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南北朝时期有哪些科学家?

李道元

生活在北魏的李道元(约466-527),出生在河北省涿县的一个官宦家庭,少年时就酷爱游览。后来当了官,就走遍了全国。每次游览名胜古迹,他还仔细勘察水面地形,了解海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生产生活、地区变化等情况。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镜》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缺乏准确的记载,但由于时代变迁,城市兴衰,有些河流改道、更名,却没有在书中得到补充和说明。郦道元随后亲自注释了水镜。

为了写关于水镜的笔记,他读了400多种书,查阅了所有的地图,研究了大量的文物,还亲自去实地查看书中的记载。水镜有65,438+037条河流和65,438+100,000个单词。经过李道元的注解,河河图的数量增加到1252,有* * * 30万字,比原作增加了20倍。书中描述了河流的起源和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以及火山、温泉和水利工程。这本书很美,很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作品。由于它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研究它,形成了“雪梨”。

善言的李道元先攻永宁侯,案降为伯。御史副将李彪在道源刻下律令,引为书助御史。标由饰演,他是一个仆人,而道元被免除了官职。景明中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冀州镇。秘书处很强大,对女王的父亲百依百顺。西为关中,亦未至州,道元行事三年。政府苛严,官员畏惧,汉奸逃往外地。之后试图保卫庐阳郡,道元发表声明,主张劝教。赵说:“鲁阳原是蛮族,没有设大学士。今听之,以成善人,守文翁。”道源在县城,山挺有名,不敢当教练。闫长中,作为东荆州刺史,是一个强大的政治家,如在冀州。蛮人告阙告之,邀前刺史寇祖礼。并派道元带着70名守备兵回京,两人免官。

之后,何南音。明帝改沃野、怀朔、博古法、吴川、福明、柔轩、黄槐、余一等镇为州,其郡、县、驻军名称授古城。赵道元持节,任黄门侍郎。赤邑和大都督李冲应该立个位,消减一下前程。城镇会造反,但他们会无功而返。

孝昌初,梁派大将攻扬州,元牧在彭城造反。赵道元守节,任仆从,摄台臣,救诸军,据仆射拍李平故事。梁军去了杨过,但失败了。道源的复苏有很多收获。

建议之后,中尉。道元素被称为孟雁,全昊很害怕它。但无法改正,名声更差。斯和茹越离得很近,经常躺在一起。而选州官,多半是因为读书。经常隐居睡觉,回到自己家里。道元偷偷来看我,收了我的思想,把我送进了监狱。岳绮玲皇后,请读你的心,原谅我。道元尽了力,因为他对此很满意。

当时永州刺史稍有暴露,侍郎兼城阳王嫉妒道元,以讽刺朝廷为由,被派为关友使。鲍担心道元的私利,派御医在银盘驿站把道元团团围住。亭子在山上,经常吃山下的井。现在我们被包围了,没有水,我们无法穿过这口井超过十英尺。水尽力弯曲,小偷就翻墙进去了。道元和他的弟弟道缺都被杀了。刀骂贼,锐死。宝玉遣父子往长安东。事情相安无事,丧事也给了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郡公。

道元好学,看奇书,写了《水镜》40卷,本志13篇。也是“七聘”,所有文章全在人间。但是,兄弟之间合不来,又太过嫉妒。

祖冲之,字,樊阳(今河北涞源)蒯县人。公元429年出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一个官宦家庭,虽然原籍北方,但几代祖上都在江南为官,熟悉历法。我爷爷是管土木工程施工的,我爸爸也是知识渊博。他从小就有机会从家人那里接受科学知识,年轻时,他进入了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华林大学。祖冲之曾做过州官,参军,做过县令,最高官至长水一校尉,享受过四品俸禄。他死于公元500年。

祖冲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一生的作品多种多样。不幸的是,所有关于数学的著作都丢失了。在历代国内外的各种图书目录中,可以看到他的数学著作的书名分别是《构成》6卷、《算术义九章注》9卷、《重差注》1卷。在天文历方面,他编纂了《大明历》,并为《大明历》写了一篇《驳》。在古籍记载的注释中,祖冲之的《易经》、《老子怡》、《庄子·易》、《论语释义》、《孝经释义》等著作均有遗失。在文学作品方面,他写了10卷的《叙述不同的故事》,在《太平玉兰》等书中可以看到这部作品的片段。

