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清朝是怎么出轨的?
1911,北京的当权者没有一个人想到自己会死。我看到了当时掌权的人留下的日记,有他们的回忆,也有他们的信件。谁也没有想到清朝会在10这个日期之前灭亡,从上到下。我觉得他们的日记里整天记录着吃饭送礼物,似乎真的是一段繁华的“盛世”。街上灯火通明,胡同里生意极好,澡堂里也是。这是一百年前的中国。巴克斯给我们讲述了晚清最后十年王侯将相的私生活。由于缺乏旁证,他的回忆录不能被当作信任史,但也不能被当作彻头彻尾的八卦。流言蜚语中有信任史,信任史中也有流言蜚语。历史就是这么复杂。要有洞察历史的眼光和判断力。如果你执着于一件事,你将永远看不到真实的历史。王子和大臣的私生活是高度机密的。只有像巴克斯爵士那样进入自己生活核心的人,才能看到自己的真实生活。当然,晚清是一个腐败的时代。当这个时代被淘汰的时候,所有人都会拍手称快,没有人会为此感到惋惜。所以大清国出轨是意料之中的,只是当权者没有预料到。
历史不是一条直线。它从来都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不可预测的,充满变数的。按照人的主观意愿是完全不受人控制的。它有许多事故。你想走进这个房间,却不小心被一块鹅卵石绊倒,掉到了隔壁房间。一百年前发生的革命,一场改变历史的革命,只杀了几万人,因为所有参与的势力都有一个相对人性的底线,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可以看作是一次和平转型。
清朝覆灭之前,有很多神秘的预兆。比如民间传说天上会有彗星,彗星出现,朝代更替。中国人的想象力真丰富。浙江富阳少年郁达夫,每天半夜起床,跟着大人到富春江边看彗星。彗星出现,天下动刀动兵,朝代更替。他说他连续很多次都没有看到他们,但是有人看到了。有一个人名叫郭廷以,他后来成了著名的历史学家。十几岁的时候,他住在河南息县,他看到了一颗彗星。另一个人,政治学家萨孟武,是福州的一个小学生,亲眼看到彗星滑下来。当时只有9岁的丁玲也在湖南常德看到过。还有其他老人,中年人,年轻人。他们的身份是官员、学生、士绅。他们在日记中记录了在三个不同地方看到彗星的情况。综合来看,可以证明那个时代彗星的衰落对人心的冲击是很大的。
到处都有这样的想象。这种想象其实不是从1911开始的,而是从1908开始的。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一天之内就去世了。看到当时中国的朝廷官员、地方士绅、普通士人的日记,他们都在日记里写下了自己内心的震惊。那时候虽然没有电视,没有网络,但新闻还是像长了翅膀一样从北京飞到广州。这太可怕了,整个国家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下一步我们应该做什么?选择新的君主,这个点是慈禧临死前安排好的。1908年,慈禧太后在去世前24小时安排了她的继任者,一个还在吃奶的3岁小溥仪。溥仪非常不愿意哭,她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溥仪的母亲,而溥仪的父亲载沣只有26岁。那简直是一段可怕的时光。
当国王是最危险的职业,中国人民乐此不疲。两千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了这个高危职业牺牲了生命,尤其是中国的精英公务员,为了皇位牺牲了宝贵的生命。溥仪登基的时候,一个3岁的孩子在哭,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幕。小皇帝在太和殿登基的那一刻大声哭喊,不肯坐上去。无论怎么劝,他都喊:“我要回家,我要回家。”他父亲按住他,一个站在他前面的人上前说:“皇上的龙身不能损伤。这样哭对龙的身体不好。你能让他不哭吗?”下面的大臣跪在地上,皇帝却一直在哭,太监没等行礼完毕就把他抬走了,说:“完了,完了,回去吧。”对中国人来说,这是非常不吉利的词。这些话进入了一些当事人的日记和后来当事人的一些回忆,基本是可靠的。这件事传到民间,大家议论纷纷。清朝即将结束,是时候回家了。《宣彤年号》一出,字与万字非常接近,童字与解字非常接近。从1908到1911年,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到处都有人传言清朝要完了。于是,唐代人写的《推推》和明代刘伯温写的《煎饼歌》流行起来。民间说,推推和煎饼宋曾预言过清朝的灭亡,他们写得很清楚,“执钢刀九十九,杀光湖人才罢休。”