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有什么禁忌?
凉爽的秋季过后,昼夜温差变化较大,是脾胃病的高发季节,尤其是溃疡患者,此时要特别注意调理脾胃。尤其是患有慢性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的人,更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添衣,夜间盖好被褥,防止腹部受凉引起胃痛或加重旧病。在饮食方面,立秋后的人不宜多吃生冷食物或生冷不洁的水果。“秋瓜对胃不好”的民间谚语,意思是立秋以后继续生吃大量瓜果,容易导致腹泻、痢疾、便溏等急慢性肠胃疾病。因此,专家提醒人们,立秋后,我们应该谨慎吃瓜,尤其是那些脾胃虚寒的人。消化道疾病患者在秋季一般应少食多餐,多吃煮熟、松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另外,为了增强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抗寒能力,很多人习惯在秋天做户外运动,按照“捂春冻秋”的原则,在秋天尽量少加衣服。专家认为,“秋冻”有其道理,但人们切不可过于贪凉。秋季早晚气温较低,应根据室外气温变化增减衣物。运动时,身体发热后要脱太多衣服;运动后不要穿着汗湿的衣服待在寒风中,以防身体着凉。
2、避免过于干燥
秋季日益干燥的气候会使人的皮肤和口腔开裂,口干咽燥,声音嘶哑。有的人还会出现脱发增多、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症状,俗称“秋燥”。如果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导致呼吸道黏膜受到忽冷忽热的刺激,使人感冒,引发扁桃体炎、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此外,慢性气管炎和哮喘患者此时的症状往往更严重。所以秋季要特别注意滋阴润肺。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除了保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人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滋阴润燥功能的保健品和中药来调理身体,如西洋参、燕窝、哈蟆油、沙参、麦冬、金钗石斛、玉竹等。西洋参性苦微甘,具有益气养阴、清火生津的作用。适用于气阴两虚、口渴少饮、肺虚咳嗽、虚热易怒等症。燕窝味甘,性平,益虚损,滋阴润燥,化痰止咳。常用于肺肾两虚、虚损、肺结核、咳嗽气短。一般来说,药补不如食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多吃一些具有良好滋润效果的水果,如生梨、甘蔗、菱角、柚子、枇杷,或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莲藕、核桃、薏米、花生、菠菜等。,还可以自制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粥等食物。
3、忌化妆。
秋季是进补的季节,但进补不是“乱进补”,所以要注意不要无病进补,更不用说不分虚实乱进补。一位老中医告诉记者,“中医的原则是补虚,对于非虚的患者不宜用补药。”同时,虚症也可分为阴虚、阳虚、气虚、气血两虚,所以只有对症用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会适得其反。吃补药时,禁止多吃,因为补药吃多了有害。虽然俗话说“秋冬进补,春杀虎”,但要谨记五忌:一忌无病进补。无病进补不仅增加开支,还害了自己。如果摄入过多的鱼肝油,会引起中毒,长期使用葡萄糖会引起肥胖。血液中胆固醇升高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两忌,推崇补药。人们认为价格越高的药物对身体越有益。人参价格昂贵,是进补中的圣药,所以服用的人比较多。实际上,过度服务导致过度兴奋、烦躁、血压升高、流鼻血;三忌,不顾现实。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补虚,不是对虚损患者用补药。虚症可分为阴虚、阳虚、气虚、气血两虚。对症下药才能对身体有益,否则会适得其反;四大禁忌,多多益善。吃太多补品是有害的。所以进补要适量;五忌,以药为食。重药轻食是不科学的,以药补食更好。
养生的关键是习惯,秋季养生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早睡早起,经常运动。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早睡益阴,早起润肺”。呼吸新鲜空气,可以使身体津液充盈,精力充沛;加强防寒运动可以锻炼身体的抵抗功能,从而刺激身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