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核心素养,如何培养?

论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

一,对几个概念的理解

要谈“语文核心素养”,必须明确几个概念。

什么是“识字”?元素可以理解为本色和本质;修养可以理解为修身、养性、修养。元素,侧重于先天固有基因、人格特征、人格倾向;修养,重在后天的外在教育、文化熏陶和生活体验。“素养”是指个体在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而获得的能力和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德育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德育目标的基础位置。“核心素养”是指学生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九项素养,分别是:“社会责任、民族认同、国际理解、人文背景、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核心素养”分为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四个维度。我觉得所谓的“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本、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是成长的素养,是种子的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可以细化为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

语文的关键能力是语言能力。如果一个人能言善辩,口若悬河,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我们就可以说他的语文素养很强。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笑和骂都是文章。”思维能力可以融入语言能力,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载体。如果一个人的语言很有条理,很犀利,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的思维很有条理,很深刻。如果某人语言混乱,上下颠倒,前言不搭后语,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思路混乱,条理不清。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是思维的外在特征,两者密不可分。

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可以融入人文素养。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的关键能力,那么人文素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人文素养是语言能力的导向,为语言能力提供了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

人文素养包括三个维度:

一个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看一个人的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看他(她)是否喜欢语文,是否对语文感兴趣。有了兴趣爱好,他(她)就会乐在其中,乐趣无穷。钱理群先生说:“兴趣使人优秀,任务只能使人合格。”冰心先生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有了爱,就有动力,就有乐趣,就有时间,就有积累,就有背景,就有成长,就有成就...

价值观引导能力。所谓价值观,通俗点说,就是对错的判断和选择。国家现在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纠正原有的没有价值判断,没有价值困惑的价值教育。有一段时间,教育界提倡多元价值观,甚至没有价值取向,导致学生分不清是非、好坏。比如老人摔倒在路上,年轻人不敢去扶起他;认为赚钱的都是成功人士等等。这些错误的价值取向对青少年是有害的。中国几千年的语文教育都强调“文以载道”,这里的“道”就是价值观。我们不能丢掉祖先的优秀传统!

其次,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审美主体欣赏、鉴别和判断美丑的特殊能力,包括美感、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什么是美,见仁见智。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首先要让学生分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我们不能以奇为美,以怪为美,以俗为美,以丑为美。那什么是美?我以为“真实”就是美。真善美是前提。没有真实、真诚和真实,美就没有基础。假的都不美!“假的时候是真的,假的时候是真的。”当今社会,假货横行,假唱为荣,假的全是真的,怎么才能得到呢?是底线,也是美的保证。好也是美好的。一切善行都是善行!善良是一种美德,培养一个善良的公民胜过一百个高分的“精致利己主义”。要表扬学生的小恩小惠,同情弱者,公平正义,勇于担当,有同情心,不阿谀奉承,人品好。

“生活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培养孩子养成一双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金眼睛”。如果每个人都有美丽的眼睛,美丽的心和美丽的手,我们的世界将会多么美好!

第三是文化底蕴。一个具有语文核心素养的人,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遗产是个大概念。就中国文学而言,所谓文化底蕴,就是一个人对古今中外所有经典文化的积淀。一个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文化背景?

需要经典诗词的内幕。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的文化,诗哺育了中华民族。子曰:“不读诗,无话可说。”“诗三百首,一句话,天真无邪的思考。”“小子什么莫雪芙诗?诗可以精彩,可以观赏,可以分组,可以愤懑;你的父亲是事物,你的父亲是遥远的事物;多了解鸟类、动物和植物的名称。”诗教使人温良恭俭让,温良恭俭让,使人“诗书自得。”读诗使人机智,读诗长大的人内心聪明,外表美丽。一个由优雅、温和、诚实的人组成的多么优秀的民族啊!

需要文学名著的内幕。文学名著是民族文化的缩影,也是民族精神和灵魂的代言人。西游记培养孩子无限的想象力。“你可以在月球上呆九天,但你可以在五个大洋里抓乌龟。”他天马行空,腾云驾雾,筋斗十万八千里。可以有三头六臂,也可以长生不老;可以飞上三界,畅游龙宫。这个男孩奇妙的想象力是在一部《西游记》中被点燃的。《水浒传》培养了学生的侠义精神。“路不平就喊,该出手就出手。”《三国演义》塑造了诸葛亮,学生智慧的化身。无数少年读完《三国演义》后,梦想成为孔明的“羽扇黑丝巾”,巧妙算计,决胜千里。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讲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既是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也是对人性的研究。它既是一部爱情小说,也是一部人情学;它不仅包括建筑,还包括服装、烹饪、医药和诗歌...《红楼梦》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独立的“红楼梦”。文学名著是学生的文化根基,是学生精神的亮丽底色。

