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和解释

(1)用铁杵研磨针头

暗示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不爱读书。他经常逃学,在街上游荡。

有一天,李白又没去上学。他在街上闲逛,四处张望,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温暖的阳光,欢快的鸟语,随风摇曳的花朵,让李白感叹,“这么好的天气,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无聊啊?”

走着走着,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门口,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那么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你在干什么,老太婆?”

"我想把这个铁杵磨成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然后低下头继续磨。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细绣花针?”

老婆婆问李白:“滴水能穿石,愚人能移山,为什么铁杵不能磨成绣花针?”

“可是,你这么老了?”

“只要我比别人努力,就没有我做不到的事。”

李白为老婆婆说的话感到羞耻,回去后再也没有逃学。我每天都非常努力地学习,终于成为了一个不朽的诗人。

对古代作品进行研究和解释

不管你做什么,只要你有毅力,你就会成功。好事多磨。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上能够认真、勤奋、坚持,取得好成绩是没有问题的。

(2)闻鸡起舞

暗示

晋代的祖逖是一个心胸开阔、胸怀大志的人。但他小时候是个调皮的男孩,不爱读书。进入青年时期,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匮乏,觉得不读书就不能报效国家,于是开始努力读书。他博览群书,认真研究历史,于是开始发奋读书。他博览群书,认真研究历史,从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曾多次出入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时,有人推荐他当律师,但他没有同意。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

后来,祖逖和他的童年好友刘坤一之担任了泗州主簿。他和刘琨感情很深。他们不仅同床共枕,而且有着相同的崇高理想:建功立业,振兴晋国,成为国家栋梁。

有一次,在半夜,祖逖在睡梦中听到了公鸡的啼叫。他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觉得半夜听到鸡叫不吉利。我不这么认为。我们以后听到鸡叫就起来练剑怎么样?”刘琨欣然同意。于是每天公鸡打鸣后,便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去夏来,永不停息。好事多磨。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写好文章、能带兵打胜仗的多面手。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成为掌管河北、幽州三州军务的统帅,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文采和军事才能。

对古代作品进行研究和解释

这个故事来自《祖金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精力充沛,前途无量,也指有志之士要及时振作起来。

迟到总比不到好

暗示

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他对楚襄王说:“你在宫中时,周侯在左,夏侯在右;你出门的时候,延龄君和寿景俊一直跟着你。你和这四个人特别讲究奢华放荡。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湖北省江陵县北)必危矣!”

王祥听到这些后非常不高兴。他生气了,骂:“你疯了吗?故意说这些阴险的话迷惑人?”

庄辛不慌不忙地答道:“我真的觉得事情一定要到这种地步,不敢故意说楚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总是珍惜这个人,楚国一定会灭亡。既然你不相信我,请允许我躲在赵看看会发生什么。“庄辛在赵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出兵侵楚,被迫流亡阳城(今河南隰县西北)。这才觉得庄信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信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牙想起猎狗还不晚;“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对古代作品进行研究和解释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故事。你只知道怎么找乐子,不知道怎么做事。结果必然是悲惨的失败。

成语“亡羊补牢”就是建立在上面两句话的基础上的,意思是事情出了问题,挽回也不迟。比如一个事业有成的人,对事情的发展估计错误,轻装前进,陷入了失败的状态。但他并不气馁。他耐心地把事情想了一遍,从这次错误中吸取了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零开始还为时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