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之死?
光绪三十四年10月21日(1908 165438+10月14)晚,38岁的光绪皇帝在中南海瀛台汉元寺离开人世,悲愤交加。他临终时没有亲人,也没有牧师,被发现时已经死了很久。可以说他死后被冷落孤独。
光绪去世后的当天下午,他的母亲、操纵了晚清政权半个世纪的政敌慈禧太后也在中南海一銮殿去世,享年74岁。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的消息震惊了中外。一般认为,年轻的光绪死在74岁的慈禧面前,仅隔一天。这不是巧合,而是蓄意谋杀。于是,光绪被谋杀而死的各种说法应运而生。
清末光绪近臣云撰写的《崇陵传》和编著的《严清钞》等书认为,在危急时期,慈禧害怕她死后光绪重新掌权,推翻她既定的政事,为她制造的各种冤案平反,因而使人杀了光绪。
英国人普兰德·巴克豪斯的《慈禧传奇》、德令时的《瀛台血泪》等书认为,清朝宦官李依仗主子慈禧的权势,经常诋毁、愚弄光绪。他们深怕光绪在慈禧死后重新掌权,清算自己过去的罪恶,所以先下手为强,想在慈禧死前干掉光绪。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说,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期间背叛了光绪的信任,在关键时刻背叛了皇帝。袁世凯担心慈禧一旦驾崩,光绪绝不会对他掉以轻心,于是趁机服药,暗中毒死了光绪。
曾经是清朝御医的曲桂亭在《易经》杂志第29期上发表文章说,光绪去世前三天,他最后一次进宫见皇帝,发现光绪本来逐渐好转的病情突然恶化,在床上打滚,大叫肚子疼。几天后,光绪去世。医师认为,虽然无法确定是谁杀了光绪,但可以肯定的是,光绪是被秘密杀害的。
然而,也有许多历史记录或接近故宫的人持有光绪死于自然原因的观点。比如《德宗实录》、《光绪东华实录》、《清代德宗史稿》等所谓的正史或正史书籍,都含有光绪自然死亡的内容。再比如,《楚斋三画》卷六说:早在光绪三十四年二三月,光绪皇帝久病,身患绝症。当时气得用手拧太监的帽子,用脚踢翻电灯,情况越来越糟。光绪去世前一段时间,一直为他治病的六大名医之一的杜写了《崇德请脉》一书,详细描述了光绪去世前的病情、诊断和症状,证明光绪确实是自然死亡的。
由于上述传闻,光绪之死成为晚清历史上的一大谜团,众说纷纭。关于光绪死因之谜,虽然当时或以后有各种各样的传说,但由于涉及到清代宫廷的秘密档案,人们无法得知其真实内幕,都缺乏真实可靠的依据。那么,光绪是怎么死的呢?先说太医院神医案和内廷案(又称“脉案”)。
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宫殿里,皇帝、皇后、妃子、嫔妃和王子都有特殊的待遇。
疾病和康复医院。这里集中了中医专家,准备了从全国各地收集的珍稀药材。太医院有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许多安全有效的方剂,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医疗经验。是中医精英的聚集地。但宫廷医学一直被锁在宫中,秘而不宣;皇帝,他的皇后,他的妃子,等等。看了医生,神医们是如何诊脉、上药、护理等等,一直很神秘。
清泰院沿袭明制,官署原设在正阳门东交民巷。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政府屈服于西方列强的压力,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辱丑条约》。根据条约第七条,这片区域被指定为各国驻华使馆区。泰医院只好在地安门外设立新办公室。现在遗址还在,但已经面目全非了。御院位于故宫东墙之下,上院以北,是等待治疗和休息的地方,原名“塔坛”。几年过去了,它已经被摧毁了。
