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的论文格式是什么?求一篇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养生理论原理和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以下中医养生范文是以论文为动机,从网上搜集整理的。如果需要更多中医养生方面的论文,可以联系我们客服免费咨询。

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的影响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著作,其辩证思想渗透于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影响深远。张景岳说得好:“医生之间很容易沟通,而且原则都是一样的”。摘要:本文对《周易》中的“天人合一”、“居安思危”、“不要用龙”、“反身修德”等哲学思想以及《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的巨大贡献进行了简要论述。

《周易》是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自古以来备受推崇,被视为经典之首。正如《四库提要》所说:“易经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天文、地理、音乐、兵法、音韵、算术,所有这些都能帮助我们说出来。”【1】显然,《周易》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古文化基石,当然中医也不例外。明代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同”,“医易用”,“医不可易,无医易。”[2]可见中医从一开始就和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对《周易》与中医养生作了粗浅的探讨,以纠正学者们的错误。

第一,《周易》的“天人合一”与中医的“四气调神”

“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宇宙最古老的哲学”。“凤瓜?《荀传》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天地皆空,与时俱进,而人呢?“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的产物和一部分,必然受到自然的支配和制约。因此,人类只有适应大自然的变化,才能与日月天同生,达到供养生命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是万物老去的季节,要“夜卧早起,庭中阔步,缓中生志”;夏三月是万物美好的季节,要“夜卧早起,日以贪得无厌,这样我们就没有火气了”;秋冬三月,精神平淡,要“早睡早起,与鸡同乐,心境平和”;冬三月,气闭,要“早卧晚起,静待太阳”,“寒去暖来,无漏皮”,“使志藏。”[3]经典还告诫人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内经》作者根据“春夏秋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四气调神”的目的是维持阳气的充沛,使人体阳气充盈。在古代,真人、智者、圣人这四类养生家,践行着“智者之养生,必适寒暑”的诺言[4],所以能“撑天地、抓阴阳”、“平衡天地”而无危险。之所以不反其道而行之,是因为他们深知四时颠倒的严重后果:“若春气颠倒,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着夏天,太阳不长,心是空心的;逆秋之气,日不收,肺则气盛;逆冬,少阴不藏,肾独。”[5]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阴阳弯曲,万物终结,生死为根本。如果反过来,那将是灾难性的,从之,将是艰难的。”[6]

二、周易的“居安思危”和中医的“防微杜渐”

“居安思危”是《周易》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系词下》说:“善无积累不足以成名;邪恶的积累不足以摧毁身体。小人小而善者无用,但也是福。故恶不可藏,罪大无解。”坤卦第六曰:“霜,坚冰。”以上两句诗句的含义提醒人们,事物总会从量变到质变,要防止事物变成坏事,就要“见微知著”,“居安思危”。所以《周易》中有“惧者常存”之说,也有“君子思患而防之”之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死,治而不忘乱”被郑重提出,作为一句响亮的格言来警示世人。

中医养生继承和发展了《周易》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防危长久”的养生观。在《内经》中,“圣人未治其病,而未治其病。”[7]体现了“未病先治”的哲学思想,用“斗过井,渴铸锥”的比喻说明了未病先治的意义。什么是预防性治疗?明代的张景岳深有感触:“祸起于小,危在旦夕。能预知的就说治好了病,不能预知的就说治好了病。知命之人,只愿微。”[8]张也指出:“霜之坚,冰之坚,最重要的是谦虚。这是精诚医术的纲领,是人生的枢机。”[9]张景岳一针见血,说“居安思危”是“防病”的关键。世间万物皆有先兆。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健康也不例外,可以把影响健康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这是为了掌握医疗程序和照顾健康的规律。

在“治未病”方面,中医养生也有其独到之处。传统的针灸、推拿、药补都可以成为“治未病”的上策。宋代医生窦说:“人未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然不是神仙,但也能活百年。”【10】《内经》、《千金方》也记载针刺关元、足三里、艾灸膏药穴有强身作用。宋代医生张岱有句名言,“欲安其事,三里长不可为也。”山】指定期按摩足三里,具有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的保健作用。此外,中药进补的作用也不可小觑。《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的药物,都贴着“益智益气,不老延年”的标签。如此丰富多彩的预防措施真是中医保健的一大骄傲。

