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土过哪些绿松石珍品?
绿松石之所以简称“绿松石”,是因为它的形状像松果,颜色接近松绿,而且绿松石颜色不一,多为天蓝色、浅蓝色、绿蓝色、绿色。
绿松石质地不均匀,颜色深浅不一,甚至含有浅色条纹、斑点和棕黑色铁丝。紧密程度也差别较大,毛孔疏松的多,致密坚硬的少。抛光后具有柔和的玻璃光泽至蜡状光泽。
绿松石像釉瓷最好。如果有不规则的铁丝,质量就差。白色绿松石的价值低于蓝色和绿色。块中的铁“黑线”称为“铁线绿松石”。
如河南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中有两件距今6500年至4000年的绿松石鱼形摆件。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文化遗址发现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的黄玉璧,长36.6厘米,高6.7厘米,厚0.8厘米。玉料墨绿色,和田墨玉制成,一侧有凿孔,呈月牙形。通过土地还原镶嵌绿松石,留下底部形成兽面轮廓。
上面镶了两个绿松石圈,眼睛是留给黄的。山墙底部是嘴的形状,嵌有不规则的方形绿松石。四边留作框架,洞口为单面开口。因为长期磨损,洞已经磨成了斜洞。这块玉黄上镶嵌的绿松石可谓天衣无缝,密不透风。这样的手艺真是不可思议。
产于鄂西北的绿松石,古称“荆州石”或“襄阳甸子”。湖北绿松石产量大,品质优。
如云盖山上的绿松石,因山顶的云盖寺而得名“云盖寺绿松石”,是我国闻名世界的绿松石雕塑作品原石产地。再说了。江苏和云南也有绿松石。
河南偃师二里头是中国夏朝的都城。这里有绿松石龙,由2000多块绿松石组成。每块绿松石的大小只有0.2厘米到0.9厘米,厚度也只有0.1厘米左右。
还有镶嵌绿松石的青铜饰品,镶嵌绿松石的青铜等等。它们也是夏朝重要的绿松石制品。如夏朝用绿松石的饕餮纹装饰,高16.5cm,宽11cm,呈盾形。它是先铸造一个品牌形状的框架,然后将数百颗方圆或不规则的绿松石粘合并嵌入一个凸出的动物面部。
这块牌匾位于死者胸前,很可能是佩戴的饰品。它是最早也是最精美的镶嵌青铜,可以说它的发现开创了镶嵌青铜的先河。
商代傅浩墓中发现了一个镶嵌绿松石的象牙杯。杯身由中空的象牙根制成,因其材质造型颇具匠心。嘴细腰略束,切线略小于嘴。
通体分段雕刻精美的饕餮纹和变形的夔文,并镶嵌绿松石,做成头和尾的形状,点缀兽脸和兽头,还镶嵌绿松石,用上下对称的小圆榫与杯体连接。
有两个镶嵌绿松石的象牙杯,形状和体积差不多。高30.5厘米,象牙根段制成,形似薄唇,腰小。杯体一侧有与杯体同高的龙形手柄,雕刻精细花纹,颇具装饰性。上下边缘是由绿松石条隔开的两条普通宽边。
戈是商周时期最常见的兵器,古代称为“钩兵”,用于钩杀。它的长度根据进攻和防守的需要而变化。所谓“攻国之兵短,保家之兵长。”
如商代的带绿松石的兽面纹长40厘米,其刃宽而长,锋尖,端的前后两侧镶嵌有带绿松石的兽面纹;胡纵短;内侧呈弧形,有一圈从中穿过,末端的正反两面都浅刻有动物面孔。
陕西省宝鸡市南郊易门村有两座古墓,其中一座墓中发现了大量的金、玉、铁、青铜、玛瑙和绿松石饰品。
其中绿松石串饰品40件,均为天然石形,无明显加工痕迹,大小形状不一,均为钻孔。颜色比较均匀,娇艳欲滴,质地细腻柔软,有斑点和棕黑色铁纹,以绿色和青绿色为主,偶有深绿色斑点。最大的长3.8厘米,宽2.9厘米;最小的长0.7厘米,宽0.6厘米。
此外,河南省蓟县山表镇发现的战国早期镶嵌绿松石云纹豆,上盖捉手方面。平足。通体以云纹装饰,镶嵌绿松石。蓟县山表镇是魏国墓地。长清岗心战国墓中还发现一根镶嵌绿松石豆的铜丝,高27.5厘米,直径18.5厘米。作为一种仪式器皿。