清泰院是五级衙门,长官是朝廷使者。副二人,称为左院、右院、官邸六品。太医院里有十三个神医,八个官邸。二十医者三十医(均无等级)享受九级待遇,统称为神医。清初按医学分为十一科:大方脉、小方脉、妇、疮、针、眼、口、牙、正骨、伤寒、咽喉、豆疹。光绪年间,并入大方脉、小方脉、外科、眼科、口腔科五科。平日里,皇宫里有宫廷大使、宫廷法官及其下属。每当皇帝驻扎在花园里或在全国各地旅行时,帝国医院的医生也跟着去。
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帝国医院的所有医生都建立了详细的病历,称为“医案”(又称“脉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了大量的清代故宫病历。包括皇帝、皇后、妃嫔、王子、公主、太监、宫女、王子的原始病历,内务府抄本,皇后用药底本,配方秘籍,御药局、御饭厅、御茶室的记录,以及皇帝和个别皇后的起始笔记,皇帝的《朱批论药》,御敬室的档案等等。尤其是乾隆以后,皇帝及其后妃的脉象都保存得很好,尤其是光绪年间。清代故宫的病历大约有4万份。在这些历史医案中,大部分诊疗处方出自太医院神医之手。但也有少数非医院的官方药方,如石欢、卢永斌、陈炳均等当地名医为光绪开出的药方。这些人都是大大小小的官员,懂得治病的医术,或者在北京,在皇宫附近,或者在当地,当地的巡抚、巡抚来北京给光绪看病。
在清代的病历中,不仅有神医为光绪诊病所用药物的原始病历,还有光绪口述或个人病史的“病源”,尤其是光绪前半生的“脉象记录”保存得相当完整。这些珍贵的原始记录,应该是解决光绪生前病逝的重要而可靠的直接依据。根据这些珍贵的诊断原始记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专家与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医学专家一起,对光绪病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揭开光绪的死因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光绪英年早逝。首先跟他体质弱,从小没有调养有关。从光绪早期的病历和他自述的“病原体”可知,他自幼体弱多病,遗精历史悠久。光绪37岁时,在《病原体》一书中说:遗精已近20年。往年一个月十几次。这几年经常不做梦就排出来了,冬天更严重。我的腰、腿、肩、背经常感觉酸酸的,稍有感冒就会头疼,耳鸣也有近十年了。可见光绪的体质一直不好。根据光绪十年、十二年(1884、1886)的脉象病例可知,他常患感冒和脾胃病,汤剂和药丸很少用。此时的光绪只有十五六岁,也就是身体已经虚弱,失去了抵抗病菌的能力。这些档案记录与一些文献中描述的民间传闻和场景颇为相似。
其次,光绪成年后,虽然体质没有好转,但遗精、背部酸沉等疾病仍在继续。但根据病历记载,光绪十五至二十四年间,服药频率相对减少。到光绪二十四年底,二十五年后,病情突然恶化,体质骤降。根据当时的病历记载,症状多样复杂。比如光绪二十五年(1899),正月初八的病历是这样记载的:朱坤、门定敖、庄守和、张仲元请皇帝把脉,左寸稍滑,右寸稍滑,沉得更厉害。头痛,恶寒,四肢酸痛。脸色苍白,行动迟缓。.....头觉得晕,坐久了就疼。左脸颊暗沉,耳后颈背酸痛。上颚之间,左边小米泡呛,漱口时可能会有血丝,喉咙感觉堵。左侧好像在起泡,右侧微痛。.....舌苔灰边黄。左牙疼痛剧烈,口唇焦枯脱皮,口干舌燥,喉痒呛咳,气不顺,内心烦躁紧张,对事物不宽容,有时来不及。眼睛里的眼白和红丝不干净,视力模糊,尤其是左眼,眼睛起水泡就觉得浮肿。我感觉耳朵聋了,有时会发出烘烤的声音。胸闷,气短语少,胸闷,小腹昏厥,下半身空虚,按摩后稍感舒适,气短,懒于说话。我的肩膀疼。晚上睡得少,醒来筋疲力尽,很难侧身翻身。当我梦见听到金嗓子或滑精的时候,……我会毫无理由地有意识地笑。吃起来不香,消化不快。.....下半部潮湿寒冷。大便干燥。出水频率小或有难度和劣势。这是由于先天禀赋较弱,心脾长期亏虚,肝阴两虚,虚火浮上,原因不明,感寒所致。今天只是暂时用于驱寒,仍含有养心健脾、润肺生津、滋补肝肾之剂。还是以休息调养为宜。处方为:防风、川芎、薄荷、羌活、茯苓、玄参三钱、生地三钱、霜桑叶、花粉、桔梗、干草、神曲、菊花、生姜。这一天的脉象病例可谓详细,此后2003年的脉象大多与此相似,病情逐渐加重。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光绪皇帝的病情一直在恶化,一直没有好转。从脉象病例的记载可以看出,他的病已经入了五脏,病情越来越重。
