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殖鳙鱼
鲢鱼和鳙鱼的传统搭配比例为3:1,即三条鲢鱼带为1鳙鱼,分别为75%和25%。根据生产实践,在鲢鳙的放养结构中,鲢的比例小于20%或大于80%时,鳙鱼的生长速度较快,鲢的放养比例在20% ~ 80%之间时,鳙鱼的生长速度会受到抑制。以鳙鱼为主养鱼时,应配少量鲢鱼或不放养。?
2、炒丝袜
以往湖泊水库鳙鱼的放养规格一般在13.2㎝左右,但在现代技术条件下,需要0.15-0.5kg/尾甚至1.0kg。
放养时间:应在冬季或初春水温5 ~ 10℃时进行。此时有利于鱼种的高密度运输,可以减少运输中的人员伤亡;鱼种和猛鱼的活动能力减弱,猛鱼对放养鱼种的危害相对减少。
放养地点:宜选在水库上游肥沃的海湾,水深较浅,避风,阳光充足。这样,远离水库下游的溢洪道和泄洪洞,可以减少放养鱼类的逃逸机会,缩短对大水面环境的适应时间,加快生长,提高成活率。
放养天气:应选择晴天,不要选择刮风、下雪或结冰的日子。
检疫和消毒:鱼病检疫和鱼类消毒必须在鱼群入库前进行。严禁在仓库内存放患有传染病的鱼类。
谨慎操作:长途运输的鱼种运到水库后,要用水库水慢慢加入鱼容器,待容器内水温与水库水温差不大时再慢慢放入水库。放入水库后,放养人员也要站在水库边缘或船上,用桨轻轻搅动水库水,慢慢带动鱼种游向大水面。?
3.水质控制
调节水质有三个功能:
首先是改善水质。微生态制剂中的有益菌进入水体后,发挥氧化、氨化、反硝化、解磷、硫化、固氮等作用。,并快速分解排泄物、残留饲料、动物残骸等有机物。对养殖动物,有效降低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的浓度;
其次,有机物分解后的盐分为单细胞藻类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营养,单细胞藻类的光合作用为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培养生物的呼吸作用提供了溶解氧。
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维持和创造良好的水质条件,能长期维持水质的稳定,做到水、肥、稳,有利于养殖对象的健康生长。同时还可以增加养殖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和有益藻类,扩大饵料来源,降低生产成本。
第三是疾病预防。将添加微生态制剂的有益菌应用于水产养殖水体中,不仅可以竞争击退病原菌,维持水体微生态菌群的生态平衡,避免水生生物受到病原菌的攻击,还可以产生抗菌物质和多种免疫促进因子,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加强机体的反弹反应,增强抗病能力,提高成活率。?
食物使用
饮食习惯分析
过去,在自然环境的低水平养殖条件下,鳙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根据对鳙鱼食性的研究,必须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来培养大型植物、浮游动物和腐殖质。当水体缺少大型植物时,
有机肥中的腐殖质作为鲢鱼的主要饵料。而在肥水条件下,浮游生物主要是个体大于50微米的线状硅藻、甲藻、隐藻、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物种,而这些正是鳙鱼的过滤对象。?
肥料使用
原理:通过向水库、湖泊等大型水面投放有机肥、无机肥、生物复合肥,增加水体中氮、磷等主要营养元素含量,提高水体初级生产力,增加鳙鱼产量。
渔业最早使用的肥料是原始有机肥,如粪肥、堆肥等,后来使用无机肥。原来的有机肥营养全面,有效成分低,肥效慢,限制了鱼的生产。无机肥有效成分含量高,肥效短,成分单一。主要养殖小型绿藻和蓝藻,对鲢鱼生长有利,对鳙鱼养殖不理想。
用现代生物技术分解传统有机肥,并适当掺入无机肥制成的现代渔用生物有机肥,不仅含有大量的氮、磷、碳等常量元素,还含有平衡的微量元素、大量的腐殖质、肽类、有益菌和肥效增强剂。有施肥、改良、控水的作用。
也特别适合养殖鳙鱼喜食的浮游生物,如大型藻类、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这为鳙鱼的高产养殖提供了物质基础。
扩展数据
生活习惯
1,食性
水中生长着大量的浮游生物。食物的主要成分是轮虫,甲壳类的枝角类,还有各种藻类。就个体数量而言,藻类往往多于动物性食物。但从量上来说,动物性食物还是占主要成分。
2.增长
长江鳙鱼的生长速度比珠江快,因为珠江的浮游生物平均生物量明显少于长江,虽然最适温期比长江长两个月。然而,鳙鱼在人工施肥池塘中的生长因气候和水中饵料的生物丰度而有很大差异。
3.生殖
在自然条件下,鳙鱼的性腺和其他家养鱼类一样,可以在静水中发育,但卵的成熟需要河流水环境、水位上升等生态条件。
在长江干支流,每年4月底至7月初,由于流域干流降雨,水位上涨,水温达到65438±08℃时,亲鱼性腺在上游过程中迅速成熟,由ⅳ期转入ⅴ期产卵受精。受精后,鱼卵沿河漂流发育,孵化成鱼苗。
据调查,鳙鱼的成熟年龄在珠江流域为3-4岁,长江流域为4-5岁。鳙鱼的繁殖力较大,成熟系数一般在20%左右,相对繁殖力在110-160卵/克体重之间。绝对生殖力随体重增加而增加,呈正相关。
百度百科-鳙鱼
百度百科-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