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简介

黄元御

(1705-1758)本名,字宇,字坤仔,名燕农,谥号于伢子。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以写《吴淼黄奇》称赞他的学识,以写《仁与药》总结他的一生。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黄”和“一代宗师”,是清军四川军事医学博物馆九珍堂的鼻祖。

中文名:黄元御。

黄主持。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昌邑市黄家新阁村

出生日期:1705

死亡日期:1758

职业:医学科学家

信仰:道家思想

主要成就:黄元御作品十三部,四贤之源,

写“道德悬疑”和“周易悬疑”

甘龙是一位内科医生,他亲自撰写了“吴淼黄奇”和“仁和药物”,他是九真堂的祖先。

被后人誉为“黄”、“医术大师”、“一代宗师”

代表作品:《黄元御十三行》、《四贤之源》、《周易挂像》等。

角色的生活

是明朝名臣黄的孙子。祖云珍、严,纪委候选人;叔侄云起,顺治变法中进士,官至军师;父钟,生于城市;哥哥贤惠多产;郭健德春。黄元御出生在这样一代优雅的家庭,从小就深受家学的影响。少年时,父亲请来侨居昌邑的著名儒者余先生为师,学习立业之术,浏览经典和历史著作,希望他能做官,大放异彩。黄元御也“一直想奋发图强,功成名就”,侍奉祖先皇甫,做出了轰轰烈烈的业绩。

雍正二年(1724),刚满弱冠之年的黄元御被招安入城。雍正十二年(1734),黄元御三十岁。因为工作太累,他突然得了眼疾,左眼又红又涩,眼白如血,不得不推迟就医。庸医误用大黄、黄连等导寒剂,导致脾阳大损。几年之内,他多次中间犯虚,左眼完全失明。

在科举时代,黄元御的仕途发展因其不健康的五官和拒绝做官而彻底毁了。他悲痛之余,当地名医、好友刘太吉劝他学医。他愤而立志:“人生不为名利,亦为名医之利”,走上弃儒从医之路。努力学习中医古籍。

黄元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曾受到皇太极的悉心教导。经过多年的奋斗,他沉浸在成功中,开始行医。在行医过程中,他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医术,声名大噪。当时人们和诸城名医臧美姬并称他为“南臧北黄”。

黄元御从医之初,从张仲景的《伤寒论》开始,接着是《金匮要略》、《黄帝内经》、《齐伯内经》、《扁鹊难经》等中医基础经典。他将仲景等人封为“医学四圣”。他认为,除了“四圣”之外,历代很多名医的见解都是偏颇的,甚至会误诊死者。根本原因是“四圣”的书是错的、简单的、杂乱的,也是历代谬误造成的。于是,我立下誓言,要用一生的时间,从源头到流向,重新审视和修订《四圣》这部书,还其本来面目,让后人效法。

乾隆二年(1737),黄元御开始酝酿《伤寒悬解》一书,并开始撰写《苏凌薇韵》,完成于乾隆五年(1740)九月,四卷二十六篇。在该书中,黄元御首次提出了“培中气,扶阳抑阴”的诊断理论。他对中气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精是中国的仁,气是中国的商。仁为土气,商为芽,芽生而仁腐,故精不能生,故生之人亦为精中之气。”基于此,他始终贯彻重视脾土,扶阳抑阴,培中气的原则,这是他对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乾隆十三年(1748),黄元御游清江杨秋,那里风景秀丽,黄元御心清。期间,他南下会稽山,拜谒了裕陵。他说:“登会稽山,探幽洞,观越国,是一大志向。”同年4月开始写《伤寒悬解》,7月3日拟稿,共15卷。八月下旬,四十四岁的他写了《金匮要略》二十二卷。

乾隆十四年(1749)春,黄元御首次撰写了《四圣吊枢》一书,分析了温病、痘疹的含义。二月写《四贤之源》,解决原来的内外病问题,只勾画出内容,因有事停笔。乾隆十五年(1750)四月,黄元御北游北京,乾隆皇帝病了,很多医生都想不出办法。经过推荐,黄元御进入皇宫治疗疾病并摆脱它。他以高超的医术特别受到乾隆皇帝的青睐,写了一本书《妙悟与黄绮》作为奖励,送给他一份礼物。从那时起,黄元御开始了他的医院雇员生涯。