光绪三十四年春,也就是光绪去世的前半年,他的病很严重,宫里的神医都没有好的药方。眼看光绪病危,清廷急忙延揽江苏名医陈炳均、曹来京会诊。然后他给直隶、两江、湖广、山东、河南、山西的巡抚发了一封电报:开春以来,皇上有难。北京的医生,诊治无效。希望选拔各地名医,快速来北京,等待转诊。各省收到这封电报后,很快推荐了著名的医生如陆永斌、周、杜、和张彭年来京。并分别致电直隶、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的巡抚,告知尽快将川续断、芡实、北沙参、薏苡仁、陈皮、桑寄生、菊花、茯苓、枸杞等皇家上品药材送来。但是已经太晚了。此后,上述人士主要为光绪把脉。例如,光绪三十四年(1908)三月初九,江苏名医曹在病历中写道:皇帝患肝肾阴虚,脾阳虚,气血亏损,病情十分严重。治疗上,既不能用感冒药,也不能用温燥药,病情严重,无药可对症。我只好开了一些安全的药:鳖甲心三钱、水灸;新会皮七粉、云复灵、飞朱砂三粉,混合;石决明四钱,盐水煅;盐半夏五分钱,三钱粉一块钱,菊花瓣一块钱,炒米芽四块钱,水煎。5月10日(6月8日),陈炳俊甚至在《脉象案》中写道“调理久了没效果”。光绪的症状更加复杂多变,五脏六腑功能都出了毛病,去世也只是早一天晚一天。
光绪自己也为自己日益加重的病情非常焦虑。在他亲自描述的病原体中,他多次指责医生无能。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月二十六日,他斥责医生的病“屡开药方,病情加重”:“病情一拖再拖,服药后总觉无效,一病不顺,又一病又起。”7月17日,他责怪医师:“吃药不仅没用,还在增加。就是因为药和病不相容,所以才是错误的!”到了八月初七,他甚至训斥内科医生:“每次看脉搏,怎么能详细检查病情呢?”只是敷衍的事情名医怎么可以这么草率!“等一下。这些刺耳的话经常出现在他的邪气里,反映出他的焦虑和绝望。
清朝的病历确实告诉人们光绪是病死的。但从光绪死的那一天起,人们就怀疑他不是自然死亡,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光绪虽然与慈禧以“母子”相称,但实际上并不是慈禧亲生的。光绪皇帝,姓艾,名载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咸丰皇帝的侄子。同治十年(1871八月14)六月二十八日,生于宣武门太平湖畔春郡王宓柳荫寨,父亲是秦春。
王艺璇是道光的第七个儿子,咸丰帝的弟弟。他的母亲,叶何娜腊,是慈禧太后的妹妹。从这些关系来看,他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同治十三年(1875 65438+10月12)十二月初五,同治皇帝死于天花。同治皇帝死时才19岁,身后无子。按照“兄弟姐妹”的惯例,他的兄弟可以登基。但同治皇帝作为独生子,应该选择自己最亲的一个人继承皇位。大臣们提出的最好的建议是,他的叔公,道光长子孙普伦是他的继承人,他即位。但慈禧太后不同意,表面上是因为溥伦的父亲载沣不是义威的亲生儿子,也是被一个副业收养的。事实上,这是因为如果载淳的儿子和侄子继承王位,她作为祖母,没有权利以太后的身份面对朝鲜。一个国家一天不能没有国王。第二天,慈禧太后压制民意,决定让年仅四岁的载湉入宫称帝。载湉,光绪,之所以能当上皇帝,一方面是因为慈禧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死后,没有皇位继承人;更重要的是,慈禧的权欲令人窒息,找个孩子皇帝可以再次创造听政的机会。
