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合理的补药?
现在生活好了,吃补药的人多了。目的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所以市面上出现了各种滋补品,奶粉、钙粉、花粉、核酸、人参等。品种之多,销量之大,消费量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进补一定要讲究科学,不是为了补食,是为了补伤。中医认为,在保健运动和保健的基础上,患者和老年人应根据自己不同的体质和防病治病的需要,适当补充滋补药物,有助于治疗疾病,延缓衰老。然而,医学最终是对弊端的补救。使用不当或滥用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所以有一个辩证进补的问题。
炼丹师可能太不相干了,但是现在已经快灭绝了。在这方面努力过的人不多。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很有影响的中医流派,叫“补土派”。脾属土,大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消化系统。这个学派的医师把滋养脾胃作为治疗各种疾病的基础。这自然与当时人民普遍营养不良有关。
在中国旧社会,人们大多营养不良,所以进补的观念就会代代相传,深入人心,成为一种传统。因此,为了减少盲目性,我们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目前,据说中国的平均营养素摄入量已经超过了中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比古代当然提高了很多倍。是否有必要像以前那样修法,值得讨论。
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家长经常让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服用蜂王浆、花粉食品、人参、虫草等补品和滋补品,很容易导致假性性早熟。据专家研究,因服用补品而导致的假性性早熟往往占假性性早熟的25%左右。然而,这一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更多家长的重视。很多父母,急于爱孩子,往往会给孩子买一些滋补品服用,希望孩子长得更健康更强壮,但结果未必如预期。
专家指出:如果经常给孩子补充营养,即使是学龄前儿童,甚至是一岁以下的婴儿,乳房也可能突然增大,阴茎变粗,或者出现白带。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害的,不利于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此外,进补还有一个缺陷,只注重补充身体组织缺乏的各种营养物质,强调“缺什么补什么”,“形以形补”。这就忽略了营养的消化、吸收、同化和代谢,忽略了合理营养的原则——全面、均衡、适当。因此在功效、用途、适应性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事实证明,维生素A和D、铁和锌过量会引起中毒;高血压、脑血管疾病、感冒、燥热的人不宜吃人参;过敏体质的人不宜服用花粉;至于一些同样含有激素成分的补品,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要更加慎重。在中国,我们吃东西是为了食物,不仅是为了满足食欲,也是为了强身健体和祛病,而这种饮食的保健就是以“补”为核心的。南方妇女月子,要吃桂圆、红枣、当归煮黑足鸡;北方女人吃红糖,小米,鸡蛋。虽然风格迥异,但都是为了“补”。
纵观历史,有不同级别的补偿。用浓汤色的红糖水补血,用长得像脑核的核桃补脑,或者用猪肾补肾,羊肚补脾,都是低级滋补品,反映出普通人虽然不懂医疗方法,但难免幼稚,但也是勤恳善意的。中观注重温补温补,补血益气,补药分君臣。这种程度的进补,在医生眼里就是用药。还有最高级的补药,就是吃补药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