乾隆十六年(1751)二月,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黄元御陪他到杭。这期间开出的药方都是奇效,深得乾隆皇帝和国内外官员的赞誉。四月,黄元御从容绕道清江旧居,续写《四贤之源》“十之八九,绝功未尽”一书。”6月,《四圣吊枢》被删改定稿。8月15日向北航行,返回北京。直到乾隆十七年(1752)十月,黄元御才写完《天人感应》一章。四年后,四圣心源终于被释放。在诠释天人时,他极力阐释《内经》中的观点:“善言天理者,必受他人之验”,重视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与四时相联。他从阴阳的变化、五行的生成、脏腑的形成、气血的起源、精神的转化等方面阐述了气化性的奇妙含义,影响很大。

在过去的几年里,黄元御并不为自己感到骄傲。这种心情在《四贤序》中说得很清楚:“若自求多福,不肯申遗,则有多年,元草不在,则日久而穷,而不勤以萧闲日为假日,皇帝早日亨通。”美好的时光不多,不过是九牛一毛。”众多的事务让他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他的作品,黄元御很抱歉浪费了这么多宝贵的时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珍惜时间如金,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

乾隆十七年(1752),杂谷土司天下大乱,四川巡抚策冷、府尹岳钟琪乘机出兵,奏请平息乱局。鉴于金川一战清军大量水土不服,疾病缠身,战斗力低下,伤亡惨重,相传乾隆皇帝认为军士之所以得病,是经络不通,气血衰竭,正气不足所致。于是,尊经派御医黄元御充当了四川军医馆的角色,提供了解决士兵水土不服的总体方案。

临危受命的黄元御仔细了解藏区的气候、官兵的高原缺氧寒冷、伤寒咳嗽的流行图像,将宫廷秘方、宫廷皇家药房中治疗肺病咳嗽的最佳药材与藏区的虫草、贝母、红景天等珍贵药材相结合, 并把珍贵的滋补药材作为增强官兵体质的药引,还带着皇家药房和部分皇家药房的银器去了成都。 秘密制成各种能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抵抗高原缺氧环境的膏、丸、丸、散,供清军服用,以治缺氧、伤寒、咳嗽、倦怠、疲劳等各种疾病。

乾隆十八年(1753),黄元御四十九岁。春二月,他取了张仲景著作中的方子,写成《长沙药械》四卷,载药161种,方子242个。乾隆十九年(1754)三月写《伤寒论》十卷。这本书介绍经典,辩论和分析,启发学生。同年6月8日,为弥补《长沙药解》之不足,撰写《玉花楸药解》八卷,其中首创用浮萍治疗瘟疫。至此,五十岁时已完成八部医书,即被后人称为“八种黄”。由于过度劳累,黄元御此时已是身心俱疲。他的师傅毕武灵让他注释苏文和灵枢,说:“我年纪大了,不行了。”。

乾隆二十年(1756)初春,黄元御开始注释《苏文》,十一月完成,十三卷,定名为《苏文悬解》。在这本书里,“五运六气,南政北政”的说法大大超过了前人。乾隆二十一年五月二日,完成《灵枢》九卷,五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历时七日写成《冷经》两卷,合称黄氏医书三种,其中前八种,后十一种* * *。另外还有一本书《玉钟堂稿》,是黄医案杂书。

黄元御不仅在医学上更深,而且在道教和儒家经典方面也很渊博。乾隆二十一年(1757)二月,他在从事医学工作的同时,还应好友廉明的要求写了一本书《道德经释义》,阐述他的哲学思想,发挥他的深意。1757年6月,在十余年潜心研究学习的基础上,完成了《周易挂象》一书,阐述了阴阳八卦变化的原因。四库馆官方在评论《周易》挂像时表示“亲民说,易经中,独学有理有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乾隆二十二年(1758),黄元御在行医和写作生活中积劳成疾。他带病回到家乡,住在昌邑南角的书房里。乾隆二十三年(1758)九月十七日猝死,享年54岁。乾隆皇帝得知黄元御去世的消息,深感痛惜,并题写“仁和药”四字,缅怀其一生的医术和操守。“仁医助”意为“仁医助”,黄门生尊之为学医之祖训。