祖冲之从小就对天文和数学感兴趣。他收集了从古代到他一生的几乎各种文献、记录和资料进行研究,并亲自进行精确的测量和精心的计算。就像他自己说的,“量足尺,弓检仪,尽己所能,谋定而后动。”他认真研究了刘欣、张衡、郑玄、阚毅、王凡、刘徽等科学家的工作,对他们的错误逐一进行了反驳,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果。精确到7位数的garden rate的数值就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

园率π的计算表明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数学水平。在古代中国,和世界上任何文化发展较早的国家和地区一样,人们最早使用园艺的比率是3。这个误差很大的数值一直沿用到汉代。进入汉代以后,园林率的提高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注意,他们都做了一些工作。最重要的是魏晋数学家刘徽。他用“园艺”算出园艺率为3.14。

关于祖冲之关于成园率的工作,其史料只能在《隋书定律》的记载中找到,并且记载祖冲之还给出成园率的两个近似分数值:

保密率:π=355/113,小数点后6位精确,

近似率:π=22/7,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

在欧洲,1100年后计算出的值为355/113,称为“安东尼斯率”。1912年,日本数学家三石正雄提出π=355/113称为“祖率”。

关于祖冲之是如何计算出如此精确的结果,没有史料记载,这是非常可惜的。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祖冲之还是用了刘徽的《园艺学》。如果是这样的话,祖冲之需要计算花园中的正12288多边形和正24576多边形的面积。需要加、减、乘、除、平方根等130次以上的运算,每次运算必须精确到9位数。可想而知,在那个年代,靠罗列来计算是需要很大的细心和超人的毅力的。球体体积的计算是祖冲之父子(日桓)在数学上的又一伟大成就。祖父子根据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的正确方法,得出了球体体积的公式。

球体体积=4/3πγ3。

祖父子在推导球体体积公式的过程中,总结出了所谓的“祖氏原理”。在西方,这个原理被称为“卡瓦列里原理”,但它的发现者,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里(1598 ~ 1647),比祖父子晚了1100多年。

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大多载于他的《大明历》和他为《大明历》所作的《驳》。祖冲之通过精密的观察和测量,发现著名天文学家何承天编纂的《元嘉里历》有许多错误,于是着手编纂《大明历》,这本书编纂于公元462年,年仅33岁。祖冲之对历法的编纂做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大明历》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历法,却遭到了朝廷朝臣的反对。直到祖冲之死后10年,由于其子祖(日桓)的坚决要求和对实际天象的考证,才正式颁布了《大明历》。

距今约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公元117年),在东汉京都洛阳成功制造了一种由水力驱动的大型天文仪器。二十年后(公元138年),安装在京都洛阳的另一台仪器——“候风地动仪”,准确地报告了西方千里之外的地震。这标志着人类用仪器记录和研究地震的新时代开始了。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魏末写诗的著名文人七人,成名晚于“建安七子”。包括嵇康、阮籍、单涛、向秀、刘玲、王戎和阮贤。

王叔和

王叔和(公元3世纪)名Xi,山东高平人。生卒年月不详。

王叔和曾担任卫太医令,曰:“性情平和,通经达理,穷研方脉,诊疗细心,知养生之道。”(唐甘波《名医传》)王著《脉经》10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他编撰了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使之流传至今,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此外还有《脉诀》6卷、《脉赋》1、《脉诀》3卷、《伤寒论》6卷,均已失传。