三、《周易》中的“不要用潜龙”和中医中的“不要轻举妄动”。

“不要用潜龙”是《周易》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话题。甘瓜第九日:“隐龙,不用。”龙指的是龙星。《说文》“龙在春分升天,秋分潜渊”,所以“潜龙”指的是潜渊之龙,藏而不见。粗鲁的言论提醒人们,在这种状态下,应该按兵不动,等待时机。“咦?《荀传》也说,“艮,止。“时间停了就停,去了就行。运动不会失去它的时间,它的道路将是光明的。”占卜的意义是静态的,与“不要用潜龙”一脉相承。两人的言论表明,凡事必须等待时机,谨慎从事,而不能鲁莽行事,失去理智;否则会很困难。

老板,灾难是不可避免的。

中医保健接受了《周易》的哲学思想,提出了“不劳而获”的保健观点。

《内经》说:“古之人,知道者,学阴阳,和数招数,生活有规律,不操之过急,所以能成神器,百岁而死。”【12】把“不要蛮干”作为“将死”的必要条件之一,可见其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日常生活中“无为”应该从谁开始呢?首先要做到“精神戒备”。中医讲究内因,所谓“精神内伤则身毁”、“正气存内,邪不可为。”真气的维持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所以《内经》主张“无所淡然,真气随之,神藏于内,病则安。”【13】以养生著称于世的道家代表庄子,在精神上。

在内在防御方面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妙语:“无视而不听,默默持神,必自正;它必须是宁静而清澈的,你可以长生不老,不劳而获,不动摇你的本质;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不知道,你的上帝会保持他的形状,形状就是不朽。”[l4]其次,要注意节欲。好色是人的本性,性活动是人的本能,正常的性生活有益于人体健康,但性交必须有所节制。如果放纵自己,过劳房子,就会‘耗肾精’,动摇根本,导致阴阳失调,早衰,百病丛生。”方说:“纵情纵欲,人生如朝露一样。《内经》还告诫人们:“酒后入室,要

欲竭其精,以消散其真,不知如何持之以满,时不时抗拒神明,快其心,逆其命,故半百而衰。"[15]所以,注重肾精肾气的保养是长寿的秘诀之一。第三,注意饮食。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九五”需要占卜需要酒食,甄姬。“人是需要吃酒食的(古人的酒是由度数较低的粮食、水果发酵而成),但不能‘困于酒食’。所以,要做到“饮而不饮”,就要“节食”。如果饮食不当,暴饮暴食,会严重损害脾胃,损害身体健康。《内经》中有忠告:“饮食自理,但胃疼。”“内伤脾胃,百病生。“第四,注意适度的作息。《内经》反对“过劳”,告诫人们“过劳耗气”[16],劳动过度导致气竭神疲;用力过猛,会失去阴血,失去神智。因此,“过劳死”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觑。比如《内经》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17],可见“过劳”是健康的大敌。华佗认为:“人体欲功,而不可偏激。如果摇了,谷气就消了,血液就循环了,病就不生了。”[18]其弟子乌普得其“五禽戏”真传,已“九十余岁”。所以,适度的活动会让生活成为现实。

第四,《周易》的“反身修德”和中医的“节操不危”。

“反身的修德”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另一个精髓。周易讲究道德修养。重视自我完善,强调自强、自立、自省、自谦。《易经》中有很多关于德性修养的格言警句,比如在《易传》、《干卦》、《金卦》的解读中,没有提到“君子反省修德”、“君子自强不息”、“君子显其德”、“君子以大德载物”等等。什么是美德?《郑云》总结得很好:“凡是讲德行的人。它也被称为善、公平和光明。”德性的养成是人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避免不幸的法宝。《易卦》、《大篆》深刻揭示了“有善心,莫问,元极。”“如果有一个好家庭,那一定有余庆”。

