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山的地理环境

栖霞山公园位于南京市栖霞区,距太平门20公里,西北、北被长江环绕,南临沪宁铁路,东临江南水泥厂,西接栖霞镇,总面积312.34公顷,周长约7.5公里,绿地率99.28%。有栖霞寺、千佛崖、佛塔、唐明郑钧碑、彩虹镜、霜红园、珍珠泉、白如泉、桃花溪、叠浪岩、碧云阁、太虚阁、长观阁、品茶阁、桃花扇阁、德云阁、胡鑫阁。栖霞山公园因山而得名。栖霞山是楔入南京地区的茅山的北支。整座山峰峦叠嶂,山谷幽深,森林茂密,山石秀丽。《栖霞寺楼记》云:“金陵以蓝三而名,牛头以山而名,鸿基以水而名。也是山水之胜,如栖霞。”还有人称栖霞为“金陵第一胜景”,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中的栖霞胜景,4月新评金陵四十景1983中的栖霞冯丹胜景。传说过去山上盛产甘草、野山参、当归等养生滋补的中药材,都有服用养生的功效,所以俗称服用山;因整座山自其峰顶而下,形似伞,故又称伞山。

栖霞山由三座山和两条小溪组成。最高峰海拔284.7米,被称为凤翔峰。因古代三毛宫有庙,故又称三毛峰。1972年,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在山顶修建调频台,山体高度被夷平约10米。中峰向东延伸,蜿蜒而下的叫东风,形似卧龙,名龙山。如果中峰西边的山脊像一只老虎,它就被称为虎山。中峰和东风之间的山谷叫中峰溪,中峰和息烽之间的山谷叫桃花溪。

栖霞山自南朝以来就是佛教圣地,栖霞寺是所有寺庙之首。明朝永乐皇帝和万历皇帝南巡时参观过这座山。当地政府还在中峰修建了一座宫殿,就在万历皇帝居住的寺庙后面。1634年,明代画家张虹创作了一幅栖霞山图,真实地描绘了明代栖霞山的景观。整个画面气势磅礴,以千佛岩为主体,纵深铺展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那个清凉的世界。《栖霞山图》是明代唯一的栖霞山历史影像资料。是国家一级文物,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朝咸丰年间(1851 ~ 1861),清军与太平军在此激战,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遭到严重破坏。清末民初,禅师重建。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市人民政府重视栖霞山风景资源的开发。1956年,栖霞山被辟为寺庙园林,成立栖霞山管理处。随后,修复了寺庙、亭台楼阁,绿化了方丈院。1958改造完成,对外开放。7月27日1963,栖霞山管理处与栖霞寺签订协议,栖霞山产权归栖霞山管理处,每年补贴寺方7000元。“文革”期间,该寺被用作华东煤炭勘探队第四营指挥部。山上停止了植树,原有林地也缺乏抚育管理,导致山林荒芜,寺庙楼阁颓废。

栖霞寺在1979后开始修复,1980年6月修复工程完工,移交佛教协会管理。从1981开始,每年继续补贴寺院7000元。65438+5月21、0986日,市政府决定将该景区面积约7公顷,两侧以沟壑为界,交由栖霞寺管理。栖霞山的植被以落叶栎、枫树、枫香和常绿松柏为主,其次是毛竹和毛竹。春夏两季,栖霞山满山遍野,树木葱郁。入秋后,柞树、枫树、枫香的树叶逐渐由绿转红,林海尽染,漫山遍野都是绚烂的红色,呈现出“停车坐枫林晚,霜叶红二月花”的诗情画意。因此,栖霞山被称为“秋天的栖霞”,成为南京人秋天出游的一个景点。

建国初期,对原始森林进行抚育管理,在林地进行造林,以马尾松、黑松、刺槐为主。文革期间,抚育造林被迫停止。1978之后,每年继续造林。1979、1980年从青岛、北京、庐山购买黄栌、元宝枫,自行繁殖苗木,增加红叶树种的品种和数量。虎山南坡的叠浪岩,由于水土保持困难,是唯一的裸露山坡。种了几年树后,看不见树了。工人采用土球和水移栽黑松幼苗,提高成活率。自1988以来,平山头矿区改造刺槐林13.3公顷,种植枫香、元宝枫等红叶树种3万余株。1989年,桃花涧、双红园、井井岗种植了14000株红枫、元宝枫。1990红叶林建成。经过精心的保护,山林一直保持着冯丹栖霞山的原始风貌。栖霞寺前的园林景色也很美很动人,开阔的草坪,古干的紫藤缠绕,近百年的柏荫,50年树龄的枫香。红叶园“霜红园”种植四季红叶花木,一年四季都可以欣赏到栖霞的冯丹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