轶事典故

轶事1

“授神医”的传说与乾隆皇帝赐碑——“吴淼黄绮”如下。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黄元御在京行医,当时乾隆皇帝病重。北京太多医院和名医都没能调整好待遇,皇帝都快沉了,几百个医生都束手无策。当时宫里有个太监是昌邑玉皇庙村的。他知道玉娟医术高超,便向朝廷推荐。召见时,黄辞曰:“我乃基层之人,不知武官之礼。我怕我一辈子被人指责,我会有欺骗你的罪过。”乾隆皇帝传话:“原谅一切,来到朝廷只当面向我鞠躬。”又命朝臣带银帛为礼,召黄入宫。黄说:“我不是白拿的。我是一个穿衣服的人。我怎么敢接受?”帝怒,赐五品穿,按品赐银,又引。见再推委难,黄入宫。乾隆想考考他的医术,就做了一个假帐,让宫女们躺在里面,只在帐外露一只手,让玉娟把脉。确诊后他退了,服务员要了处方。玉娟说:“龙身凤脉无药可医,怕不久于人世。”官员回答时,乾隆深信他是个好医生,于是下令科举。检查完后,皇帝问:“我得了什么病,应该适用哪种治疗?”玉娟说,“小病万岁,这是一种七分毒三分病的病。你必须先治两帖,后治一帖。”皇帝答应照方抓药服下,病一下子就好了。乾隆皇帝喜出望外,给了他一大笔钱,但玉娟不肯收下,说:“我做官不是为了钱,但我愿意为国治病救人。”皇帝命他进内廷当御医,并赐给他一个木棋盘和一副玉棋子,他经常玩,故名玉杨东鑫。乾隆十六年二月,乾隆皇帝南巡,黄元御为朝臣,随行武林(杭)。皇帝有感于他的学识,写了一块题为《妙悟辨黄》的手书碑,挂在内廷院门口。在太医院任职期间,黄的医术日臻精湛,治好了不少朝廷贵胄的疑难杂症。晚年著书立说,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乾隆二十三年,黄元御在行医和写作中积劳成疾而死,葬于祖居。

虽然这是一则轶事,但它把黄元御高超的医术、崇高的人格,以及著名君主乾隆皇帝的人格,描写得非常淋漓尽致。《黄元御四贤心源序》:“皇族之昌盛,岂可赖之?”应该是真的,不是纯粹捏造的。

轶事2

黄的家乡以他的药而闻名。他女儿远嫁,生了儿子,得了痘痘,有生命危险,回来求治。黄见之,大怒(李,音益),而孙(卜,读第一声,申时),遂速去!他女儿跪下求饶,黄不理,用骡车送了回去。"。当时是中午,所以于人推迟了行程。他半路上淋了一场大雨,全身湿透了。开车回到黄家,把黄的指示说了一下。天色已晚,黄领着家人站在门外,等待灯笼,说:“你的儿子出生了。“这张卡有很多老婆,除非用这种方法,否则救不回来。我默默观察过天气,知道今天下午会有暴雨,所以做了这个乖巧(叫快,音角快),不然你儿子怎么生!”处方后服用,痤疮果治愈。

轶事3

黄到旅行时,有几个人看见他,说:“黄是个名医,我们(柴、银柴)就去试试。”一人死亡,紧急呼叫黄诊断。黄说,“这个人只能拖延几分钟。唉!”人群嘲笑道。黄说:“不!听听他的预言。你的初心是想和于玩玩,却不知湿热蒸时,此人在地上时,其口鼻已吸入了臭毒之气,内有胃病,且来得突然猛烈,非麦饭石所能及。”人家不信,黄乃兴。几天后,他的胃抽筋了,几分钟后他就死了。大家都感叹,* * *说黄叔像神一样。