需要雪莉历史的内幕。按古人的说法,雪莉的历史是不分的。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人类社会的形象图解。哲学是各种学问的学问,指导着一切科学,充满了好奇、怀疑、探究和智慧。哲学是对智慧的追求和热爱。历史充满智慧,读史使人明智;文学充满智慧,给人以灵感、想象和真善美的启迪。当文学、哲学、历史融为一体,让我们的内心充满智慧之光。

语言能力包括两个维度:

一个是说、写、表达的维度。语言能力强,首先表现在口语和写作能力上。侃侃而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机智生动;论文笔,有文思泉涌,妙笔生花,文笔如神,意趣盎然,一举而成。这是语言能力强的表现。

作为口头表达,现代社会尤为重要。简短就是几句话,击中要害,画龙点睛;龙是壮丽的,不是树枝和藤蔓,令人兴奋。口语强调短句、清晰、抑扬顿挫。

写作是书面表达,写作要有读者意识。让别人喜欢读书,有趣有趣;要让别人看得懂,围绕主题,通俗流畅;要让别人读得有品位,就要强调表达的艺术性,或含蓄,或幽默,或诙谐,或庄重,让读者看起来“读你一千遍也不腻”。

二是听、读、吸收的维度。是一种理解别人说什么的能力。要理解别人话里的意思,也要理解别人话外的意思。要捕捉别人话语的主要信息,听一个报告、一个讲座,要能提炼出主要精神和主要提纲;还要有很强的复述能力,听一个故事,讲一个故事,能够创造性地复述。这是莫言、胡适等语言大家都练过的童心技能。

阅读各种文章是语文的一项重要能力。读诗,可以体会诗歌的内心感受和意境;读散文,可以抓住文眼,提起衣领,停顿;读小说可以在情节发展中读到人物的性格和形象;阅读现代说明文,可以抓住要点,理解原理,按章操作。文学有三种味道:“读经典味如饭,读历史味如菜,读百家味如醋”。要真正理解“诗书味长”的深刻含义。

三、培养核心素养的一般策略有哪些?

1.注意阅读

每个人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日常教学中如何重视阅读?

首先,我们应该在课堂上注意阅读。课堂阅读首先是指课本阅读。教材都是编辑精心挑选的,大部分都是既文艺又好看的。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专心读书,细细品味,把别人变成自己。

关于阅读教材,我有一个建议:不要泛泛而读,要抓住一个点,深入下去。比如读《李时珍睡古寺》,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之美;读完《烟台的海》,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描述一个地方的风景。读完第一首杏花,让学生练习使用人物暗示。如此长期的坚持,学生一定会收获很多。

第二,要重视课外阅读。《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好书,读全书。周先生在《假如我是语文老师》一文中指出:“假如我是语文老师,我只要求学生做两件事。一种是让学生大量阅读,形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另一种是让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一个读书的习惯,一个写作的习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课外阅读首先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这个道理!第二,是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好习惯就是识字。一旦学生养成了从不放下书本的习惯,他们的人生就完成了一半。

第三,要注重个性化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兴趣和倾向。女生很美,男生很科幻,孩子是童话和神话,少年是现实侦探。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兴趣,不要阻止或扼杀他们。在鼓励和欣赏中,逐步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培养各种阅读兴趣。即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比较狭隘,也应该受到尊重和鼓励。

2.注意积累

读书既是吸收,也是积累。但我这里强调的积累是指经典诗词的积累,是指背诵的积累。朱自清先生曾说:宁可背一首诗,也不要笼统地读一百首诗。因为一般读的诗毕竟是别人的,自己背的诗就成了自己的。比如我读过的文章,就像我在餐馆里见过的食物,只是为了我的眼睛,而我背过的诗词,就像我吃过的食物,会成为你精神的营养,滋养你一生。

小学应该有哪些积累?

首先是诗歌的积累。我觉得小学背两三百首诗不成问题。从五言绝句开始,逐渐走向七言绝句、律诗、宋词。诗300首,六年平均一年50首,一学期25首,一周多一点,完全不增加学生负担。诗歌朗诵,要熟读,要理解主旨,最后到熟读的程度。只有彻底了解了,才能念念不忘。当然现当代优秀的儿童诗也可以放进去,但是一定要选优秀的,公认的。

其次,国学经典的积累。比如《三紫晶》、《弟子规》、《钱文子》、《里翁堆韵》、《韵之启蒙》,这种传统的美文短句押韵,应该让学生背诵。我反对死记硬背,学生要对背诵感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讲故事和传说可以吸引学生,学生可以背诵。他们可以安排展览环节和地点,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中高年级学生还可以背诵《论语》、《老子》、《大学》、《中庸》、《孟子》的节选,从小给学生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3.注意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布莱希特说:“思想是人类最大的乐趣之一。”人因思考而伟大,因思考而快乐,因思考而成长。然而,纵观当下的语文课堂,伪题、浅思、无思比比皆是。好课堂的重要评价标准是有效思维的长度、有价值思维的厚度和深度思维的力度。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有效思维和深度思维来挑战学生的智力?