光绪元年(1875年2月25日)正月二十日,四岁的载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从这一天起,光绪被慈禧抓住,要么作为争权夺利的利器,要么作为彰显威严的权杖。更多的时候,光绪被视为她御案上不可或缺的装饰品,或者是一个可以随意摆弄的木偶。这自然是慈禧专制政治的需要。入宫的光绪在孤独中长大,宫廷礼仪复杂。慈禧经常严厉训斥她。没有母爱,她的饮食冷暖,没有人真正照顾。她应该提倡应该禁忌的东西,也没有人指出。没有了童年的欢乐,他从小就郁郁寡欢,郁郁寡欢,使他身体虚弱,难以抵御疾病的侵袭,留下了难以治愈的病根。田拓在《满清野史》中说:人小的时候被父母呵护,照顾他们的出行,给他们做饭,安慰他们的冷暖。即使是孤儿也会被他们的亲戚和朋友照顾。只有光绪皇帝敢靠近。.....皇帝一日三餐,饭菜有几十种,摆满了桌案,但是离皇帝稍微远一点的饭菜大多都是臭的,几天不换。皇帝附近的食物虽然不臭不烂,但是可以多次加热,不再好吃。.....载湉从十多岁起,虽然成了天子,但却不如一个孤儿,后来患了慢性病,也就是由于他十几岁时缺乏温饱。虽然是野史,但其内容与云《崇陵传》中所描述的差不多:“缅怀前朝皇帝毓毓,不仅是短时间的,而且是长时间的,是禁止的,最后损害了他的生命。没有母子之情,没有昆机夫妻之爱,没有朝臣侍从之乐。人与人之间和平和谐的祝福,还有人比一个人强。”大致相似。说明光绪皇帝之所以体弱多病,与慈禧太后从小影响下调养不力有关。
2.没有爱情的婚姻
按照清朝祖先留下的规矩,皇帝十六岁就要掌管朝鲜。随着光绪年龄的增长,他的大婚和亲政日益临近,慈禧撤帘归位,把权力交给光绪皇帝是必然的。但慈禧不甘心,又无可奈何,于是提前做了安排,从多方面限制了光绪皇帝的权力,还在暗中操纵国家大事。光绪十五年(1889二月19)正月二十日,十九岁的光绪皇帝举行了婚礼。光绪年间的一皇后和两妃子都是慈禧的主子,皇后不是别人,正是慈禧的弟弟桂香的女儿叶腊氏,即皇后。皇后长得丑,高马脸,瘦驼背,眼睛和牙齿突出。光绪极为不满,但也无可奈何。慈禧选择自己的侄女做皇后,这样在朝廷事务交给光绪之后,她也可以利用皇后来控制和操纵皇帝,至少可以通过皇后来监视和掌握皇帝的一举一动。
光绪年间的两位妃子分别是金妃和贞妃,她们是姐妹,但容貌和性格却大相径庭。金妃长相普通,远不如甄妃,性格脆弱;甄妃美丽端庄,性格开朗,活泼机警,颇有见地。甄妃入宫,犹如一块石头扔进了一潭死水。她对光绪的同情和体贴,激起了光绪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与此同时,甄妃向光绪推荐了自己的老师文石婷。这位著名的清官,总是评论时政,关心国事,很有才华,很有见地。受到光绪皇帝重用后,对光绪皇帝影响很大,引发了他改革政治、摆脱束缚、有所作为的愿望。在他们大婚后的几年里,光绪皇帝和珍妃* * *度过了人生中相对轻松的时光。结果也引发了他想要摆脱束缚,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愿望。但这是慈禧最不愿意看到的。
“我不会用心种花,但我不在乎。”按照慈禧当初的亲亲,为了控制光绪皇帝的本意,让他的侄女做了皇后。然而强制的结果却适得其反。当时同治皇帝选择了自己的皇后阿鲁特,但是慈禧让同治皇帝喜欢惠妃,导致母子不和。这一次,慈禧为光绪选了叶和石为皇后,但光绪偏偏爱甄妃塔拉,结果可想而知。当时光绪清楚地知道,如果他爱甄妃,就会得罪皇后,如果他不同意皇后的意见,就等于得罪慈禧太后。但是,慈禧可以强迫光绪屈从一切,却不能在爱情和亲情上把自己想要的强加给别人。据《一骑绝尘悔翟逸》记载,光绪十八年(1892)的一天,在夏之时,光绪和玉龙为琐事吵架,跑到慈禧面前哭诉此事。慈禧大怒,对身边的人说:“皇帝是我立的,真是忘恩负义。玉龙是我的侄子,侮辱女王是对我最大的不尊重,这实在让人无法忍受。”一连几天,光绪进宫拜谒,慈禧一言不发。从此,光绪和慈禧之间的嫌隙就形成了。