轶事4

五代后裔马瑞庭(1903—1997)讲述了黄早年诊断的一段轶事,现简述如下。

当时,黄被任命为太医,沈阳一位王子的儿子得了重病,他派人进京请皇帝太医,皇帝下令让去。今天出发,坐轿子去,过夜,在轿子里睡着;我吃不了轿子,就吃吧。去沈阳,直奔王宓,报名,直奔正堂,受到王爷的迎接。方坐下,黄也没问,王爷想把儿子的病情描述一下。黄曰:“我入府时,听得东厢房内有呻吟声,少主如何?”王子对他说:“正是。”黄曰:“不必商议。他的肺腐烂了,无药可治。太可惜了!”当王子听到这些时,他的脸震惊了。立刻,他的脸冷得像铁一样。他站起来说:“先生,少坐,但国王去了又回来了。没多久,服务员端着一个盘子,呈到大厅。看到它,它抗着一个腐烂的肺,鲜血四溢。黄吓得想问他为什么。王子手里拿着一把匕首,他的手和锋利的刀刃上都沾满了鲜血。他用拳头低下头说:“先生,我佩服你!狗的儿子刚被打死,就是他的肺,就像先生说的。”黄惊讶地倒地,面如土色,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一点点,乞求回报。当君主批准了这个请求,黄立即出发,形容这是一个冲向沈。到了北京,我祭奠了桌子,播放了乾隆皇帝诊断和王爷杀子的故事。我道了歉,恳求回老家休养。皇帝没有追究直言之罪,只是好心安慰他,允许他问。不走就匆匆回老家,躺不起。当他的儿子问及生病的原因时,黄香香告诉了他,并说:“因为我的父亲已经伤透了心,药物是常见的,还有100天庆祝他的生日。请各位朋友做个决定吧!“果百日后死,五十岁四。

据《丹徒县志》记载,有些达官贵人迟迟不见妇人得病,不知道妇人在房中。她怀孕了,说要做男人。后来,我已经剖腹产了。惊恐,“耳背”,名有利。这就是著名的王九凤的出处,他叫王聋子。不是黄的经历。

轶事5

军医博物馆九珍堂爷爷。

鉴于金川一战清军大量水土不服,疾病缠身,战斗力低下,伤亡惨重,相传乾隆皇帝认为军士之所以得病,是经络不通,气血衰竭,正气不足所致。于是,尊经派御医黄元御充当了四川军医馆的角色,提供了解决士兵水土不服的总体方案。

临危受命的黄元御仔细了解藏区的气候、官兵在高原缺氧受寒和流行伤寒咳嗽的影像,将宫廷秘方、御用中药店治疗肺病咳嗽的最佳药物与藏区的虫草、贝母、红景天等珍贵药材相结合, 并使用人参、天麻、鹿茸、灵芝、桑黄等名贵滋补药材作为药引,增强官兵体质。 还有皇宫大药房的银器和皇宫大药房的一些人一起到成都,秘密制作各种能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抵抗高原缺氧环境的膏、丸、散,供清军携带服用,以治缺氧、伤寒、咳嗽、倦怠、疲劳等各种疾病。在此期间,黄元御通过了解士兵的症状和用药效果,完善和补充了他的著作《长沙药解》。好在杂谷土司之乱很快被平定,但军医馆九珍堂的秘制膏、丹、丸、散在驻军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获得了很高的赞誉。都尊称黄元御为九真堂创始人,并在军医博物馆大堂悬挂牌匾,称赞黄元御“妙悟与黄绮”,军医的医生都以自己的学生为荣。

乾隆三十六年(1771),大小金川二次会战,定西将军阿桂首先清理军马。除了在汶川、大剑府等驻军沿线设立多个汤药所外,他还根据已故黄元御留给九真堂的各种研究策略,制作了各种抗疾膏、丸、散,并挑选了13名武将。13勇士在服用了这个配方后,不仅日夜不懈,而且越打越勇,最终取得了胜利。大喜之下,乾隆特意表扬了九真堂的医生。并获准悬挂带有乾隆皇帝御书的“吴淼黄绮”牌匾,按照“仁医”的医疗理念救人。

医学成就

中国是文明古国,自身的东方文化明显不同于其他文化,但文化本身始终是独立的,又是相互渗透的。中国天文学,中国历法学,中国农业,甚至中国文学艺术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中国固有的医学,我们称之为中医。中医是以中医为主体的百科全书,是在不断吸收当代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包括医学、哲学、数学、气象学、物候学、天文学、历法和地理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沃土上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人才。清初,山东出了一位著名的、才华横溢的医生黄元御。本文试从中医学的结构和黄元御的生平入手,谈谈他的学术思想和医学成就。

结构具有整体性、转化性和自调整性。结构的整体性是指结构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它们中的每一个都成为结构中的一种排列,是有机的联系,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整体及其组成部分是由一个内在规律决定的。中医的代表作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都是通过不断吸收当代自然科学知识而丰富起来的。中医的结构包括三个层次:医学(狭义)、医术和医德。