厚柄细柄扁平圆脚的半球形盘子。盘子上有一个碗状的盖子,盖子上盖着一只平手,却是盘子的脚。
通体饰以紫铜丝,绿松石镶嵌几何钩雷纹。
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佩戴的腰带的钩。扣与钩配合使用,钩多为青铜铸造,也有金和玉制成。技术相当精湛。
除了雕刻花纹,有的镶嵌绿松石,有的在铜或银上镀金,有的错在铜和铁上镶银,也就是金银工艺。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时期广泛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消失。
如湖南长沙发现的战国时期镶金绿松石铜带钩,长17.5厘米,宽0.2厘米。皮带配件。钩体扁平,颈部狭窄,头部呈鸭形。背面以云纹金装饰,镶嵌绿松石。
在秦汉时期的墓葬中,开始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随葬动物,有的还镶嵌了绿松石。这种怪兽是青铜雕塑神话中的动物形象,造型生动,有龙头、虎颈、虎身、虎尾、龟足等。
如镶嵌绿松石的怪兽高0.48米,身体镶嵌绿松石,有浮雕凤鸟纹、龙纹、漩涡纹等图案。这个怪物头上有许多尖角,一条长长的舌头和一张可怕的脸。在主怪的背上,有一个方形的座椅,支撑着另一个小怪。小怪物抱着一龙,龙昂着头挣扎。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最繁荣的时期,经常用绿松石装饰,使铜镜更加精美。
如镶嵌绿松石珍珠母花的唐代铜镜,直径20.5厘米,呈圆形,素面圆,纽扣在珍珠母上用一圈珠子装饰。整体图案用珍珠母雕刻,镶嵌在镜子背面,中间是绿松石。是唐代罕见的珍珠母贝铜镜,镜面大,花纹全,做工精美。
到了明代,绿松石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首饰中,如在南京太平门外仓库徐福夫人墓中发现的郑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镶嵌绿松石花的金簪,长11.5厘米,头径3.8厘米。黄金。别针是圆的。
发簪顶端为花形,六片花瓣用金丝缠绕,中间为圆形金托。黄金支架的外围用金丝制成,支架上嵌有绿松石。
中国清朝时期称绿松石为天宝,被视为吉祥幸福的圣物,常镶嵌在各种日常用品中。如清中期青铜鎏金镶嵌绿松石、西番莲图案,高度为17 cm。熏香上覆盖着金丝,嵌有绿松石和珊瑚。
从口沿到胫部,分别饰以花卉、莲花瓣、西番莲、如意图案,两只动物的耳朵镀金。封面部分刻有花和花,封面按钮刻有云蝙蝠的图案。整个器物装饰华丽,色泽夺目,工艺精湛,为清廷所用。
鼻烟在清代开始流行,各种鼻烟壶应运而生,其中很多是用珍贵的绿松石制作的。比如清代的绿松石花鼻烟壶,高6厘米,宽4.8厘米。水烟袋是青绿色的,全身蓝绿色,中间有铁线。扁圆形,扁腹,两面切阴线岩花,阴线填金。水烟管配有浅粉色的芙蓉石盖,里面有牙勺。
嘎乌是清代的一种宗教乐器。嘎吾是藏语音译,指挂在脖子上或挎在背上的佛教盒饰。大部分嘎吾都配有佛像、护法神祗或护身符。它实际上是一个你可以随身携带的神龛。
Gawu由金、银、铜和其他金属以及木材制成。
如镶嵌绿松石的甘龙锦嘎乌,又名“佛巢”,高13.5厘米,厚3.2厘米。这是一个用纯金镶嵌绿松石和青金石的嘎乌,里面有一尊密宗佛像。壁龛盒用雕刻技术装饰出精美的图案。
在古代,人们把它与宗教联系在一起。西藏对绿松石有着特殊的崇敬,蒙藏区喜欢将绿松石镶嵌在刀、帽、衣服上,是一种神圣的装饰物品,用于宗教仪式。