光绪亲政后,53岁的慈禧退居颐和园过自己的生活,但实际上她的权力依旧,统治朝政,一如既往。一方面,她处处限制光绪的权利,国家大事必须按照她的圣旨办理;一方面,他通过侄女皇后和亲信太监李暗中监视光绪的行踪。还规定光绪必须隔一天去颐和园向她报告政务,等候指示。以至于光绪经常头上带着星星来。
上了月球之巅,苦于东奔西跑,万一有重要事情,还得随时请示。我被称为皇帝,我实际上是一个傀儡。光绪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精神越来越消沉,情绪越来越萎靡不振,既摆脱不了旧病,又增添了新的忧虑。从“脉象案”来看,光绪的体质虽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好转,遗精、背部酸沉等疾病仍在继续,但诊疗用药的频率相对减少。这主要是因为光绪试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以挽救其岌岌可危的政权。他整天忙于政务,关注变法。此外,他还要随时应付慈禧的申斥,忙得顾不上治病吃药。
生病的光绪第一件大事就是日本侵略朝鲜,然后是中国。光绪皇帝违背母亲的意志,决心援朝抗倭,但腐败的制度导致战争失败,迫使他签订《马关条约》,并赔偿失地。虽然这使他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加深了母子之间的不和,但也激发了他改革政治、丰富强兵的野心。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下,在贞妃的积极支持下,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月11)四月二十三日,光绪皇帝颁布《国为圣旨》,宣布变法,强调向西方学习,推行新政,并授予康有为“专书”的特权。那些保守的亲贵族怕光绪皇帝触动他们在变法中的地位,于是投靠慈禧,极力挑拨他们的“母子”关系。慈禧也深深担心光绪改革的成功会影响她的独裁统治。就这样,朝臣中出现了“后党”和“皇党”,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光绪亲政的十年,是他和慈禧之间政治和权力斗争的十年。从甲午中日战争到戊戌变法,双方矛盾日益尖锐。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光绪皇帝到颐和园觐见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明确表示要废光绪皇帝,并密谋由北洋总督荣禄发动政变,在九月初皇帝和慈禧太后到天津阅兵时废光绪皇帝。形势危急。同一天,光绪皇帝给皇党人物杨锐发了一封密函:“我只认为时势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我要去用守旧荒谬的大臣,我要用勇敢无畏的人,我不能改革。皇太后不同意,我多次劝谏,皇太后更加生气。我有危险。有康有为、杨锐、徐琳、谭嗣同、刘光第等。,可以赶紧聚在一起,想办法救我。我急得等不及了。特别说明。”杨瑞胆小,对别人隐瞒了这个秘密消息。光绪等不到答案,绝望了。八月初一、初二,他连续两次召见袁世凯,将他提升为侍郎,并请他专门训练,为的是让袁世凯对皇帝感恩戴德,忠心耿耿。与此同时,光绪皇帝在8月2日给徐琳发了一份秘密电报,要求他告诉康有为赶快离开北京。徐琳同时向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发出了两份密令。大家都很感动,但都很无奈。最后他们觉得只拉袁世凯一把,谭嗣同出面邀请袁世凯,立即出兵杀了荣禄,回到颐和园。表面上,袁世凯满口答应八月五日回天津,但八月六日,他立即向荣禄报到。
