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塑的造型特点是什么?
1.春节面塑
山西有个民俗,就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喜庆的日子,都要做面塑庆祝。面人俗称“面人”、“面羊”、“羊肉包子”、“花包子”。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称和不同的形式。这些面塑大多是农村、城镇、城市的家庭主妇制作的。尤其是在农历七月十五的“中秋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用面粉塑造各种图案、技艺精湛的面塑,如人物、动物、花卉、羽毛、瓜果等。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选用上等白面,经揉面、定型、笼蒸、上色而成。一般面塑造型夸张生动,色彩鲜艳大方,风格粗犷、简洁,富有高雅美感。而且具有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
山西年画面人古朴、浑厚、古朴、典雅、干净,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识和造型语言的综合凝结。造型总体上外观工整一般,内涵饱满丰富,既有几何直线形式,又有充满秦汉传承的适宜纹样,更有具有独特民间造型风格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具体形象。不同造型意识的融合构成了独特的民间节日内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面人俗称“面人”、“面羊”、“馒头”,流行于整个黄河流域。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都有制作面人的习俗,名称不同,形式各异。就全省而言,山西面人造型夸张生动,色彩鲜艳大方,风格粗犷、简洁,富有高雅美感,具有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
如今,我们走进农村农民的家里,经常会看到几个女人在一起忙碌,手里拿着刀、剪刀、筷子、梳子等工具。面团揉、揉、切、压、切之后,只有表情各异的“燕子”出现在我们面前。笼中蒸熟后,画龙点睛,羽化上色,但“飞燕”有的轻盈灵巧,有的稚气未脱,仿佛真的活了一般。只有村里的孩子从野外采集来的沙棘树枝穗上插着的“飞燕”,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就像一幅“春燕闹枝”的图画。这种既可食用又可观赏的农民面塑食品,给初春的三晋大地带来了许多美丽的风景。
二。源流
山西的面食种类很多。人们不仅把面食作为一日三餐的主食,还用面粉精心塑造各种“面花”,表达内心的精神世界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这是山西面塑,堪称“食用艺术”。它在民间盛行,流传至今。
山西面人兴盛于民间,流传于民间。面塑的形式、用途和色彩与当地的民俗活动和习俗密切相关,并在发展变化。大部分是家庭主妇做的,山西城乡大部分家庭主妇都会做,一般会做各种造型。因为是做给自己用的,虽然层次不同,但不影响吃,然后会延续到城市,通过非食用、防腐、防裂、易储存的搭配特性,发展成精细、生动、有故事、纯观赏的有文化内涵的面条。
山西北部,大同雕塑之都刘先生,小时候看母亲蒸馒头,现在还在研发制作,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方法。他对山西面人情有独钟。“过去,大多数山西民间面人只是一种装饰性的食物。那时候,村里人帮忙做所有的节日或家事。婚礼、葬礼、婴儿满月、老人生日都被当做礼物。这种当时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的民俗活动,造就了一大批能工巧匠,代代相传。”
江南镇江以收集、保存、研究民间文艺而闻名,拥有全国第一个民间文艺数据库,被誉为“中国第一图书馆”。本市实验初级中学美术教师曹西安将面塑艺术与国画技法相结合,形成了独特风格的仿国画面塑,对面塑技艺进行了大胆的继承和创新。
3.建模特征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人造型夸张生动,色彩鲜艳大方,风格粗犷、简洁,富有高雅美感,具有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在手中随意揉搓一个面团,用小竹签灵巧地描绘,短短几分钟,各种动物、花卉、人物、吉祥物等面塑就完成了。触手可及。它们有的气势磅礴,有的纤巧传神,让人叹为观止,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省、市甚至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中获奖,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参加了国际展览销售。
这些用面粉制作的艺术品作为造型艺术出现在市场上,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山西人世世代代的文化积淀,创作者的功利思想和他们的热情与才华,使其脱俗而出,形成了淳朴的民俗市井文化,不仅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如今已成为当地特有的民俗。
四。继承和发展
用手指制作的面塑制品,受历史发展的影响,受北方气息的熏陶,是如此的有趣和深情,以至于逐渐在市场上崭露头角。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艺,包括面塑艺术在内的很多民间工艺品在市场上的空间越来越小。山西面塑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要被市场接受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打“创新”牌,不断发展。
2010山西介休第三届清明冷食展上,各种蔬菜汁制作的面塑不仅色彩鲜艳,而且营养丰富。生面的制作发展到了生面和死面的结合,生面和熟面的结合。通过原色和染色的各种处理方法,面塑的造型色彩有了新的突破。捏、切、剪、搓、拼、挤、夹、压、盘、叠、嵌、合、浮雕、浮雕,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选择。展品非常精美。