优质绿松石主要用于制作弧形戒面、胸饰、耳环等。质量一般的用来制作各种款式的项链、手镯、服饰。
大件用于雕刻工艺品,多表现善与美的内容,如佛像、神仙、仙鹤、仙女、山水亭阁、花鸟虫鱼、人与动物等。
绿松石在西藏自古以来就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被用在第一个西藏国王的皇冠上,作为祭坛供品,也是西藏国王给身居高位的僧侣的礼物和对邻国的贡品。在古代拉萨贵族佩戴的珠宝中,黄金和绿松石是主要材料。
许多藏族人佩戴或系上绿松石项链,被视为灵魂。一个古老的传说描述了绿松石与灵魂的关系:根据上帝的旨意,西藏国王的臣民不允许将任何绿松石扔进河里,因为灵魂可能会离开他的身体而死去。
绿松石往往镶嵌在金、银、青铜之中,颜色相互辉映,美丽而富有民族特色。藏族和蒙古族同胞特别喜欢镶嵌绿松石的珍贵宝剑和饰品。
此外,很多藏民在日常发饰中使用绿松石。游牧妇女将头发梳成用绿松石和珊瑚装饰的花瓣。对于藏南已婚妇女来说,头发上佩戴一串绿松石珠子是必不可少的,这表达了她们对丈夫长寿的祝愿,头发上不佩戴任何绿松石被认为是对丈夫的不尊重。
一方面,蓝色被认为是吉祥的,许多特殊的力量都归因于这种蓝色或带蓝色的宝石。而且绿松石片可以做颜料,藏医也用绿松石入药。大多数藏族妇女还将绿松石珠子与珊瑚、琥珀和珍珠等其他贵重物品制成项链。有些女性会自豪地佩戴一个7厘米长的绿松石块,边上有两个珊瑚珠。
佩戴这件首饰对于外出经商的丈夫来说,意味着人身安全。男士的饰品比较简单,一般是用珊瑚串起来的几颗绿松石珠子挂在脖子上,或者用线把一颗绿松石珠子系在耳垂上。在西喜马拉雅地区,绿松石等贵重物品直接缝制在妇女的连衣裙或童帽上。有时整件外套的正面用金属片、贝壳、各种材质的珠子、纽扣、绿松石装饰。据说孩子帽子上的绿松石饰品也能保护孩子的灵魂。
同时,一些藏族同胞认为,佩戴镶嵌绿松石的戒指可以确保旅途平安。梦见绿松石意味着吉祥,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佩戴绿松石变绿是肝病的征兆,有人说这显示了绿松石吸出黄疸病毒的功能。
护身符容器成为当时西藏一种重要的珠宝和玉器。每个藏族人都有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容器来存放宗教文献。从身居高位的僧侣衣服上剪下的布片或袖珍宗教人物等保护性物品。
这种容器可以是素色的布袋,但多是雕刻精美的金银盒,很少用绿松石装饰。
有时在中央放置一块大小合适的绿松石,有时在金色的祖传物件上独特地排列着许多无暇的绿松石、钻石、金红石和祖母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拉萨和西藏中部,流行一种特殊类型的护身符:一个曼陀罗形状的盒子,在菩萨雕像和供奉的地方有两个金银交叉的方块,通常整个盒子用绿松石装饰。
西藏的任何珠宝玉石都可能含有绿松石。常见的是将绿松石镶嵌在金、银或青铜、白铜戒指上。有一种特殊的戒指是典型的马鞍型,通常很大。藏族男人戴在手上或头发上,女人喜欢小戒指。
无论哪个藏族群体,无论男女,都爱耳垂。女人是成对戴耳垂的,而男人只在左耳上戴一个耳垂。拉萨贵族佩戴的耳垂令人望而生畏,一个由黄金、绿松石和珍珠制成的大耳垂从耳朵一直拖到了胸部。
西藏中部妇女在重大场合佩戴的一种花形耳环上覆盖着绿松石。称它们为“耳盾”可能更合适,因为这些耳环被小心翼翼地放在耳朵前面,系在头发或发网上。还有很多其他用绿松石装饰的饰品,比如吊坠和链子、奶桶钩、围裙钩、胸饰、背饰、发饰、金属花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