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是做什么的?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中医历来重视护理,提倡“三分治,七分护”。在《黄帝内经》中,系统论述了中医护理的各个方面,包括精神修养、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护理及禁忌症、用药护理等。中医护理以中医整体观作为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辨证”是护理的主要依据,中医技术是其重要内容。中医护理的基本特征中医护理具有中医的两个基本特征。整个概念是统一和完整的。中医非常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以及人体与自然的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协调互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同时,人们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的影响。人类在积极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身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和身体本身的整体性的观念被称为整体观念。这种思想贯穿于生理学、病理学、辩证法和护理学。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是由几个器官、器官和组织组成的,每个器官、器官和组织都有不同的功能。如心主血脉、心神,肺主气机、呼吸、宣降,有调水道、治百脉的作用。但五脏的功能都是整体活动的组成部分,决定了人体的器官、器官、组织在生理上相互作用,以维持其生理活动和病理上相互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如心肾,五行中心属火,上位属阳;肾在五行中属于水,排在阴的从属地位。根据阴阳学说,水火升降,下者升则顺,上者降则和,所以心火必降于肾,肾水必益于心,使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协调,称为“心肾相交”或“水火相合”。反之,如果心火不能下到肾,而心火亢盛,肾水不能益心,而肾水凝结,那么就会出现心慌、心悸、腰膝酸软等病理表现,等等。再比如心脏和肝脏的关系也是一样的。只有心主血脉,供血正常,肝才能藏。如果肝脏不储血,血液供应就会不正常。说明五脏一体的观念反映了人体的脏腑和管道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人体的局部和整体是辩证统一的,人体某一部位的病变往往反映了全身气血、阴阳的盛衰。因此,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患者的外部变化,了解身体的内脏疾病,从而提出护理问题,采取护理措施,使疾病早日康复。如果在临床上看到口腔糜烂的局部病变,本质就是心火过盛的表现。由于心开始认识舌,心与小肠为表里关系,患者除了舌苔糜烂外,还可能出现胸痛、尿短、尿红等症状。在护理上,除局部给药外,还应指导患者保持情绪舒适,不吃油腻、油炸、辛辣等有助于清热利湿之品,而应多吃清淡泻火之品,如绿豆汤、苦瓜等。为了通过泻小肠之火来清心火,使舌苔和口腔的糜烂得以治愈。2、天人合一。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中有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反应。如果超出生理范围,就会产生病变。(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在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中,有春季气温高,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万物都会有春夏秋收冬储等相应的变化。人体也不例外,我们必须适应它以保持健康。比如《灵枢》中记载的。五停滞津液:“夏天热的时候会开,所以你会出汗...冷了就收起来,气不湿。就是因为溺水和气体,你才待在水下的膀胱里。”说明春夏阳气泄,气血趋于表里,皮肤松弛,出汗得到缓解。秋冬季节,阳气收敛,气血趋向内收,表现为皮肤致密,出汗少,小便多。(2)昼夜黄昏对人体的影响:在昼夜黄昏的阴阳变化过程中,虽然幅度没有四季气候变化那么明显,但人体也必须适应。例如,《苏文》中说。《怒上天论》:“故阳者,一日居外,阳者日强,阳者西弱,阀闭。”《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记载:“一日分四时,晨为春,日为夏,日为秋,夜为冬。”人体阳气的这种昼夜变化,反映了人体生理活动主动适应自然变化。昼夜早晚的变化也影响疾病。比如《灵枢》中记载。顺气分四时四十四》):“得病之人,多有智慧,日间安,傍晚甚晚...他们在朝,人缘始,病弱,所以充满智慧;日本和中国的人缘长,长则胜恶,所以安全;晚上人气开始下降,邪气开始滋长,所以加;半夜人脏了,恶鬼独住体内,很不好。”说明大多数常见病白天较轻,半夜加重,因为人体的阳气在早、中、晚、半夜发生变化,所以疾病也在智、安、重、重方面发生变化。综上所述,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是随着四季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了解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后,护理上要做好气象护理,加强夜间病情观察和行为情志护理。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做好四时起居护理。比如春天的三月,你要晚上躺着早起,在法庭上大步走,披上头发,慢慢走,这样才能让你的生活。用春天的精神养生;夏三月...应该晚上躺下早起,对太阳贪得无厌,这样你就没有愤怒了...