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杂粮和保健有什么关系?
在古人看来,饮食的五味不仅给人的口腔带来了直接的感受,还对人的身体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五味勾兑和摄入不当,不仅会使人味觉不适,还会危害身体健康。因此,早在周朝,皇室就设立了食物官的职位,负责纣王的饮食保健。当时对食疗、食补、食物禁忌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总结了一些基本的餐饮原则。随着饮食品种的增加和烹饪技艺的发展,人们对食物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明白了饮食不仅有充饥解渴的作用,也有相反的一面。尤其是一些美味的食物,有时候吃了之后并没有益处,这是很让人吃惊的,于是人们得出了“肥肉厚,酒厚,所以要自强不息,人生叫烂肠子。”好吃不仅有可爱的一面,也有可恶的一面。吸取了很多教训,不能大意。好东西是要吃的,但是根据身体状况,一定不能无节制。舌头吃多了对身体是舒服的,也是苦的。如果不好,会影响寿命,得不偿失。
春秋时期,秦越人齐国有一位神医,就是扁鹊。据传说,中医脉诊技术是他的发明。据唐代孙思邈《食疗千女》记载,扁鹊是较早阐述药食关系的人。他认为人类生存的根本在于饮食,不懂得适度饮食的人要保持健康并不容易。饮食可以健康、提神,也可以用来治疗疾病。一个好的医生首先要找到疾病的根源,用食物来治疗。如果饮食未能治愈,那么就用药物治疗。扁鹊的食疗原则一直为中医所采用,形成了优良传统。
在扁鹊之后的时代,食疗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的苏文,系统阐述了一套食补和食疗理论,阐明了五味与保健的关系,奠定了中医营养学和医学科学的基础。
中医理论认为,饮食中的一切都有温、热、寒、凉、平的味道;还有酸、苦、辣、咸、甜的气味。五味五气各有所主,被人体用来补中或泻下。《内经》六藏象理论认为,人的容貌、声音、神情都与五味五气的摄入有关。
《内经》中有一篇关于人体五脏五味关系的专著,说:“阴为五味所生;五味伤阴五官。所以味道太酸,肝气生津,脾气独特;味道太咸,骨头筋疲力尽,肌肉短小,内心压抑;味道太甜,心满气喘,色黑,肾不平衡;味道太苦,脾气不强,胃气浓;味道太刺鼻,筋骨松弛,精神中枢。所以要五味调和,骨骼健软,气血运行,理密。如果是这样,骨头就精致了。依法而行,则有定数。”
可见偏食盲目,有肌肉损伤,脾胃不和,肝肾不适,气血不畅,精神不振,危及生命《内经》五脏创世纪中也讲到偏食的危害,说:“吃多了咸使脉凝而泣,而吃多了苦使皮暗而多毛,吃多了辛使筋紧而爪燥,吃多了酸使肉胀而唇燥,吃多了甜使骨疼而垂。这五味也是伤。故心苦、肺苦、肝酸、脾甜、肾咸。”
不经意的五味结合,会被它们伤害。根据《内经玄冥五味》记载,五味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成肾,甘入脾”。知道这一点后,如果感到身体稍有不适,就要戒除某些食物,防止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五味养五脏之气,病在气虚,不能多吃,越少补越伤。五味各有其独特的治疗功能,根据《内经》藏气年表描述为“辛、涩、甘、缓、苦、坚、咸、柔”。五谷、小米、蔬菜、水果都有散甜、去苦、去咸的作用,进一步说明了一个道理,食物不仅能满足肠胃,给人营养,而且还有良药的作用,可以用来保健。
这里阐述了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的性质和味道,主要理论基本为现代食疗所继承。从其思想体系分析,认为其与战国时期的道家、阴阳五行思想关系密切。但是我们引用的五味强身理论,经过现代医学的检验,应该说是正确的,可取的,也是历代医家提供的标准。
一般所有辛、甜、湿、热的阳性食物都有升降的作用,都有升阳益气、发布散寒的作用。凡是酸、苦、咸、寒、凉的阴性食物,都有沉降、滋阴潜阳、清热、降逆、收敛、渗湿、泻下的作用。我们普通吃货对各种食物的性味了解不多。看完《内经》,我们可能会对如何动筷子,吃什么感到困惑。其实一般的日常饮食,只要不吃某一种口味,不要吃太多,就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伤害。食物的性味大多平和。如果你短期内偏食某一种食物,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当然,身体有问题的时候,或者体质不强的时候,还是注意饮食比较好。古代人的很多经验都是吸取教训的,很多饮食养生的道理千百年来无数人都吃过。虽然不是所有的都值得继承,但整体的理论体系还是值得肯定的。过去有存在的价值,现在和将来都依然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