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习俗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三种季节、气候现象和气候变化,下面详细介绍。
立春: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达到315时,为立春。立春曾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在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举行仪式迎接春节,立春前后的民间活动包括"春婴"、"春鞭"、"春卷"、"春打"、"春酒"、"春牛"。
雨水:每年2月19左右,太阳经度达到330度为雨水。雨中,出嫁的女儿们带着礼物去看望父母。生孩子的女人要带锅碗瓢盆、肉椅等礼物,感谢父母的恩情。对于怀孕时间不长的女性,妈妈会缝制一条红色的裤子让她们穿到自己的私密部位。据说这样可以让他们尽快怀孕生子。
蛰: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蛰。平地上一声春雷,就把所有冬眠的蛇、虫、鼠、蚁都吵醒了。在惊蛰的日子,人们会在家里的四个角落用熏香和艾草来驱赶蛇、虫、老鼠和霉菌。还有祭祀白虎,打小人的习俗。最常见的习俗是吃生梨。据说在季节性时间吃它们可以治愈所有的疾病。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春分是太阳在黄经线上达到0°的时候。有在春分吃春菜的习俗。春分当天采集的春菜,一般在家里和鱼片一起熬制,称为“春汤”。还有送“春牛”的习俗。春牛图是把农历新年的节气印在红纸上或黄纸上,也印上农夫的耕田图案。
清明:每年阳历4月5日太阳达到15时定义为清明。清明节、楚、禹、九三节也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祭祖的四大节日。清明节的习俗丰富而有趣。除了讲究禁火、吃冷食、扫墓,还有徒步、荡秋千、打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习俗和体育活动。
谷雨: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度时,为谷雨。在谷雨的这一天,年轻女性会去村里走亲戚或去野外散步,这意味着自然和身体健康的融合。
长夏: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经度达到45°时,为长夏。夏天人们喝冷饮消暑,江南水乡有煮嫩蚕豆的习俗。有些地方还有夏天品尝新鲜事物等习俗活动。
小满:每年5月20日至22日,太阳到达黄经60度时称为小满。小满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季节。如果田里没有灌满水,会导致田埂开裂,无法插秧,影响农作物的收成。
穗种:是每年6月6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度时的穗种。意味着大麦、小麦等带芒作物的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迫切。人们经常在穗籽日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将花神送回原处,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希望来年再相见。
夏季至日:每年6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时,为夏季至日。至日人讲究在夏季的这一天吃面,但在浙江绍兴,夏季的至日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俗称“制作夏季的至日”。除了常规的供品,还增加了一盘蛋糕。广州粤语区和广西钦州、玉林等地区的人们喜欢在夏季的至日吃狗肉和荔枝。
微暑: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达到105时为微暑。酷暑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人们在劳作时,将荷叶、土茯苓、扁豆、薏苡仁、猪苓、泽泻、木棉等材料煮成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这个节气。
大暑:每年7月22日至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为大暑。“夏船”活动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届时,50多名渔民将轮流抬着“夏船”上街,鼓声两旁的街道上挤满了祈福的人群。“夏船”最后被运到码头,进行一系列的祈福仪式。
立秋:每年8月7日至9日期间(农历七月初一左右),太阳从北回归线南返时,到达经度135,为立秋。农村有“秋收互助”的习俗。在初秋的这一天,人们还会用挂秤称体重,并与长夏的体重相比较,这在民间也很流行,俗称铁球馒头。在初秋,我们吃各种各样的肉,比如炖肉、烤肉和红烧肉。
酷暑:每年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150经度时为酷暑。夏季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迎秋有关。会有庆祝中原的民间活动──在古代,从七月初开始有打开鬼门关的仪式,直到月底鬼门关。
白露:每年9月7日至9日,太阳到达经度165度时为白露。在过去,“白露茶”非常受欢迎,它有一种独特的甜味和清澈的香味。资兴兴宁、三都、辽江一直有酿酒习俗。每年到了白露节,家家都会酿酒,接待客人时都会喝“土酒”。
秋分:每年9月22日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直射地球赤道。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秋季,中国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晚上的月亮是为了祭拜月神。中秋祭月仪式是一种古老的仪式,表达了人们祈求月神保佑人间的美好愿望。
寒露:每年10月8日或9日太阳达到195时为寒露。寒露时节,人们有初九赏菊爬山的习俗。
初霜:每年10月23日或24日10,太阳达到210度时,为初霜。在一些地方,人们在第一个霜冻季节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既能御寒保暖,又能补益筋骨。这是很好的初霜食品。
立冬:每年165438+10月7-8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25度时开始立冬。在民间有祭祖、饮宴、占卜年龄等习俗,用最好的时令产品祭祖。还有冬天游泳的好习俗。在中国北方,北京和天津的人们喜欢在初冬吃饺子,而在中国南方,人们在初冬喜欢吃一些鸡肉、鸭肉和鱼。
小雪:每年165438+10月22日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度时,为小雪节气。民间有“冬蜡藏风,存之御寒”的习俗。小雪过后是加工熏肉的好时候。小雪节后,一些农民开始制作香肠和腊肉,并在春节期间享受食物。南方一些地方也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
大雪:每年65438+的2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时为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都忙着腌制腊肉。固化后,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干,迎接新年。
冬季至日:每年阳历(65438+2月,21至23),当太阳到达黄经270度时,冬季至日是祭天祭祖的日子。在中国北方,人们习惯在这一天吃饺子,在中国南方吃饺子和南瓜。内蒙古流传着一句谚语:“冬天的至日不吃肉,冻掉脚趾”,可见冬天的至日一定要吃肉。
小寒:每年65438+10月5-6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度时,为小寒。一般要煮饭,配短黄菜和腊肉片,香肠片或者咸鸭丁,再剁点姜粒和糯米一起煮,很香很好吃。按照广州的传统,韩笑早上吃糯米饭。
大寒:每年太阳到达黄经300度时,65438+10月20日或21日进入大寒节气。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花生、栗子、红枣和莲子煮一锅香甜可口的腊八粥,这是人们在新年不可缺少的主食。从大寒到立春期间,有许多重要的民俗和节日。比如丰盛的食物、祭祀用的炉子和年夜饭。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历代政府颁布的时间准则,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预测寒、暖、雪、雨天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准确反映季节变化,用于指导农业活动,影响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业、物候、民俗完美结合,衍生出大量与之相关的季节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对农业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些重要的节气如立春、冬季至日和清明也有有趣的民俗,如“咬春”和“徒步旅行”。
二十四节气对我们的生活和文化仍然有实用价值。比如从现在非常流行的中医养生法来看,秋天从立秋节气开始,接近大暑,湿热;秋季在初霜结束,接近初冬,气候干燥寒冷。
初秋和深秋虽然在同一个季节,但气候完全相反,医生遇到的季节性疾病和中医需要预防的疾病完全不同。所以,单纯的遵循四季是不够的,还要遵循节气。
有专家认为,虽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农事的指导作用逐渐减弱。
但它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仍然具有多种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凸显了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认知的独特性和实践活动的丰富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