他们解释说“百”字是从“白”字中减去的,所以我们可以理解鲁迅。“白盔白甲”的传闻就是这样来的。其实比“白盔白甲”更有象征意义。当时各省市独立起义后采用的旗帜并不统一,有青天白旗、十八星旗、五色旗、八卦旗等。但覆盖面最高的最受欢迎的旗帜是白旗,这是1911年光复后各省最受欢迎的旗帜。有人在白旗上写了一个中国的汉字,或者汉族的汉字。有人在成都的汉字外面画了18的圈,用一块白布救了更多的人。总之,独立旗以白色为主。为什么要用白旗?是因为《煎饼之歌》早有预言。武昌起义为什么要拉出一个李来搞革命?也有人从《烹歌》中找到一首诗“六人不知,山河相逢”,他们认为这是李的词“李”。综合当时报纸上的记载,很多人的日记和回忆都可以证实,那个时代的《煎饼歌》、《推背图》的确是最受欢迎的读物,是中国人改朝换代时的一种心理寄托。
清朝为什么会出轨?第一个因素来自于这些神秘的预兆,这些预兆的背后是人们思想的转变。当然,真正直接影响大清出轨的第一个原因是下雨。夏天一直下雨,不仅1911年夏天,1911年前一年的夏天1910,1909年也是年年大雨。湖北湖南被淹,说一场雨就能压垮一个朝代,太夸张了。
因为雨灾,粮食没有丰收,米价大涨,各地出现抢米潮。最大一波抢米发生在1910的4月湖南长沙。长江流域有400多万饥饿人口。如果只有长江流域有问题,保证黄河流域、珠江流域、黑龙江流域安全,清朝依然固若金汤,但上天一定反对爱新觉罗氏。长江流域洪水时,南京市夏季可以划船1911,武汉市可以划船。与此同时,山东巡抚着急山东缺粮,连。鱼米之乡,江浙一带此时也经历了粮食危机。徐志摩在杭州公馆读书的时候,有一天去看电影,发现周围这么多人。原来是有人在抢米店,因为米价太高买不到。他没有看电影,就回到学校宿舍,把那天的所见所闻详细写了下来。这是一个青年学生亲眼所见,写在私人日记里,可信度很高。粮食危机可以说是清朝出轨的第一大原因。反对辛亥革命的保守派辜鸿铭给上海的英文《紫林西报》写信说,参加武昌起义的新君和留学归来的革命派相对文明,革命温和,但长江流域有几百万饥民,这几百万饥民一旦卷入革命,革命就会一发不可收拾。辜鸿铭洞察到了饥荒对清朝的威胁。
当时清廷的分支机构已经没有钱了。玉龙皇后至少三次从皇宫中拿出现金用于救灾,并把它们送给江苏、四川和湖北。革命发生时,她镇压革命,同时救灾,因为饥民是她政权的最大威胁。第二,粮食危机带来金融危机,这在现代社会总是一件致命的事情。
如果出现大米危机,大清国或许还有救,但是出现金融危机,就真的没救了。金融危机最早出现在北京是在1911年10月12之后。武昌兵变的消息在6月65438+10月1到达北京,在6月16月1和6月12之间,内阁没有开会,诸侯们直到6月65438+10月12日凌晨5点才做出决定。尹畅曾留学德国,研究军事,并担任清朝驻德使节。他最拿手的是唱京剧,所以打了退堂鼓,在北京待了三天就慢慢走了。实际上,他是在操作上重用袁世凯。15晚登上火车时,朝廷已经在前一天颁布了重新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的圣旨。
银昌出发前,主管铁路邮政的大臣盛宣怀来了,告诉他们,在武汉打仗时,只要保住汉阳铁厂,就赏十万大洋。山大下了火车,隔着火车车窗对尹畅说:“别忘了这个。”。尹畅说:“别急,山大,把海洋准备好就行了。”这句话所有外国记者都听到了。他们的理解是,朝廷还没有准备好向南方派兵。第二天,日本、英国等国的记者纷纷发布消息,消息不胫而走。当时国库还有两百万,13上拨了50万给军饷。
但是消息一出,老百姓就认为清朝没钱了,说明他们存在银行的钱不安全。大家都去银行取钱。最热心的是清朝的内阁总理兼亲王奕劻。他的家人取出了至少几百万的巨额存款,直接存入了英国汇丰银行。仅仅两天,北京就有几家银行倒闭。以前可以给银票和纸币,现在没人要了。只要在海洋里,他们宁愿背在背上,但他们很实用,可以买米,米越来越贵了。他们每天都在日记里写:今天米价又飙升了,店里没有那么多米卖给你了。警察出来维护也没用。
下一次金融危机发生在上海。曾经繁荣的十里外汇一夜之间现金告罄,他们向外国人求助。以前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很好,这次就不好了。因为不信任中国银行,上海几家大型民营银行都关门了,门口贴着“因现金告急暂停营业”的通知。从南到北,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即使是奉天、营口、大连等最稳定的东北三省也不例外。
谣言终于成真了。
