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学是什么?谈谈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王阳明的心学,就像他自己说的,可以用四句话来阐述:无善无恶身,有善有恶行。知善恶是良心,行善恶是事。

我们心中没有善也没有恶。首先要从心开始。从一开始就有善恶之分。

王阳明的一切学说都围绕着“无善无恶”和“从心出发”。

王阳明受的是儒家教育,他的心学也是儒家表述的。当然,只有这样,当时的人们才能更好地接受它,更好地理解它。

王阳明所提倡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所展示的禅意。而“致良知”其实就是佛教中所说的菩提(菩提:智慧与境界)。

第一,王守仁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是在当时科举至上,学校强调知识死记硬背,忽视全面发展的情况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精髓。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

他除了重视传统的“读书”课程开发儿童智力外,还主张设立“歌诗”、“礼”、“考德”。

(二)根据幼儿的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有意注意是不稳定的,容易被外界因素分散注意力和转移,能短时间集中注意力,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孩子一味的读书学习,简直太无聊了。儿童同时是主动的,这是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因此,课程安排要宽松、动态、静态,教学形式和内容要不断变化,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协调。

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引导。“圣人教人,不只是要束缚他做一切事情,狂人会从癫狂中成就他,固执者会从困窘中成就他。人怎么才能得到同样的天赋?”在儿童教育方面,王守仁非常重视儿童的个体差异。他认为教学应该因人而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扩展数据:

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的内涵有三个要点:

第一,知行只是时间问题,不能割裂。所谓“努力”,就是认识和实践的过程。

第二,知识与行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知识是行动的起点并指导行动,而真正的知识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已经在行动中;行为是知识的归宿,是知识的实现,而真正的行为是有自己的觉察和洞察在起作用的。

再次,知行过程中“行”的根本目的是彻底克服“恶念”,达到圆满,本质上是一个道德修养和修行的过程。

显然,王阳明所谓的“知”就是“我心良知之义”,他所谓的“行”就是“我心良知之义高于物”的道德实践。可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本质上是一种集道德、伦理、政治于一体的道德人本主义哲学。

百度百科-心理学

人民网——“知行合一”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百度百科-培训与教学,阅读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