王叔和对中医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脉学的研究和《伤寒论》的编纂。他总结了脉学,编撰了《脉经》。继承了前人在脉学研究方面的成果,收集了早期著名的医学著作和历代名医的相关文献,结合自己的经验,撰写了《脉经》一书,使脉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化、规范化,促进了中医的进步,对世界医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王叔和在切脉方法上做了很大的改进,创立了寸口诊法。脉诊设计取两手寸,又称“三分九侯”,以寸、关、尺为三分,浮、中、沉为九侯。提出寸口分脏腑学说,左寸属心小肠,左关属肝胆,左尺属肾膀胱,右寸属肺大肠,右尺属脾胃,右尺属命门三焦。梳理脉形,将脉象分为浮、出血、泛、滑、数、促、弦、紧、沉、蹲、皮、实、微、涩、细、软、弱、弱、散、缓、迟、结、代、动等24种脉象,并对各种脉象进行了比较。整理编纂《伤寒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流传至今。从脉、证、方、治等方面对《伤寒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一般认为,程无忌《伤寒论注》中的《辨脉法》、《平脉法》、《伤寒案》三篇,以及后面的《证治》、《非汗症证治》八篇,均为王叔和所加。本文以仲景治疗为重点,对仲景使用的发汗、呕吐、泻下、温、刺、灸、水、火等方法进行分类比较,并加以分析,非常适合临床应用。

他提倡早期治疗和疾病预防。“凡人皆有疾病,时不时即病,穷于河北,以致成顽疾。.....气不和的时候,容易早谈,找出其邪因,无理取闹就治,不愈的人很少见。病人忍了几天,说邪魔入污,难以控制。”王叔和的《伤寒论》强调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提倡卫生,反对暴饮暴食,对预防医学意义重大。

总之,王总结了周、秦、汉、魏以来脉学的成就,并加以经验充实,写成了《脉经》一书,是我国脉学的代表人物,在世界医学史上有较大影响。他收集整理了《伤寒论》,为古代医学文献的保存和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王羲之(303?—361?)

说到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讲几个关于他的故事。这是中国书法文化特有的现象。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303-361,321-379),字不多。原籍琅琊(今山东临猗),现居殷珊惠济(浙江绍兴)。右军将领的军官会检阅内史,被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晋朝的一个贵族家庭。王羲之十二岁时,父亲教他笔法理论。"如果你使用一个大纲,你会意识到一些事情."小时候师从著名女书法家魏夫人学习书法。后来他过江游名山,师夷长技,师夷长技,师仲游。观察学习“如何结合多法,备一家”,达到了“贵于他人,古今之最”的高度。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与汉代和西晋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法精美,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是增加和破坏了古法,把汉魏淳朴的书法风格变成了精致优美的书法风格。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性引入讲究技法和情趣的境界,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了书法之美,而且能够表现出来。几乎没有后来的书法家没有临摹过王羲之的书法帖,所以有“书圣”的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颇有名气,留下了各种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题材。他的草书被世人尊为“草圣”。存世无原迹,书法有多本,如《十七帖》、《小楷乐理易》、《黄庭经》等。抄的墨汁轮廓,中间帖有一个洞,兰亭[冯承素抄]序,雪中清帖,勤丧帖,丧帖,远官帖,伯母帖,平安帖,行帖。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了他的后代。他的儿子很神秘,擅长草书;凝,作草官;徽,好草书;去他妈的,擅长写作;焕之,善草书;祭之谓“小贤者”。黄《论东观与徐论》云:“王四子书,宁、曹、惠、桓,皆传世于,各有风格,体而不同。凝其韵,练其体,徽其势,焕其貌,献其源。”后来后人不断,王的一幅书法流传下来。武则天试用王羲之的书,王羲之第九代曾孙王方清将十卷《二十八人行迹》赠给曾祖父,编成《田童邮报万岁》。南朝王僧虔、王慈、知望都是王以后,就有了楷书。奚和的第七孙石智勇是隋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店。王羲之书法家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宋太史公时期的书法家在书单中说:“汉、魏、钟(易)、张(智)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的称号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而王献之是宋齐之际书法界地位最高的人。专心向父学书,极有才华,对创新敏感,转学张芝,创制了上下贯通的草书。他甚至超越父亲,成为圣人,与父亲并称“二王”。南朝陶弘景在《与论书》中说“天下人皆敬书”,“海上无外乎蒙元,余也”。改变这一局面的是梁武帝·萧炎对王羲之的推崇。他把书度从“王献之-王羲之-钟繇”改成了“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钟繇书法十二论》中,小岩云说:“我不敬我的儿子,但我不太在乎我的闲暇。”“不成功”,或者说“没抓到”,都不如意思。萧炎的立场使他的评论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因此舆论是坚定的。