医学科学

指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概念及其防治的认识。其内涵主要是医疗。

医术:是算术的应用,中国特有的象数哲学在医学上的应用。它是一种用符号逻辑方法阐述自然规律及其普遍关系的自然哲学理论,对揭示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治疗的艺术

医学的主要哲学。

历代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老中医,文史哲基础扎实,精通医学(广义)。所以有“文学是基础医学,是建筑”的说法。这其实最形象地说明了医学硕士的知识结构。

黄元御,明玉路,同字行。又名坤仔、烟农、郁七子。清代山东昌邑黄嘉鑫葛村人。他生于1705,死于1758。黄出生于书香门第,天资聪颖。"百家争鸣的书,一读就化掉了,在他耳朵里崩掉了."。而且,他是一个很有抱负,致力于知识学习的人。他自称“过滤玄学之见,思虑浩瀚无垠,空学悟道,自负古今无双”。不幸的是,30岁时,他患了眼疾,被庸医误认,左眼失明。从此深深感受到医学的重要性,于是舍弃了考岗和事业,研读了《金陵兰秘笈》和《仲景伤寒》,研读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终于成为一代名医。这与他扎实的文史哲基础是分不开的。

黄元御著作有14种,医书已知有11种。其中8种已出版(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解、四圣心源、长沙医解、伤寒义释、苏韵、于谦医解),3种未出版。直到张明·杰宾直接认为医学很容易用来研究人体。将医学纳入简易系统。因此,黄是继荆岳之后又一位集“医”与“药”于一身的成功人士。

黄元御对人体奥秘的研究是以宇宙基本真理大道为基础,以太极模型、阴阳、三五道的五动运行协调原理,将气候学、地理学、医学等学科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将人类生命起源的研究与天地之源的研究联系起来。黄认为"太极"是宇宙的起源和源泉,"天人相应"理论是中医理论的组成部分,所以有"天人相关,阴阳为本,有祖气,有祖气者,亦有太极"的论述。同时,他将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皮肉、筋骨、毛发、空性、精神赋予了阴阳属性,并加以透彻的解释。

黄在《内经》中倡导“善讲天理者,必经他人考验”的观点,提出“不知天理,何以知人理”的观点,并作了“天人之辨”,从阴阳变化、五行生成、脏腑生成、气血起源、精神转化等十六个方面阐述了天人观。黄以太极解释五行之精微,认识到五行“皆以气代质”,并指出“质不能生克”。而根据《易经》记载,“天生水,地百分之六十;火在第二位,一天70%;天上有三棵树,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土地是40%的黄金,天空是90%;天是50%土,地是100%”来解释五行的世代数。指出阴阳代数是由于阴阳的匹配变化。从而论证了古人“天地生成,数之不尽”的论断。同时,对《尚书·洪范篇》中记载的“木直则直,金则革,火则炎,水则润,土则咸,炎则苦,直则酸,革则辛,庄稼则甜”从抓气、气化等方面进行了解释。综上所述,黄通过对《周易》的深入研究,洞悉了自然规律的道理大道,掌握了术数的运化原理和配合,达到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和人事”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在医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黄元御是一位勇敢而博学的学者,他具有高超的学术技巧、旺盛的精力、宏伟的著作、独创性和创新性。从他开始学医到去世只有二十一年。除去他的学习阶段和临床实践,他能够完成多达十四本书。纵观黄的著作,分析其学术思想,他对齐白石、黄帝、月满、仲景四人推崇备至,并称四圣,称其著作为“日月争光”。对内病、疑难、伤寒、金匮都有真知灼见,真有“理必经内,法必经仲景,药必经内”之感。

在乾隆13年(1748年),黄写了《伤寒悬解》十五卷。韩章济针灸失传,写《伤寒论》治疗外感疾病,是书的大意。它的原则是黄绮·任玥的原则,它的法律是由黄绮·任玥的荆棘修改的。建立六经治伤寒,从六气也。做汤丸疗伤,保持五味寒。此外,还要了解脉法,察其经脉,察其变化,辩其宜忌。凡是旧文虚假混乱的,都会更加坚定。

