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三国的媒体评论
企业管理一直被认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所以很多关于它的书都很枯燥。煮三国不是这样的。全书23章,借助众所周知的三国人物和典故,对一场现代商战的故事进行了酣畅淋漓的演绎。煮三国的意思很明显是把三国看成是竞争市场中的三种类型的公司,把曹操、孙权、刘备三种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者称为竞争市场的主体。曹操、孙权、刘备显然各有个性。水煮三国志告诉我们,他们运用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策略,将三国志的智慧与管理的精髓融为一体,读起来有趣又有益。
市场竞争中的这三类公司是利用计划经济的特点,占有大量国家资源的传统企业,实力雄厚,产品占据市场半壁江山,如东汉的曹操;一类是坚守一个市场,根据自身特点伺机扩张的中小公司,比如吴国的孙权;一类是白手起家,迅速崛起的新兴企业,比如蜀国的刘备。面对这样的商战现实,作者巧妙地以三国知名人物为载体,将市场管理和营销的各种原理渗透到故事中,通俗易懂又不乏幽默,让读者在一片笑声中得到启发。该书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职场创业的生存策略,二是人本管理策略,三是团队互动的沟通策略,四是克敌制胜的营销策略。四大类内容贯穿一条红线,即以人为本,以智取胜。
例如,商业管理和诚实是他们一直呼吁的主题。说到诚信,在书中,作者极力主张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攻心”策略。作者借诸葛亮之名,列举了21个女人和顾客之间的有趣类比。比如“做生意追女人的诀窍其实只有四个字:攻心为上。”为了说明这一终极目标,作者进一步列举了营销中需要关注的顾客12情感点,并提出了应对商场变化的三大策略。比如,这本书将著名的“木桶理论”扩展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木板之间的结合是否紧密。类似的奇书还有很多。
煮是一种烹饪技术,不同于炖和蒸。煮讲究麻辣。读水煮三国也是吃白开水的味道。作者借助《三国志》,将市场竞争中战略要义的方方面面“煮”在一炉,以精彩的理论,借古讽今,文学语言般的叙事风格,着实让我大饱眼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很佩服作者构思的巧妙。虽然这是一本战略价值很高的经济管理类书籍,但为什么不把它当成一本好小说呢?
通过名著谈商战策略,开玩笑说风应该够了。
来源/作者:环球时报黑马(2004-7-30 10:04:13)
《麻辣烫》畅销书市。
用四个铺天盖地的字来形容当下“煮”和“辣”的古典名著一点也不为过。三伏天,光看书摊上的热门书名就让我生气:水煮三国,麻辣三国,麻辣水浒,不一而足。我以为是“拿名著开玩笑”之类的饭后闲书,甚至觉得如此轻率地对待神圣的古典文学是亵渎神明的。因为这些标题太过低俗,似乎是川菜馆的曲线营销行为。但经不住朋友们的反复倡导,终于在闲暇时在空调房里打开了这些辛辣的书籍。
没想到,打开书立刻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发现从经济管理和商战的角度对经典文学名著的解构和重构,确实属于“古为今用”、“与时俱进”、“亲民”的模式。这些书以经典的三国、水浒为蓝本,从社会现实和东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管理学的理论中加入汤、菜、香料。经过猛烈的高火或文火,炖出一锅热腾腾、香喷喷的“水煮鱼”和“麻辣烫”,别有一番风味。这样的书还不如放在川菜馆里,卖得好。尤其是对于那些远离人文教育的商界、职场年轻人来说,读这些书不仅是受到了古典文学的熏陶,也让他们对东西方在娱乐方面的管理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古典舞台设置,管理演唱。
这些煮辣的书借助知名的“名人”和名著中的“名段”,融入当下的话语机制,重构现代商战的故事,并不时讽刺当下,借古比今,让人读起来仿佛在说隔壁人家的故事。说作者的做法并不新鲜,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借助古典文学中的原型来讲述当今事件的杂文。不过这些书最大的成功就是把这种段子和小品做大了,就像前两年出现的相声剧和情景喜剧一样。它们超越了单一的相声和单一的喜剧小品,高明之处在于它们的系统化和综合化,而不是数量的简单相加。这样的书当然比无数的散文好。
比如《水煮三国》,三国在现代市场竞争中被“重构”为三类公司:曹操利用计划经济,凭借丰富的国家资源,其产品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孙权这边是中小公司,打特别牌,固守一个市场,伺机扩张;而刘备却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凭着自己的努力,努力开创了一个新的企业。三国鼎立的故事突然变成了三种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者各显神通的商战故事。《麻辣水浒》变天为地,成了“为钱办事”的财经寓言。梁山根据地变成了“梁山伯绿林公司”,各有各的资金优势,变成了CEO(首席执行官)王伦、晁盖、宋江,智囊吴用、公孙胜,职业经理人林冲、和鲁。作者将这些名著逐一带入今天的语境中,用历史背景解决现代问题。一些评论家说,这些书讨论了私营企业的诞生和发展过程。比如五年达到巅峰后破产的神话,就属于“水浒模式”,“麻辣水浒”描述了一个民营企业从崛起到毁灭的全过程。煮三国是民营企业生存发展指南。
用现在的话说,这些书在创意上是独一无二的。相比前面介绍的那些“奶酪”小册子,它们自然更容易被国内读者接受和消化,因为它们都有着深厚的本土文化的土壤和根基,它们的语言是当代最流行的口语,有戏仿,有讽喻,也是和谐的,通俗的。古典文化的普及和经济管理知识的普及如此和谐全面,实属不易,其畅销也在情理之中。
这些“贴近现实”、“亲民”的书,服务当下,再一次给了我们出版界新的启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确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可以作为思辨的基地。经典作品的推广应该有不同的方式。仅仅因为单纯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就去认真推动全民读古书、学古文,既不可取,也不现实。经典差的人吃老本也不少见。我们需要一些像《水煮三国》作者那样的人,有着深厚的阅读功底,能把玩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和故事,能引经据典,但不是拘泥于旧书堆里的学究,而是对现实有着独特观察和理解的读者。只有这样,介于古典与现实之间的人,才能做出这种文化与经济、文学与社会学、古典小说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文化产品。他们在拿名著开玩笑的时候,客观上也起到了促进人们阅读原著的作用。
克隆书层出不穷,三国被煮。
当然,在充分肯定这些伟大的故事、严肃的笑话和杰作的同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这些书的内容都是将著名人物纳入今天的框架进行再虚构的产物。除了人名,都是作者为了说事而重新整理的。说白了就是段子,没有对原著的忠诚。这些书决不能用来代替更不用说原著的阅读,用来解释原著,否则它们将成为文化笑话,这无异于文化大革命。还有就是这些书卖得好之后跟风的现象,就像以前的一本《奶酪》书出来了,无数的克隆奶酪蜂拥出现。继《水煮三国志》、《水煮三国》、《水煮楚汉演义》之后,《水煮春秋》、《战国》相继问世,版面设计和内容选择与《水煮三国》如出一辙。《人民日报》评论说:“克隆书层出不穷,‘三国志’被煮了。”所以关于古典名著的玩笑应该够了,这个趋势不要太长。另一方面,经济管理是一门学问,法制社会的商场不是梁山的绿林。这方面知识的普及应该通过更专业的作品来进行,而不是靠“奶酪”“开水”之类的书来聊天。这种漫不经心的阅读对培养幽默感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