金融危机的同时,出现了难民潮。他们换钱付了旅费,北京人逃到了天津。天津有租界,使得租界拥挤不堪。像严复这样有地位的人逃到天津后,连房子都租不到,最后只能住小旅馆,因为他和外地人关系很好。外地人说:“你可以来烟台,我借给你房子。”天津满员,房价大涨。有些北京人在天津待不下去了,就在北京两个地方住,一个是东交民巷使馆区,一个是六国饭店。另一个趋势是纷纷逃往上海,全国各地的人都逃到了上海。上海的房价也贵的不得了,大米也贵的不得了。当上海、天津的租界人满为患时,这些地方的财政危机进一步加剧。金融危机和外逃的背后是人们的恐慌。全国到处都是谣言。大清出轨,可以说是因为下雨,也可以说是因为谣言。每天报纸上刊登的许多新闻都是假的。南方的报纸畅通无阻,几份说清军打胜仗的报纸都被砸了。
很多人在当时的日记里说,每天都是不同的谣言记录,但过了几天,所有的谣言都变成了事实。比如,今天写的“太原失陷”,明天写的“Xi安失陷”,都将在一周后实现。
大清国出轨,不仅仅是因为财政问题,还有银行倒闭,国库没钱。这是一个财政困难。国库告罄,中国一个大国一天也过不下去。钱都去哪了?毫无疑问落入私人腰包。很多王公、贝勒、大臣家里有钱,清朝的国库却没钱。最困难的时候,国库只有20万两白银。很多部委因为发不出工资关门了,分支机构一直在想办法借钱。显赫的女婿盛宣怀的二女婿在司法部工作。离开北京时,他找不到路费,因为司法部停发工资。等了45天,终于拿到了220两银子,但是车费还是不够。最后,他在天津典当行收了450两典当,终于南下上海,但耗时甚久。袁世凯后来逼迫玉龙太后一次次吐出私房钱,但拿到巨款后仍拒绝出兵作战。清朝为什么没有以血流成河而告终?南北没有大规模内战,但是在武汉南京陕西打得很激烈?原因是袁世凯从未打算认真。
袁世凯早就想好了。如果他是认真的,他会和南方革命党人进行艰苦的斗争。他虽然赢了,但也杀了1000人,自杀800次。法院仍然会惩罚他。即使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后,南方革命党人也没有钱,所以双方不打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南北财政困难,外国不肯借钱。
从大清出轨事件可以看出,各方都受到了牵制。当时,玉龙、载沣、袁世凯、孙中山和黄兴最终找到了一条被动解决政治危机的道路。这种模式是一种折衷模式。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以妥协的方式解决重大政治危机,解决如此重大的社会变革的时候。因为三方的被动,三方的妥协导致了清朝的和平结束,接受了新的* * *和制度安排。2000年以前,中国生活在秦始皇的体制下,中央集权。这个系统怎么解决?一* * *只有两条路,要么农民暴动,要么宫廷政变,都是暴力的。
最终,辛亥革命不是靠暴力解决的,而是靠妥协。许多人对这种被动非常不满。但我认为被动是一种常态,主动是历史的偶然,主动的背后也有被动的因素。被动没有错。玉龙女皇可能是被动的,但她的决定避免了数百万同胞的非正常死亡。袁世凯虽然一生枭雄,但1911年的选择是正确的,并没有因为几年后称帝就否定1911年的选择。如果没有袁世凯,不知道会有多少无辜的生命在辛亥革命中牺牲。
孙中山、黄兴、宋,以及同盟会、光复会等革命派都为此作出了巨大牺牲。虽然他们的力量很小,而且经常从失败走向失败,但是他们为亚洲第一的国家换来了勇气和牺牲。当他们掌握了南京政权,他们本可以不顾调兵北伐,与袁世凯决一死战,但他们没有这样做。他们愿意妥协,交出南京政府,让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玉龙太后宣布退位。三方虽然不是最满意的,但也能勉强接受,而普通中国人牺牲了很多生命。革命的结果不是让一方单独胜利。有些人赢了,但大多数人失败了。当我们经历了几十年或者几百年,才知道胜利并没有那么伟大。我们宁愿不赢,胜利少意味着牺牲少。所以回望百年前的中国,孙中山和黄兴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俯首称臣,真的是前无古人。三党都是消极妥协,但是中国人民化被动为主动,取得了小小的胜利。
今天,我们回望百年前的中国,如果真的想看到历史的本来面目,就应该相信历史事实,回到历史的原点,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在那里找到我们的起点,在历史中找到我们的明天。昨天是我们的历史,今天是我们的历史,明天也将是我们的历史,我们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真正的未来。中国的历史不是由一些英雄、伟人和统治者创造的,而是由全体中国人民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