往可以采用外治法来温阳散寒,滋养元气。
针灸:可采用温针灸,以任脉气海、关元、钟山、命门、大椎为主,以足三里、三阴交穴、肾俞穴等人体强项为配穴,运用提、插、捻、补的方法,同时用外红光照射气海、关元、命门、肾俞穴,从而补气补益。
艾灸:可轻灸气海、关元、中极、肾俞、命门:气海、关元是临床常用的组合,有养元益气、壮阳散结的作用;中脘、肾俞、命门是命门之火发生的地方,肾气聚集的地方,温灸结合可以起到固本培元,引火归元的作用。
按摩:经常按摩命门、神阙、关元穴。
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为元气之本,生命之门,故名命门穴。命门之火减弱,寒邪就容易侵入人体,出现畏寒、关节痛等症状。所以此穴常用于壮阳、补肾、散寒。
操作方法:搓法(将手掌的大鱼际、掌根或大鱼际贴在某一部位,直线来回搓擦),以热透为度,每日1.2次。
神阙穴:肚脐中,肚脐为先天之结,后天之气舍,五脏之本,气归藏之根,能振奋全身之阳,有温阳散寒、通络之功。
操作方法:双手合十,掌心对齐贴神阙穴,15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关元穴:位于腹部正中,脐下3寸处,为阴阳之交,能大补元阳,故名关元穴。关元穴具有温肾散寒、益气的作用,是治疗真阳不足、肾阳不足、寒凝血瘀、阴寒蕴结的常用穴。
操作方法:搓法(将手掌的大鱼际、掌根或大鱼际贴在某一部位,直线来回搓擦),以热透为度,每日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