中医保健继承了《周易》中重视道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德不危”的保健观

《内经》说:“古代的人...所以那些能活到100岁,永远不会失去行动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道德而处于危险之中。”【19】所以,“大德之人,终其一生。”所以,“节操”是“让我快乐地活一百年”的前提。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道德高尚的人心胸开阔,慷慨大方,心地善良,为人正派。所以,我才能安心,才能放松。鲁哀公曾经问孔子:“一个聪明的人能活多久?”?仁者能活多久?子曰:“智者仁者,能长命百岁。”放眼世界,性情温和、品质善良、数量大方、外表厚重、言语朴实的人,会活得长久。盖文温柔、善良、宽厚、厚重、淳朴,都是仁者。它的长寿绝不是那些凶狠、残忍、偏狭、轻浮、浅薄的人所能企及的。”[20]孔子精妙的回答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修身养性,没有第二条路。”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不仅主张“仁者长寿”,而且以崇高的德性履行自己的诺言。晚年“读易经,魏编三绝。”[21]70岁后仍坚持著书立说,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造福后人。唐代名医孙思邈长寿,被后人传为佳话。他不仅有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而且注重德行的培养。“真诚正直”和“修身养性”是他的至理名言。100岁以后,他仍然爬山采集草药,出诊行医,研究易经,写医书。孔子和孙的光辉一生向人们展示了“大德则寿”的必然结果。

做后代养生的楷模。

综上所述,《周易》哲学是《内经》医学的活源,它充分吸收了《周易》中丰富的辩证思想及其思维方式,并创造性地将其与养生相结合,从而创造了独特的中医养生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让我们深入研究易学,揭示其奥秘,推动中医养生创新。

注意事项:

[1]“四库汇总?简易课程小序。

[2][9][明]的《易易》。

[3][5][6][7]“苏文?四气论调神。

[4]“灵枢?这个神。

[8][明]的名著?摄影课?病未治先治。

[10][宋]窦彩《扁鹊心书》。

[11][宋]张高医学理论。

苏文?古代天真论。

【14】庄子?在未来。

[16]“苏文,以痛苦为由”。

[17]凌叔?九针理论。

[18][西晋]陈寿《三国志》?舒威?华佗传。

[20]《徐一静中药集》黄河出版社,1990版,398页。

[21][韩]司马迁《史记》?孔子家族。

传统道教与中医养生

《太平经》作为民间道教太平道的经典著作,包含了大量的保健和医药内容。《太平经》中的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精魂学说与《黄帝内经》中的学说是一致的,这一学说贯穿于养生和治疗的始终。在养生方面,《太平经》讲究内功修炼,说:“养生之道,在于活养你的气,不要生气。人无后顾之忧,所以长寿。”这种内修,强调守“神”,提出:“空室无一人,以其隐色画象,对应四季,窗光思之。”“挂象而思,随四时,阴阳和谐。”只需提前为每个五脏画一个偶像,在运动开始时,根据季节、日子、时间挂相应的画像作为信号和提示,躺下后把思想集中在那个器官上。通过这种练就卫道之心的技能,可以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是道家理论和修炼方法的集大成之作。葛洪认为,一切都源于“道”或“一”,谁能守道,谁就永生。书中提出了许多有益的修道健身理论和方法。如《极言》一文说:“善养生者,早晚四时卧,和而居之;调整筋骨,有抬高堰之道;杜纪闲恶,有吞吐之术;流行于荣卫,有补泻之法;重要的是拥有和索取。以满阴忍怒,以阳抑喜。然后,先服草木救赤,再服仙丹定无极。长寿的原因都在这里。”其中有一些修炼方法,如休息、引导、呼吸、喂食、吃药等。葛洪特别强调精气的内在保存。他说:“善气者,善由内而健身,恶由外而治。”(李智)他把行气的方法分为三种:呼吸法、引导法和胎息法。呼吸和呼吸是用来行气的,引导是用身体来行气的,胎息是用呼吸和情志的结合来行气的。详细介绍了栽培方法和注意事项。这些训练方法大多被后人吸收,在气功中发展,沿用至今。

