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养生

又到仲夏了。来看看中医是怎么解读夏天的,夏天怎么养生。

在夏季,从长夏到立秋,有六个节气:长夏、小满、芒种、夏季至日、小暑和大暑。《黄帝内经》说:“夏三月...天地和合,万物华而不实。”这意味着在三个月的盛夏中,自然界中的阳已经逐渐达到了繁盛的地步。一方面是太阳在往下推,一方面是地热在上升。这种天地相交,极大地促进了万物的“闪光”。

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向人们“预言”了这样一个养生知识:夏季万物荣,阳气盛于外,养生者要注意保养阳气,以适应此时自然界阴气不足的环境。

适时养生,不与自然争利。

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不变的运动变化规律。就季节而言,四季分明:春季、长夏、秋收、冬储。人要想健康长寿,就要遵循这种自然规律,或者说顺应这种“趋势”,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四时天人合一”的思想。

如果违背这个规律,执意与大自然“较劲”、“逞能”,吃亏的终究是人类。因为,再有能力的人,也改变不了人体的自然属性。比如,现代医学和科技虽然很发达,但仍然无法改变人类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夏三月,人体的新陈代谢很强。这是好事,但如果忽略了夏季养生的要领,就可能变成坏事。夏天太阳的精气虽然充足,但是容易漏出来;白天长,夜晚短,容易睡眠不足;出汗多,容易脱水;天气太热,容易影响人的食欲;人也容易因为贪婪而生病...

心火过盛,导致肺肾两虚。

夏天大部分人马上生病,所以有“六月债还快”的说法。但是,有一种病一直潜伏到秋天,如果延续到冬天就会很严重——这就是“心脏病”。也就是《内经》说的:“此夏之气,应是长大之道。反之则可悲,秋天是疟疾,冬天至日重病。”必须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心脏病”并不是指现代医学中的“心血管疾病”,而是指与“意识和情绪”相关的精神疾病。

古书中所说的“心”,其实相当于今天人们常说的“神”和“心理”。根据中医的“五行学说”,夏季是火旺盛的季节(夏主心,夏季心非常旺盛),土相(脾胃处于旺位),木息(肝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水禁锢(肾易虚),金死(肺易虚)。

心火盛时,火能杀金,故易致肺(金)虚;这是肾水挡住了心火,而心火很旺的时候,心火很容易反攻肾水,所以肾水很容易流失。

气顺则顺,气乱则反。

一般人很容易接受夏天预防“肺虚肾虚”的观念,但往往会掉以轻心,认为盛开的“心脏”要保养。

古代没有空调设备,夏天又热又难的时候,人的心情特别烦躁;现代人夏天可以用空调,但是晴天也容易感到不安。更何况空调也不是万能的。只有学会自我调整才是上策。

那么,如何自我调节呢?《内经》说得好:晚卧早起(大意是:晚睡以适应自然阴虚;早起是为了跟上阳气。如果睡眠不足,可以午睡来补充。如果你对一天感到无聊,你就没有愤怒(大意是你不会因为讨厌漫长的日子而感到烦躁和乱发脾气),让华莹变成一个漂亮的女孩,这样你就可以发泄你的愤怒(大意是你要充满活力,达到夏天应有的美,充分发泄)。如果你的爱在外面(大意是你面对你喜欢的对象,你的感情要充分暴露,不要隐藏)。

《内经》这段话的妙处在于,通篇都在讲“气”。夏季养生的关键是使人“无气”,“精气”要充分正常地“泄”而不“乱”。心烦意乱则“糊涂”,即“气逆”,伤神。

现代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夏天,一方面可以客观的利用饮食起居来养生,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主观的静心。夏天,不妨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能让人感到轻松愉快的活动:适当的晨练,适当的娱乐,适当的夏休...总之,当你进入夏之时,你应该首先培养你的“心”。还记得一位伟大思想家的名言:“一份愉快的心情胜过十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