这样你就可以发泄愤怒,和夏天的气一起成长;三月的秋天...早睡早起,和鸡一起快乐,让心灵平静...清肺...得到秋天的滋养;在冬天和三月...你应该早睡晚起,而且你必须呆在阳光下...冷了就暖了,皮肤也不漏了...冬天要养。只有根据自然变化的特点,做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调养,才能防止六淫之邪的侵袭,保证疾病的早日康复,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根据昼夜变化对病情的影响,加强夜间病情观察,防止致病因素独居而导致病情突变。辨证施护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中医针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所谓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嗅、问、切)所收集到的数据、症状、特点进行分析综合,确定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并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护理就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基础,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辩证法的正确性可以通过护理的效果来检验。辩证法和护理是护理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中医认为,证和候是不同的概念。“症状”就是症状,比如咳嗽、头痛、失眠。“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风寒证、风热证等。因为它包括了发病的部位、病因、性质以及致病因素与阳性因素的关系,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从而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但是,“证”和“病”的概念也是不同的。如清代医家徐陵说:“总病为症,一病总有数证。”也就是说,疾病是可以泛化的。比如《伤寒论》分为六经,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伤寒论》分为卫证、气证、营证和血证。但是中医对病人的认识和关心是辩证的。辨证重在辨证。如果你一开始看到一个病人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脉浮,你最初的印象是感冒病。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往往会出现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不同证候。只有明确区分寒病的“证”是风寒证还是风热证,才能确定护理的方法。在风寒感冒的情况下,按照“寒则热”的护理原则,要避寒保暖,室温要高。饮食上,可以给予豆豉汤、生妃子红糖水等辛温解表;患风热感冒,根据“热则寒”的保护原则,室温宜低,温度宜高,使患者感到凉爽舒适,心烦口干的不适感可减轻。饮食上应给予绿豆汤、西瓜、莲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辣清凉之品。但是,在临床上,我们有时可以看到一种疾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有相同的证候。在辨证施护原则的指导下,可采取“同病异护”和“异病异护”的方法进行处理。所谓“同病异护”,是指同一个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区域和患者的机体反应性不同,或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症状不同,护理的方法也不同。以感冒为例。由于发病季节不同,护理方法也不同。对于夏季感冒,由于感受到了暑邪,要采取一些祛暑祛湿的方法。如果室内通风凉爽,可选用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绿豆汤、番茄、苦瓜等。,并忌食帮助湿热的寒、油腻、辛辣之物。如果冬天感冒了,要吃温热的中药,并给予生姜、红糖、葱花汤等热饮帮助。服药后盖好衣服和被子,让全身微微出汗,达汗就显现出缓解症状的效果。可见两者同属感冒疾病,因发病季节不同,护理方法也不同。再比如风温,疾病的不同阶段护理方法也不一样。如风温初起,邪在卫分,病在表,所以要用发汗解表的护理原则。若邪热入肺胃之气证,护理上应用“清”之法,从室温、饮食、用药等方面采取措施清凉。对于持续高热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当热入血证时,护理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在发热晚期,余热未尽时,护理的特点就是“调”字,通过调养可以治愈疾病。所谓“导病共护”,指的是同一时间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病机理相同,同样的方法也可用于护理。比如慢性痢疾、脱肛、子宫脱垂等。是不同的疾病,但如果都表现为中气郁结证,都可以采取升中气的调养方法。比如黄芪党参炖鸡、薏米粥、茯苓粥等补气健脾的产品;注意休息,避免疲劳,以养中气;针刺百会、关元、长强穴用于补中。保持会阴部清洁,用五倍子明矾汤熏洗,促进回流。可见,中医护理的重点不在于“病”的异同,而在于病机和“证”的不同。对于相同的病机和证候,可以采取基本相同的护理方法,对于不同的病机和证候,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所谓“证同护,证异护”的本质是“证”的概念包含了病机。以不同的方式解决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性质的矛盾,是辨证施护的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