山西历史悠久,面塑艺术在这片沃土上有着取之不尽的三晋文化题材。太原面馆山西烹饪大师倪说,“山西面塑在各个地区都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热爱和从事山西面塑的人群也在逐渐扩大。上至70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娃娃都用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今天山西人的幸福生活。山西面食享誉海内外,面食和面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还将通过不同形式的展览、旅游推介会、旅游景点或手工艺品展销会,将山西面塑推向市场,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面塑艺术,扩大影响力。一个名为“吹打迎亲”的微型面塑喜气洋洋地走进了上海世博会展区。
动词 (verb的缩写)春节的民俗
中国的节日习俗起源于先秦,形成于汉代,是人类认识和征服自然的积累。春节是人们认识物候历的一个关键节日,因此春节的祭祀活动尤为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成为节日的重要表现形式。
山西民间面人在春节的主要功能是向天地神灵祭祀祈福,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理想的体现。春节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的、宗教的、理想的。供奉天地的枣山,供奉灶神的叫花山和花糕,形状都很大,被称为米面山。晋南传说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在祖先面前献祭一只羊以示虔诚是一种习俗。长辈送儿孙“乾隆”,是为了吸引乾隆入朝,使钱进宝。除此之外,各种五颜六色的鲜花包子是招待客人和走亲访友的精美礼品。
6.地方面塑
山西面塑本身就是一种民间艺术,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面塑的形式、用途和色彩与当地的民俗活动和习俗密切相关,并在发展变化。在山西南部的新绛县、襄汾县,蒸面塑讲究染色,面塑制品华丽独特。在霍州地区,面塑不讲究装饰色彩,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忻州、定襄等地的面塑以塑为主,着色为辅,颜色与面皮本色交替。
陕北神用的枣山,很有讲究。这是因为它是作为祭品出现的。人们认为它具有某种超越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与神之间的桥梁。制作时,将做好的面条卷成一个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用面条做出潘芸、盘龙、盘兔、如意等图案,偶尔用结、元宝、商陆、山上鹿、瓜果等点缀,以杂粮为点睛之笔蒸出锅。白面与绛枣、五色五谷、豆类形成整体色彩对比效果。农历大年初一,在供奉神灵之前,寓意米面成山,表达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有的地方要点燃柏木,在旺火上烤馒头,称为“避邪”馒头,保证一年无灾无病,平安吉祥。晋南的花还有“五子入题”、“巧夫巧母”、“万事如意”之形。
无论是枣山、矾山还是花糕,可以说,在这个盛大的节日里,农村人自己创造了一种精神崇拜,一种寄托愿望的方式。至于乾隆,他是一种类似蟾蜍的理想三足动物,表达了人们对财富的向往。有些地方在腊月二十三祭灶时还会祭出烹马、烹鸡等作为祭品。这些供品既是供品,又是祭品,本质上还是食物,吃不完还得分着吃。正是这些复杂的功能使它成为最受欢迎和最容易继承的艺术形式。
民俗让生活充满了神秘和乐趣。如果把大到岁的祭祀活动比作人的生命的塑造。
运城地区的面塑可分为馒头、面花、枣花、龙凤饼等。每逢佳节倍思亲,家家户户都要蒸些馒头,一个用来祭祖,一个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这一带的花纹有两种风格鲜明的:平陆、芮城、永济、临猗、运城等县市的花包子,简洁、粗犷、夸张、天真,可赏可吃;新疆吉山、闻喜、夏县、万荣县的花馍制作精美,具有很强的观赏和艺术收藏价值。万荣县高村一带的花棉非常有名,品种有花、鸟、虫、鱼、水果、蔬菜。制作馒头的方法是将生粉与白面粉混合,切样,用剪刀、竹刀、梳子等工具缩进重叠,制成花坯。笼蒸,上色,趁热切。花棉有一种玛瑙石的质感,非常华丽。面条多作为供品,有的艺人做很多抽屉的面条出租。如果它们有点老了,用白酒喷一喷,依然光亮如初。在平陆和芮城的农村,春节前会蒸一个大枣糕。这枣糕就像一个小屏风,当地人叫它“枣花”或“枣山”,是专门给厨君蒸的。除夕夜,要竖着靠厨房君子板。制作方法是:先将粗圆的面条卷成各种形状,中间夹着许多枣,然后将每种形状拼合成一个顶部为山峰起伏状,底部为两条短腿的正方形,再放入笼中蒸成一个整体。闻喜和夏县农民举行婚礼时,伴郎提着一个装着红袋子的龙凤饼,送到新娘家。龙凤饼作为喜庆礼品,用料和制作都很讲究。制作人选用最好的面粉,采用分解组合的方法,将龙凤头、装饰面花、大圆饼分别放入笼中,蒸熟,趁热点燃,再用小竹片将龙凤分开组装。在圆饼中插入一根竹竿,最后用红绳将龙凤相连。到了节奏的高潮,一般的交际礼仪活动自然丰富了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面人的参与必不可少。
新房搭起,梁兴旺,画八卦,贴祝贺对联,点灯放鞭炮,亲戚朋友邻居做桃花包子庆祝的时候叫“托梁”。
新房竣工,搬进了房子。新麦登场,要磨一桶白面做雪白的贡品,炒各种精致的面花,赏五土,恭请土地神入定,祝福金梁玉柱千年。
七月初七,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诉说心里话。织女的巧手早已是世间女性的偶像。所以在这一天,女孩和媳妇们吃面粉做的“顶针”和“针线篮”,期待他们的巧思。
在8月15日的中秋节,月饼成了一种传说中的食物。造型图案精美独特,赏心悦目,堪称面塑艺术的一朵奇葩。
新媳妇来的第一年,娘家会给女儿吃羊肉包子。贫困家庭发几个,富裕家庭发几个甚至几十个。都是成套的,有很多与生命意识和生殖崇拜有关的造型图案。
更多山西传统文化知识,山西传统风俗文化知识大全> & gt&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