历史上第一次学习王羲之的高潮是在南梁,第二次是在唐朝。唐太宗对王羲之推崇备至,不仅广收王书,还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写赞。在评论钟繇时,他说自己“要么善满,要么多疑”,而在献上时,又贬低自己“书法之疾”。至于其他书法家,如紫云、王蒙和严旭,他说他被“过分称赞”了。相比较而言,唐太宗认为右军“十全十美”,“急于追击,此人不过是其馀,有什么可说的?”从此,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至高地位得以确立和巩固。宋、元、明、清的文人都对金宗“二王”敬而远之。唐代的欧阳询、余士南、褚遂良、薛琦、颜真卿、刘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的苏轼、黄庭坚、迷笛、蔡襄,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都皈依了王羲之。虽然碑学打破了清代书法研究的范畴,但王羲之作为书法家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书圣”“墨皇”虽有“神圣化”之嫌,但一代代的著名学者和巨匠,都是通过比较和揣测来信服和推崇的。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虽然被誉为“书圣”,但他并没有被视为一个固化的圣像,而仅仅是书法在中国文化中创造的完美象征。事物总是在发展进步的。王羲之在他的时代达到了完美的巅峰,这个“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攀登书法的新高度。

顾恺之(348 409)出生于金陵无锡(今江苏无锡)。顾恺之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擅长诗词书法,尤其是绘画。专事人像、佛像、动物、山水等。,人们称之为三绝:画、文、痴。谢安深以为然,自生而无。顾恺之、曹步兴、陆探微、张僧繇并称为“六朝四大家”。顾恺之的画意在传达精神,他的“妙动心灵”、“以形传神”等思想,以及他的“六法”。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

顾恺之(约348-409)是中国东晋时期的画家、绘画理论家和诗人。长字康,小字虎头。金陵无锡(今江苏省)人。他曾经参军并作为正式骑手服役。出身于士绅,多才多艺,诗文皆工,尤以绘画见长。擅长人物画、历史人物、道教、动物、山水等题材。画人物崇尚传神表现,注重画龙点睛,认为“传神的刻画是在遮眼的过程中”。注重刻画生理细节,表现人物表情,画裴凯的形象,脸颊加三分,顿时觉得容光焕发。善于用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情趣和神态。把谢鲲画成悬崖突出了人物的兴趣。他画的衣线以古尤思淼为材料,线条紧而连续,如春蚕吐丝,春云浮于空中,流水奔流于地上,自然流畅。顾恺之的作品不正宗。流传至今的《女史图》、《洛神图》、《女仁智图》,都是唐宋时期的摹本。顾恺之在绘画理论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今天有三个画论:魏晋生的《画赞》、《论画》、《画云台山》。提出了形象论、以形观神、思维妙等观点。它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人格特征,重视对被画对象的体验和观察,通过形象思维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然后在相似的基础上表现人物的情态思维,即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顾恺之写了3卷《启蒙》和20卷《文集》,都已失传。但仍有一些流传下来的诗句,如“干岩争美,万壑争流,草木笼盖,若云繁盛,夏薇”等,详细生动地描绘了江南美景,充满诗情画意。

/art/GH/南北朝/古凯志. asp

顾恺之被誉为“画圣”,他有诗、书、画“三绝”。...

