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中以花为食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花为食”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独树一帜。
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在接触大自然的时候,会用味蕾去探索哪些食物既好吃又能吃。与此同时,味道芬芳的花朵在不经意间触发了它们的味蕾,从而以花为食逐渐进入我们祖先的视野,成为它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选择。
以花为食,就是把四季的花作为食材,烹饪后做成菜肴或小吃。早在商朝,一位精通烹饪的大臣伊尹就擅长用鲜花制作美味佳肴。吃花有记载的历史近三千年。
《诗经·游风七月》中“春来晚,花繁叶茂”讲的是人们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采摘白色野菊花。《诗经·雅》中“周元如火如荼,紫罗兰如火如荼”这句话,指的是《诗经》中的人采摘芙蓉花作为食物的情况。诗经《潇雅采薇》中“采薇、采薇、止薇”指的是人们吃野豌豆花的场景。
诗人屈原的《九歌》有“饮桂花酒搅椒桨”,《离骚》有“晨饮木兰露,晚有秋菊”。也可以知道,在屈原生活的战国时期,桂花酒、花椒酒、玉兰、秋菊这些主打元素,在人们的餐桌上非常常见。
屈原生活的战国时期,菊花从食物进入文学领域,之后逐渐形成了爱菊、赏菊、吃菊并行的高雅传统。晋代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唐代孟浩然的“等到山假日,我在菊时再来”,是古人理想的田园生活。从他们的诗歌中不难看出,菊花一直是诗歌的美好意象,菊花也被认为是浪漫情怀的体现。
除了菊花“以花为食”的文化内涵,桂花也是既有食物又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花卉之一。
唐代著名的点心“百花饼”是一种以花为食的美食,由武则天首创。有一年花节,武则天被盛开的鲜花所感染。她让侍女们采摘各种花朵,用大米捣碎,蒸成饼,取名“百花饼”。这种花糕有花瓣和谷粒的香味,口感极佳。从此,每逢花节,武则天都会做一个百花饼,送给大臣们品尝。
后来,桂花糕也受到武则天以花为食的开创性工作的启发,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桂花除了做桂花糕,还可以做更多的食物,比如桂花元宵、桂花糕、藕粉桂花糕等。此外,桂花还可以制作咸桂花、桂花酒、桂花鱼骨、桂花里脊、桂花粥等食品。
到了宋代,花卉专著开始出现。宋代林鸿所著《山甲清宫》一书广为搜集,收录了以山野出产的蔬菜、水果为主要原料的食品,记述了名称、材料、烹调方法等。有奇闻轶事,诗词等。其中吃花的记载多达15种。
明代戴的《守月》一书,以时间顺序为序,配以蚕、鱼、竹、牡丹、芍药、兰、菊等诸书。本书记载的花食有16种。此外,明代陆贺在《食本草》中说“玫瑰食品香气甘甜爽口”;清代顾忠还写了一部花卉食谱《繁芳谱》,明确描述了花卉的食用部位和调理方法。
从屈原的“饮花木兰之露,食秋菊之美”,到武则天采花作饼,赠群臣;从林鸿的《山家清祭》,到明代郜琏的《食本草》,再到清代顾忠的《范方谱》,时间的脚步从未停止,人们的吃花情结与日俱增,吃花也成为浪漫情怀的体现。
如今,以花为食已经成为一种饮食艺术。将花引入烹饪,不仅可以使菜肴丰富多彩,还可以利用花的香气和外观增加食物的味道,满足人们的味觉和视觉享受。
我国很多地方仍然保持着吃花的传统。黄花菜,也叫黄花菜,新鲜的黄花可以食用,晒干后也是某些食物中不可缺少的好伴侣。南瓜粉炒饼,清香的黄亮,特有的鲜美嫩滑的槐花,因其微甜的香味,已成为人们和孩子们的最佳生食。
梅花可以做成梅子粥,也可以做成梅子汤饼。月季花可以用来做月季花酱,月季花蛋糕,月季花果酱,月季花糖豆瓣等等。茉莉花是一种极好的熏茶原料。用新鲜茉莉花熏制的茉莉花茶,茶味浓郁清爽,花香宜人。白兰花香味浓郁,是香料工业和熏茶的良好原料。同时,白兰花也可以煮粥食用。其他如荷花、樱花、昙花、康乃馨、洛神花等都可以吃。
以花为食在中国已经升华为一种集保健和营养为一体的饮食文化。在我们常见的花卉中,芳香宜人的玫瑰可以清热解渴,益人容颜;月季花能活血消肿,治疗痈痛;菊花素有“延寿客”之称,能明目、养肝、延年益寿;兰花可以清肺热,桂花有暖胃散寒的功效,茉莉可以生发强肌,桃花美容养颜等等。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花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营养物质。以花为食,不仅色香味美,食用价值高,还具有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免疫力、治疗疾病、延年益寿的医疗保健作用。
以花为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凝练的生活情趣和养生哲学,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浪漫情怀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