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养后怎么吃?
中医一直提倡“上班治绝症”。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首先要增强体质,保持正气,做好预防工作,提前避开病源的侵袭。这也是预防医学中“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养生观念几乎没有离开过《黄帝内经》的范畴。其中《饮食五味》中提到:“毒攻邪,五谷滋补,五果助,五畜益,五菜补,气味合则补精。这五种因素苦、甜、苦、咸,各有千秋,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任何时候五脏都适合生病。也就是说,在治病的时候,不仅要治病、养身、康复,还要考虑这个饮食原则。
治疗过程要和谐,要服。
中医强调“防疾病变”,即疾病发生后,应及早诊断和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和变化。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还是要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转化途径,在疾病转化之前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恶化。即使不幸身患重疾,也要特别注意保养,不能过度劳累,需要调理虚弱的体质。尤其是治愈后即使致病因素没有去除,疾病也有再次复发的可能。因此,应采取预防措施,根据病情适当调理,防止复发。
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的一系列斗争。只要正气生长,疾病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被治愈。稍有不慎,致病因素就会滋长,疾病就会向坏的方面繁殖,加重病情。这也是中医在治疗疾病时会以“扶正祛邪”为指导原则的关键点。
行政院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委员陈旺泉指出,在传统中医观念中,药就是毒,只要是治病的药,统称为毒,但这种毒的作用是祛邪,也就是攻邪。所以在治病的过程中,要开始食疗养生,才能康复。
严格来说,康复本身也是一种治疗效果。《黄帝内经》曾提到“少热则肉复”。陈旺泉解释说,这意味着人们在大病初愈时,必须经常用谷物、肉类、水果和蔬菜等食物进行营养。一旦调养不当,很容易使病情复发。但是真正的调养精神还是在于需要和中医沟通,通过不同的体质,及时的沟通。
恢复后吃肉的三个原则
总的来说,《黄帝内经》有三个原则,即“吃肉导致康复”:
1.脾虚不耐,所以要少油腻:病愈患者的脾胃大多处于虚弱状态。如果他们立即吃油腻的食物或勉强多吃,他们的脾胃和元气就会受损,很可能进一步加重病情。因此,它们必须少油腻。
2.补身体是不合适的:一个人生病后,身体必然虚弱,气血不足,阳气虚弱。这个时候,再去弥补是不合适的。如果他一味的去弥补,会加剧身体机能的失衡,导致疾病的复发。
3.关上门,御敌于未然,所以一定要食补结合:对于外感发热,虽然退烧了,但此时胃气已经受损。如果补得太快,会导致食气郁结,邪气未尽,出现“闭门御敌”的现象,所以一定要及时进补。
陈旺泉进一步解释说,恢复后合理的营养补充是防止食物复发的主要方法。首先,病后饮食的调养要兼顾脾胃之气,所以要以唤醒胃气为原则。在发病初期,既要注意增加营养补充正气,也不能随意进食,一定要根据脾胃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食物,适度服用。
病后调养和饮食建议
除了用药,就整体生命活动而言,饮食质量是生命之本。不仅要搭配得当,还要药食五味调和服用。也就是说,除了粮、肉、果、菜的搭配,更要注意调和。此外,病后调养也必须配合日常养生要点,才能完美。首先,房间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清新。不仅要室内温湿度适宜,还要注意日照是否充足。再者,也要尽量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中医认为,大多数疾病源于精神紧张和压力。所以,要恢复身体活力,光靠药物和医生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改变我们的态度和习惯,平衡身体,精神和情感方面,然后才能恢复健康。
陈旺泉建议患者可以做一些愉快的事情。他特别强调了“静其心,动其身”的理念。动静结合,可以以静为主,在医生的指导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但要避免疲劳。同时,在疗养期间还是要注意营养的补充,但营养要合理,饮食要有规律、有规律、有定量,多吃易消化的食物,树立“修身养性,根治百病”的观念。
病后调养食谱
人参枸杞汤
材料:人参8克,枸杞10克。
练习:
将人参和枸杞洗净,用500℃的水煎煮30分钟,然后饮用。
用法:适合秋冬空腹早餐。
◎功效:补益元气,滋养五脏。适用于气虚、血虚、津液不足等各种疾病。因久病或体弱,五脏不足,劳损消瘦,食欲不振,失眠健忘,性功能减退。
◎注意事项:高血压和急性肠胃炎患者应少服。
人参升麻汤
材料:人参10g,升麻3g。
练习:
将人参和升麻洗净,在500℃的水中煎煮30分钟,然后去渣取汁。
用法:每天服用1次,连续服用7天。
◎功效:补中气,升阳解郁。适用于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慢性痢疾、气虚懒言、心悸不宁、食欲不振、妇女气虚经量多、色淡质稀。
◎注意事项:本方专为气虚抑郁症而设,感冒、发烧、消化不良者禁用。
黄精阿胶汤
材料:阿胶30克,黄精20克,蜂蜜20克。
练习:
1.将黄精洗净,用300℃的水煎煮20分钟,然后去渣取汁。
2.将捣碎的阿胶加入中药汁中,然后加入蜂蜜服用。
用法:每日服用两次,3天为一疗程。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