我觉得是顾恺之

葛洪(公元284-345年)

中国的炼丹术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纪的战国时期,就有关于方士寻求“长生不老药”的记载。秦始皇派徐福带着几百个童男童女到蓬莱请求神仙给他长生不老药。汉武帝招募了许多方士,强调长生不老之术。炼丹风气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助下流行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士演变为用水治病的道士。他们把先秦时期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奉为祖师。从此,道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与儒教、佛教并存。

炼丹的初衷是荒谬的。它希望珍惜石头的精华能让人长生不老,长生不老。但是,在炼丹实践中,一些炼丹师吸收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丰富经验,同时孜孜不倦地从事采药、制药活动,积累了大量关于物质变化的知识,认识到物质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特别是大多数方士还从事医疗活动,他们将炼丹药物引入医疗,从而丰富了中医的内容。葛洪是这些方士中的杰出代表。

一个失意的知识分子是一个炼金术士。

葛洪叫池川,叫抱朴子。东晋丹阳句容人。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祖父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官,父亲也是吴国的大官。投降晋国后,也是中官。13岁那年,父亲病逝,家里也是境况不佳。葛洪从小就有强烈的求知欲。没有书,他就到处向别人借书看。没钱买笔墨,他就用木炭在地上练字。从16岁开始读《孝经》《论语》等儒家书籍,涉猎广泛,从经典、史书到随笔,能借的书都认真读。后来,我学会了“王琦”和“占卜”。葛洪经过长时间的刻苦自学,终于成为一个博学的人。

公元303年,许多地方发生了农民起义,反对金朝的统治,石冰领导的起义军就是其中之一。出身名门,才华横溢的葛洪峰奉知府之命,率部讨伐石冰。史兵战败,葛洪却没有因功受赏。义愤填膺的葛洪投降了,离开家乡去了洛阳。到了洛阳,遇到了“八王之乱”。到处都是战争,我家的路被堵死了。就在他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他的一个朋友要去广州当官了,于是他自告奋勇站在了朋友面前。没想到他安排了广州的朋友,朋友却在他上任的吕布被杀。无奈的葛洪只好暂时留在南方。当时广东南海太守鲍宣喜欢游仙之术,与葛洪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相处得很投机。于是二十多岁的葛洪拜鲍轩为师,很快娶了鲍轩的女儿。在政治上没有找到出路的葛洪,渐渐把兴趣转向了炼金术。在广东的10年间,他所在的部门大部分从事炼丹。

公元316年,葛洪回到了阔别十余年的江南故乡。此时,金朝在长江以北的统治已不复存在。司马睿在南京成了东晋的皇帝。为了笼络南浩家族,他以葛洪带兵打败石兵为借口,封葛洪为“关后”。此外,葛洪做过四年的北京中等官员。此时的葛洪已经没有了做官的兴趣。他听说交趾(今越南)有丰富的炼丹材料,就要求到广西勾楼县做官,以便就近炼丹。东晋皇帝乐得做个好人,答应了他的请求。事实上,他去广西勾楼县失败了,因为当他带领家人去广州时,朋友们劝他不要再往前走了,往西走太危险了。于是他把家安在广州,自己去罗浮山修行,过着炼丹的生活。他死于公元345年左右,享年61。

第二,勤奋的学者和众多的作品

据晋书《葛洪传》介绍,葛洪博览群书,见多识广,江左无双;写章的人,阶级富裕。“也就是说,葛洪的学识之丰富,在江南是无与伦比的。他的作品比班固和司马迁的都多。其作品列入《晋书》,有《抱朴子》116章,题跋诗100卷,转章表30卷,《神仙》、《好官》、《隐士》、《异集》等各种传记。

一个人有那么多书,抄了310册,可想而知他是很勤奋的。由于历史久远,时局动荡,葛洪的许多作品已经失传,给全面深入地评价葛洪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经过专家们的仔细考证,认为葛洪迄今为止写的书至少有四部:《神仙传》、《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肘后备急方》。

在《神仙传》中,葛洪根据推广炼丹术的需要,记载了92位“神仙”的事迹。这些所谓的神仙包括墨子、魏伯阳等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以及传说中的广等。每个人的传记都很简单,但内容却很荒诞。比如墨子被描述成神仙,到汉武帝时看起来还是个50多岁的人。

《抱朴子内篇》共二十卷,其中三卷是关于炼丹术的,分别是《仙丹》、《仙药》、《黄白》。《仙丹》一卷主要讲的是利用无机物炼制所谓长生不老的仙丹。《仙药》一卷重点讲述了植物的“五艺”和延年益寿。“黄自”集中了大量的人造黄金和自银。所以,要研究葛洪时期的炼丹术和其中的化学知识,就要研究这本书。