首先,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跳”就是学生要思考,要努力,要探索,要碰撞,甚至要遭受挫折,才能到达。既要防止学生在书本上找现成答案,又要防止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比如李白的诗《致王伦》中,如果你问“你从哪里看出王伦与李白的深厚情谊?”这是一个浅薄的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桃花潭深过千尺,不及王伦。”如果你问“王伦为什么不早不晚送,要等到李白上船离开,才来送行?”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值得思考。同学们一定要联系两者的关系,展开想象做出答案。

第二,不要给学生唯一的答案。语文不同于数学,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果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禁锢学生的思维。中国人的回答不是以“对”或“错”来评判,而是以“好”和“坏”来评判。比如用“猴子”作为上链接,让学生回答它的下链接。学生可以回答“唐三藏”、“胡适之”或“祖冲之”,都是正确答案。但相比较而言,《祖冲之》更工整贴切,所以更优秀。如果我们打开学生的思维,让每个学生说出一个独一无二的答案,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就会闪闪发光。

3.注意表情

课前三分钟演讲,开一个小故事会,让学生在小组和班级里大声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择班级演讲者,都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

语文教师应该更加重视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最有效、最具可操作性的方法是读写结合。比如学习《李时珍睡古寺》,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写出环境描写。学习春联可以帮助学生在对联的语文练习中品味文字,提炼句子。学习《莫泊森大师》让学生观察路上路过的三个人的衣着、面部表情、步态,练习细节描写。一节课一节课的练习,选择正确的阅读和写作组合。学生学一课,练一课,一定会一步一步走进书面表达的殿堂,习得表达的真谛。

第四,改进课堂教学,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建议。

1.开始高点。起点是教与学的起点。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尤其是现在的网络社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多样化,他们知道的未必比老师少。如果老师还是从零开始教,势必挫伤学生的认知尊严和学习热情,让学生觉得语文太“幼稚”,没有学习挑战的乐趣。如何「起点更高」?我们的经验是先学习,让学生课前学习。老师提前设计好“学习清单”,让学生课前充分学习,课堂教学的起点自然会提高。学生真正带着问题、带着想法、带着感受走进课堂,在课堂上与老师平等对话。

2.容量更大。小学语文选文95%以上是白话文,特点是清晰易懂,不用“细嚼慢咽”。然而,在传统的中文课堂上,一篇课文往往要教两到三个小时,几乎没有延误,费用也很低。其实我们的前任,著名特级教师霍茂政老师,早就探索出一条高效的语文教学之路:别人一学期学20多篇课文,她一学期教95篇课文。事实证明,这个经验是有效的,完全有可能!如何增加容量?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主题阅读。围绕一个主题,以数文教一文,突出对主题的理解;第二是有格调的阅读。围绕某一文体,以数文教一文,突出文体特色;第三是写作和阅读。注重写作技巧,一文数教,突出写作方法。

3.难度稍微大一点。教学要难,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原则。而我们的语文学科往往忽略了这个原则,所以学生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不上语文课也没多大关系。一个好的班级必须有紧张的智力生活,这是符合脑科学规律的。大脑的特点是“喜新厌旧”,喜欢挑战。新知识自然是吸引人的,吸引人的大脑。当新知识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时,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脑细胞被激活,思维得到发展。当然,难度是相对的。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碰撞、交流和老师的启发、引导所能解决的,就是适当的难度,也就是“孩子的难度”。因此,教师在备课中选择合适的课文,设计有思想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艺术。

4.视野更开阔。更广阔的视野意味着教师要拓宽课程内容的视野。吕叔湘先生说:“法律是在课堂上学到的,受益于课外活动。”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课本文本,也要重视课外文本;既要重视唐诗宋词,也要重视国学经典;既要重视古代神话,也要重视现代绘本;我们不仅要关注中国的童话,也要关注世界儿童文学...汉语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一样广。教师的课程视野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视野,我们的语文课程应该全方位开放。

5.教书更有趣。教学是否有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情感态度。我做了一项调查,以了解学生最欢迎什么样的教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是幽默、有趣和生动的。我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乐趣。”乐趣就是把教学提升到艺术的境界,提升到自由意志的境界,提升到快乐学习的境界。梁启超先生在《学之趣》一文中说:“我是一个崇尚趣味的人。如果以化学来划分梁启超,从中提炼出一个叫做“兴趣”的元素,恐怕就只剩下零了。”让知识有趣,课堂有趣,教学有趣,语文有趣,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生追求的境界。

(孙双金,江苏省特级教师,专任高级教师,江苏省首批人民教育家,江苏省小雨社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市京京东路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