八月初四,慈禧太后从颐和园回城,住在中南海一鸾殿,次日祭了蚕神,随即返回颐和园。回到公园,我接到荣禄的电报,立即乘轻便轿子回城,回到南海的英台。回到瀛台后,光绪立即被派去见他。慈禧太后见到光绪时,大骂他忘恩负义,忘恩负义。在慈禧为首的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镇压下,变法运动最终失败,康有为、梁启超逃亡,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光绪本人也被软禁在中南海瀛台,政治生涯实际上也就此结束。此后,光绪作为一名没有人身自由的囚犯度过了十年。虽然名义上仍然保持着皇帝的称号,但实际上却失去了皇帝的权力。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光绪的贵妃囚禁在中萃宫后北第三宫,并为她立下规矩,今后不准见皇帝。
南海的瀛台,与水云斜岛、琼花岛一起,位于太液池三海,象征东海蓬莱、瀛洲、三仙岛方丈。瀛台四面环水,北端只架设一座板桥,通往岸边。板桥中间有一个活动段。光绪下狱后,慈禧太后命人拆除板桥,防止光绪皇帝离开瀛台岛。
瀛台的中心建筑是汉元殿,后面是汉元门,外面是香鸾阁。你是木制的吊桥。寺前是香溢殿,北为单层,南临湖为两层,名为“蓬莱阁”。光绪住在汉元寺。每天太监送饭时搭起桥板,来到应台。吃完后,他把桥板拆了。光绪心情非常忧郁,于是写下了“欲飞无翼,欲渡无舟”等诗句。冬天三海封冻,不用从瀛台过独木桥就可以从冰面到达岸边。据说有一次光绪带着一个小太监踩着冰离开了瀛台。被发现后,主管太监李立即下令凿冰阻止光绪离开。光绪非常想念他心爱的甄妃,有传言说他让小太监偷偷给甄妃送信,偷偷和她见面。此时,他更加痛恨背叛自己的袁世凯。死时,他默不作声,用手在空中写下“斩元”二字。
汉元门以东是青云殿,殿内有一竖轴宋代司马光告诉人们如何用人,后记写着:“光绪丙午(1906)十月录,我忠书。”还有一些匾额和方块,下一段写着“我忠书。”其实这些都是光绪的御笔。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光绪试图以对慈禧太后的忠诚来换取老佛爷的谅解。但是这个时候慈禧太后怎么可能再让光绪领导政府呢?
光绪二十四年以来病情逐渐加重,与戊戌变法失败有直接关系。光绪被囚禁在瀛台后,慈禧太后想废除它,另立门户。光绪也知道他的意图,日夜害怕。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步棋虽然没能实现,但光绪也很难逃出禁锢的牢笼。明知道有危险,只能束手无策,心里很难过。他曾仰望天空,感叹:我不如汉献帝!所以病情越来越严重,不言而喻。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15)七月二十一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仓皇出逃。相传他临行前不忘处置甄妃,以至于太监崔玉贵将甄妃推到宁寿宫外的井里,将她杀死。光绪得知珍妃的死讯,精神彻底崩溃,旧病复发,越来越重,再也无法康复。可见,光绪从小患病到青年后病情逐渐加重,与其政治处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可见,慈禧的长期打压和打击是光绪患病的重要原因。由此看来,慈禧杀光绪的民间传说不无道理。尤其是在1898年政变后的十年监禁中,他一方面悲观失望,一方面一天天忧虑紧张,生活上无人照顾,病情越来越差,最终不治身亡。但无论光绪的死因是什么,都与他在清廷遭受的控制和打击,精神和意志的压制和摧残,身心遭受的折磨,甚至骨肉分离有直接关系。可以说,光绪一生没有过上一天舒服的日子。其实这才是他生病的根源。因此,可以认为年轻的光绪之死与慈禧控制下的清朝黑暗腐败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说光绪入宫做皇帝是出于一种政治需要,那么他的死未必是清廷政治腐败的必然结果。
1980期间,清西陵文物管理所对崇陵地宫进行清理时,发现光绪尸体完好,长1.64米,无刀伤。通过颈椎和头发分析,没有中毒现象,与清史档案人员和医学专家的分析判断一致。应该说光绪自然死亡的结论是正确的。至于光绪为什么比慈禧早死一天,姑且说这是偶然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