《抱朴子外篇》多是讲儒家思想要回应世界的道理,纯粹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一些政治理论。后来有人把《抱朴子》的外篇和《抱朴子》的内篇合并成书,统称为《抱朴子》。

《肘急方》是葛洪完成的各种医学著作中唯一传世的一部。他的原书《金匮要略方》(100卷)已遗失,不便携带,故将急、通、简、实用部分摘录为三册。此书在流传过程中,经梁朝陶弘景增补,更名为《肘后百面》。后来金代杨勇又加了一遍,改称“肘后备急方”。今天,我看到了这本书。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葛洪写道:“每个家庭都要做好应急的准备,既不能贫于症状,也不能富于珍贵的药物。于是,他下定决心,选取并记录“容易得到的药,但需要买的都是便宜的,到处都是草和石头。“这种为贫困患者着想的精神非常可贵。

《肘急方》8卷,1-4卷谈内病,包括心脏病、伤寒、时令气、中风、水病、黄化等急性病;卷5-6讲外感疾病,包括痈、疥疮、眼耳等疾病);第七卷讲的是“他有病”,包括虫兽伤、中毒等疾病;第八册介绍了一些应急药丸和牲畜疾病。书中突出的一点是对一些传染病的认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上所述,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天花记录。葛洪还提出了一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现在看来很科学。总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是中医史上的一份珍贵文献。有人说它是一本“古代中医诊疗手册”。

第三,炼金术理论和化学知识

西晋以前,统治阶级争权夺利,战争此起彼伏。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阶级斗争异常尖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葛洪和一些地主一样,从对现实的失望中求助于上帝,投身于神仙方士的神奇。葛洪将老庄之学充分演化为神仙方士之术,其思想本质上是神仙之外的儒家思想。他的炼金术理论就是基于这个想法。他认为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在真诚的要求和适当的条件下,人可以成为长生不老药和黄金。根据这一理论,葛洪收集和研究了各种药方,为人民治病。进行了大量的炼丹实验。从这些实验中,葛洪熟悉了许多无机物的组成和一些相对简单的化学反应。我们只能从《抱朴子内篇》中发现葛洪有以下化学知识:

1.他说:“朱砂烧了就成了水银,积了就成了朱砂。”朱砂是硫化汞,加热分解得到汞。汞与硫结合生成黑色硫化汞,然后在密闭容器中调节温度,升华成淡红色的结晶硫化汞。用硫化汞制汞,我国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就知道了,葛洪是详细记录这一反应的第一人。

2.“铁敷曾庆,铁红如铜”曾庆大概指的是含硫酸铜的矾。把铁涂在曾庆身上,就是铁和硫酸铜的溶液起作用,铁取代了硫酸铜中的铜,所以表面覆盖了一层紫铜。因为涂层法,硫酸铜只对铁表面起作用。葛洪接着说,“外化不内化”。可见葛洪对这种金属置换反应观察得很仔细。

3.“铅是自成一体的,红则认为是丹,红也是红,白则认为是铅。”这意味着铅可以变成铅白,也就是碱式碳酸铅,铅白可以变成红丹,也就是四氧化三铅;铅铅可以变成铅白,最后还铅。这说明葛洪对铅的化学变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4.“取雌黄、雄黄,且饶之。其中,青铜铸件被认为是修复的装置.....这个装置里装满了一百天的红奶,有几分长。”雌黄指As2S3,雄黄指As2S2。两者加热后都能升华。葛洪的这段话是对他们升华实验的描述。

5.葛洪大概制作了几种看起来像金银的合金,里面可能含有不同比例的铜、铅、汞、镍等元素。《抱朴子内篇》卷《黄白》生动地讲述了这一点,但原文过于隐晦,有待进一步考证。

在当时,葛洪有如此丰富的知识是难能可贵的。他在中国炼金术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鼓舞人心的著述促进了炼金术,他关于炼金术方法的具体著述对后来的炼金术士影响很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