乾隆是18 (1753),他写了十卷四圣心源。黄的《苏文》、《灵枢》、《难经》、《伤寒论》和五部著作,都有自己的解释。重整合贯穿其宗旨,写这本书。这是一本以临床医学为主,结合基础理论的综合性医学著作,也是一部集医学(狭义)、医术、医德于一体的医学著作。黄的学术思想在该书中可见一斑。根据《内经》“天人合一”理论,黄强调“天人合一”、“元气”、“六气”。在“积劳成疾”的过程中,他极力阐述自己“崇阳抑阴”的学术观点,反对“重阴轻阳”论。他的话虽然过于偏激,但促进了学术争鸣,从而使各种学说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同年,黄完成了《金匮要略》22卷的工作。黄说:《金匮要略》治疗杂病的主要目的是支持,这是运化之本,滋阴胜,阳出于阴,阴出于阳。到目前为止,无解的人都是通过解释其意义来成就这本书的。详细阐述了其四诊九候的方法。

乾隆是18 (1753),写了四卷《长沙妖邪》。黄两书以伤寒方药113首、金匮方药75首为据,收载药物160种,每种药物均有分析整理,以药物的名称、性质为重点,以此药为用药目的,每种药物都有相当的知名度,从而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从方剂的药性出发进行研究。

乾隆19 (1754),黄写了十一卷《伤寒论》。根据《伤寒悬解》的正文,黄的文字简洁明了,超出了读者的理解范围,所以他才会明白仲景的大意,然后他写了这本书,为初学伤寒的人开路。

同年,黄还出版了《苏韵》四卷本。胎记、藏象、经络、营卫、藏象、五色、五音、问法、诊法、医方十篇,疾病解说十六篇,附医案。虽然它批评了历代许多名医,但它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价值的医学著作。

2000年,黄还出版了四卷本的《拔玉药解》。是一本书上说:草药很多,有的有,有的没有,所以选这本书。所以后世有评论:一般从高位,欲驱千古,故我在旧说,故作异问,故我独释。

关于《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三部未刊作品,黄根据《四库全书》认为八十一篇是秦汉以后的竹简帛书,不无混乱。由于相互校正,他做了十三卷苏文的悬解。比如“五运六灵”管南管“北”,老注以甲、乙为南,其他八个干部为北。玉娟指的是天地之气,东西方对峙,南北平分。南方政事少,北方政事多。又叫东西,左右有气,不能谈政治。南北极的意义是前人所没有的。同时“亦谓经书误简”,撰《灵枢宣洁》九卷;以难经,“旧者假,复者更定”,出版难经两卷。

黄元御以其高超的理论、渊博的知识和非凡的医学成就,投身于医学森林。虽然他对唐以后的历代医家持否定态度,“自视甚高,欲驱逐魏晋以来的医家,除黄帝、齐伯、秦越人、张继外,难免唾骂”,但他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自己的医经研究和大胆发挥进行总结,写出了各种有独到见解的巨著,影响深远,无可非议。齐在《四贤心源序》中对黄医学成就的评价,至今仍是中肯的:“能读黄之书,可推知脉意,得诊法;学医,可匡正物性。没有患伤寒的人,也没有对杂病无可救药的叹息。可以先得黄、齐、秦、张之精,其次得和而思之。”

家庭成员

祖先:皇甫

祖父:黄蕴珍

叔祖:黄

父亲:黄忠

兄弟:黄德润、黄德春

相关书籍

四圣之心的来源

内容介绍:

黄青·袁宇所著《四圣心源》旨在弘扬四圣(黄帝、齐伯、任玥、仲景)的丰功伟绩,阐发四圣古籍的精髓。在该书中,黄提出了“枢动”(圆周运动)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主张气化,重气(脾胃)为先,重四维(心、肺、肝、肾)。处方明显,用药简单,配伍准确恰当,符合临床。这本书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文笔简练,风格独特。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堪称黄书之精华。清代冯承熙对黄元御及其作品评价甚高:“读黄坤仔先生之书《苏韵》和《四圣心源》,能明天人,妙烛幽处。难得说自己超越了人民,然后就有了中观。”此次增加了《黄元御轶事》和《方剂学索引》,丰富了原书内容,便于学习和临床使用。

解读圆周运动的中国古代医学,研究四圣经,都需要看这本书。

编辑:黄青袁宇孙洽希编辑:蔡忠勋孙文君ISBN:978-7-80231-729-1微机代码:17291出版日期:2009-11。

周易挂象与道德挂解

内容介绍:

本书是清代名医黄元御所著《周易挂象》和《道德经挂释》的合订本。《周易挂象》和《道德经挂释》是黄的孤本书,为首次出版。

《周易挂象》内容概述:“易以天地为准,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