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饮食要注意什么?

一、秋季饮食健康的六个节气

秋天,从立秋开始,经历六个节气,即夏热、千禧年、秋分、寒露、初霜和冬季至日,即农历的七月、八月和九月。干燥是秋季气候的基本特征。中医认为“燥胜于燥”,所以燥是一种病,容易伤阴道液,引起各种干燥现象。如皮肤粗糙、口唇干燥等外燥症状;口干舌燥,干咳无痰,大便干燥等症状。所以日常饮食要根据节气合理安排。

在中国古代,立秋被分为三个时期:“凉风习习;第二,等待白鹿生;三等寒蝉。”这个时候的风和夏天的风不一样,吹在人身上感觉凉凉的;然后,早晨地球上会有雾。?民间有说法:长夏长茄子,立秋吃茄子。初秋是吃茄子的好时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好的腊茄子、香喷喷的糯汤放在院子里,立秋就吃。立秋后,气温由热转冷,人体消耗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这时候就需要吸收营养,科学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为越冬做准备。北方民间有句话叫“秋肥附”。什么是「贴秋肥」?在炎热的夏天,我感到厌食。一到立秋,就意味着凉爽的天气要来了,于是开始萌发了做点好吃的东西的想法,夏天减掉的脂肪就靠吃炖肉补回来了,所以就叫“贴秋肥”。中医认为,立秋养生的关键是护阳、养心、防暑、防潮。夏季和长夏是一年中阳气最高的季节,天气炎热,生机勃勃,也就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高峰期。在现代生活中,使用空调冷饮消暑是很常见的,而过度依赖空调冷饮会伤害体内的阳气。中医常说“春夏养阳”,意思是即使烈日炎炎,也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具体来说,要注意服用适当的滋补之物,同时可以多加汤和粥,既能消暑、生津止渴,又能滋补身体。

处于酷暑,是酷暑结束的季节。处于酷暑意味着躲藏和终结。顾名思义,处于暑热之中,预示着暑热即将结束,处于暑热季节之后的保健重点就是预防“秋燥”。酷暑过后,气候相对干燥。虽然晚上很凉爽,但有时候白天气温还是很高。热能伤津液气,燥气耗津液。因此,根据“燥则润泽”的原则,以滋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物为主,可选择梨、蜂蜜、银耳、牛奶等有润泽作用的食物。

千禧年时节预防秋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也可以选择一些人参、沙参、川贝等中药。大家都知道人参是好东西,那为什么是好东西呢?中国有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动植物都是依其水土而成其味。有人说人参补气,属阳,有人说生津,属阴。人参一般产于东北森林的阴湿之地,所以首先受到水的湿润和潮湿空气的影响;另外,我们可以仔细看看。人参有三枝五叶。古人认为“三”“五”是阳数,所以说人参是阴中最阳之物,是阴中之阳。这是它珍贵的地方。

秋分节气已经进入秋季。作为一个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保健中要遵循阴阳平衡的规律,让集体守好“阴阳皆秘”的原则。据《黄帝内经·苏文·至真大论》说:“细观阴阳之所,以和为期”,阴阳之所,不可偏颇。古代医家把乌鸡、驴皮、羊肉、葱、姜、枣作为阴阳、气血,或调理胃气的目的。在我们平时的饮食中,要根据食物的性质和功能进行合理的调配,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寒露在每年的6月8日10左右,节气要注意维护体内的阴气。气候转凉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藏于内的时候,所以要以保养阴精为主,也就是说寒露离不开“养收”的原则。寒露节气饮食要养阴润燥。“秋天干燥,要吃麻润润。”这时候要多吃些芝麻、糯米等。,并且少吃辛辣食物,因为吃太多辛辣食物容易伤人体的阴精。

初霜节气是阳历65438+23,00前后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五行中属金,五时中属秋。按照中医养生的观点,初霜要以轻补为主,补血益气养胃,饮食要有规律。患有慢性胃炎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应吃软而温的饮食。

第二,秋天吃瓜子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强调吃种子,植物的种子相当于卵生动物的卵。对于种子植物来说,无论生命长短,都是以种子为起点,以种子为归宿。植物的根、叶、果,努力生长,尽职尽责,直到枯萎,都是为了种子。外壳和种皮坚硬、苦涩、不起眼,但种子却充满了生机。不可思议的是,考古发现几千年的莲子还有发芽的能力。种子储存着高度脱水和高能量的营养物质,为未来植物的早期生长提供养分。特别是种子含有新生命的所有基因和丰富的生长素。生长素集中的地方,另一个是嫩叶。

传统的饮食文化鼓励人们喝小米粥而不是牛奶。对于刚生完孩子的妈妈来说,最好的喂养食物一定是小米粥;另外,古代给婴儿吃的不是奶粉,而是小米粥。为什么?牛奶洒在地上,什么也不长。小米虽小,却是种子,能发芽。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食物的“性”。我记得在农村,春天家家户户都会买鸡,那要喂什么呢?小米。鸡一般长得都很快,但可悲的是,给孩子吃的都是各种奶粉,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的健康总是问题之一。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丰收的时候。这个时候,年轻人可以吃到新粮和新种子。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老人吃了,很容易勾起自己的老根。因此,在秋季,老年人的饮食应以旧粮为主,不要吃太多的新粮。这是秋季饮食养生的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