等等,不胜枚举。道家创造了很多养生的方法,在历代道家著作中,留下了很多养生的资料,如守思、守一、外丹、内丹、导、呼吸、上钩、吞津液、信服、复传、钟芳等。

“保持思维”和“保持一”属于精神修炼。外丹是指长生不老药,内丹是融心养神于一炉的综合修炼方法,相当于气功。早期的炼丹术学派主要实行外炼丹,宋金以后的炼丹术学派实行内丹,称为后期炼丹术学派。内丹学理论建立在黄老“道法自然”、“人体是一个小世界”的哲学基础上,认为人体是炼丹的大锅,人体内的精、气、神是炼丹的原料。通过一定的修炼,可以炼气、炼神、炼灵,达到长生不老。道教从最初建立到兴盛,有大量关于内丹修炼的著作。随着内丹派的兴起,内丹的理论和功法也逐渐得到深化和完善。北宋中期以后,传统内丹深受禅宗影响,道禅融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系统理论和稳妥有效的功法。虽然不能长生不老,但是可以帮助人们强身健体,祛病延年。这无疑是中医养生的宝贵财富。

道教身体的修炼主要有指导、按摩和武术。导,通过四肢的屈伸,达到舒筋活络、强身健体的作用,这是道家一直强调的,所有的僧人都是从导开始的。在马王堆出土的医书中,有一幅绘有“导游图”。葛洪的《抱朴子》中有各种模仿动物动作的方法,如龙导、龟吞、燕子、蛇弯、兔惊等。隋唐以后,指导中逐渐衍生出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可以说葛洪的道法指导和华佗的医师指导是这些方法的前辈。

饵料的培养主要有取金丹(矿物质)、五指(菌类)、吞津液、取气等。如前所述,道教认为用矿物药物炼制的长生不老药和仙药五指可以成仙,这显然是荒谬的,但它们有健身祛病的功效,所以不能埋没。吞津液的方法包括一系列的动作,如敲牙、搅舌、鼓洗、吞津液等,这些都是道教徒的日常作业。关于咽和津液,早在《内经》就有论述。比如《苏文的遗产?《针法论》说:“可适时朝南,保持头脑清醒,屏气七次,以引颈咽喉通畅,如吞咽硬物。七次之后,诱饵会下无数单。“葛洪曾在《抱朴子》中写道?《杂答》中介绍了叩齿法,称为“健齿之法”,这种方法在唐宋时期非常流行,在方法上也有所发展。这种方法在明代郜琏的《尊圣八记》中有详细的记载。事实证明,这种口腔保健有益于人体健康。服气,也叫吃气。练习时以喝水、吃气为主,同时服用一些辅助食物,如山药、黄精、花生、大枣、核桃等中草药。在马王堆出土的医书中,有关于吃五谷、吃气的记载。这种方法流行于晋至唐,宋元以后就很少见了。

封印的咒语被禁止了,这就是愿望。唐代首次设立了禁咒部,也有“禁咒博士”一职,这是当时道教和佛教禁咒盛行的产物。唐、宋、元、明都有这个分支,统称诸游科。可见其影响之深。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关于许愿的论述。《苏文化精为气论》说:“古之治我有所耳闻,惟以化精为气而能愿之。”所谓“化精为气”,就是调整患者的精神活动,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从而形成精神内防御状态,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这其实是一种宗教原始心理疗法。在某种意义上,它可以被看作是今天心理治疗和暗示疗法的先驱。这种方法确实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精神疾病起到心理治疗和精神慰藉的作用。尤其是在一定的宗教氛围下,对那些虔诚的信徒更有效。这就是“真诚是精神”。但主要还是以祈祷、符咒、符咒、神水等手段为主。毕竟是迷信。这是人类处于生产和认识水平低下的蒙昧时期的产物,也是人类医学不发达时期的同样现象。

至于性交艺术,性卫生知识可以借鉴,但糟粕必须剔除。

总之,道教是与医学尤其是中医养生学关系最密切的宗教,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