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医学-历史发展

1500年前,来自西方的僧人达摩在盖房九年创立了中土佛教。

少林寺,禅宗祖庭,少林武术和禅宗医学的发源地。

少林寺之初。少林寺由于皇家寺院的地位,拥有百顷良田,数百座寺庙。所有的僧人整天打坐,修身养性,驱走杂念,消除困惑,平复心灵,安定心态。但久坐不动,影响了僧人全身的血液循环,导致筋脉不畅,长期血瘀。不仅影响身体,而且很难应对山里的野兽和小偷的威胁。于是,僧人开始一边学禅一边习武,并充分利用松山丰富的药材资源,吸收民间医疗方法,积累用药经验,逐渐形成了许多秘方。寺庙里的僧人在习武的同时,发现很多武术具有健身和医疗的双重功能,并逐渐演绎出气功疗法、按摩疗法和穴位疗法。少林医学从外科到内科,从治跌打损伤到治百病,形成了独特的少林禅医学。根据少林武僧的记载,厚禅师曾带沈松去熬汤滋补身体。另一个徒弟慧光,用铁针治好了一个昏迷的病人。

禅宗二祖惠科断臂求法,在钵盂峰养伤,众僧采药救治。至达摩祖师,历代高僧精修禅法,同时也学习了佛教的“五明”,“医方”最为珍重,代代相传,有字有密。宋代的弘文禅师擅长骨科,用针灸和拔罐来减轻病人的痛苦。他写了针灸后拔罐的秘方,并在去世前将他的技术传授给了觉远的僧侣。觉远僧人对内科学有很深的研究,少林寺内科学的奇效记录代代相传。元代的丁辉被尊为少林神医,著有《少林骨科大纲》和《少林医丸散药手册》。慧菊一直在针灸90沈雪穴。

是针灸穴位的临床精华,是基于元代以前的僧医经验。明代有著名的僧医,如本明、环秀、正道等。到了清代,随着武术的衰落,医术也随之衰落,比较有名的有詹举、季芹、甄君等。“乔疗法”:主要是根据人体五脏与百脉七窍贯通全身的原理来治疗疾病。

虽然五脏的生理功能不同,但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如果心脏旺盛,血液就能在全身经络中正常运行,源源不绝,滋养全身。心气不足,气血不充盈,经络不利,必然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或血管空虚,出现心慌、脉弱等症状。心气不足是人体自身的气郁所致。而郁则能补心,通血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的联系是以心、肺、肝、脾、肾五脏为中心,与七窍相连,通达全身。人体的七窍,眼、鼻、口、耳上的五清窍和身下的两浊窍,通达全身,控制人体的一切出入。在使用“乔疗法”时,主要是用自己配制的中草药水来疏通人体的窍,或者可以每天定量地从鼻腔吸入一点中草药,辅以揉窍和适量的中草药汤剂,以达到解郁、通窍、清窍的目的。大窍总则无大病,百窍总则无病。通窍是治百病的方法,通窍则除病。

同时注意养生之道,选择合理的饮食,即养生和食疗是预防疾病的基础,也是治疗疾病的一切方法。禅医和中医一样,用望、听、问、切的方法来诊断和把握病人的疾病。

用眼睛观察病人的体、色、形、姿、舌象的异常变化,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闻诊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听病人的声音、呼吸、咳嗽、肠鸣声等。,并嗅出病人发出的各种气味;

咨询是询问病人或陪同医生,了解病情和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脉诊是医生用手指触摸、触碰、按压患者的体表,从体表获取诊断数据。在此基础上,人们更注重听和闻。听主要是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和喘息的轻重,了解其脏腑之气。闻香主要是指在一定距离内闻患者体内气体的混浊程度,了解其脾胃之气,从而了解病理,诊断患者的疾病。有些疾病只能通过望、听、问、触来诊断,有些也需要通过“四诊结合参考”来诊断。总之,每个人的体质特点、生活环境、生活习惯都不一样,病因和症状也各有特点。必须根据人、病、时、地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人是肉体和精神的统一体。健康的身体使他精神焕发。另一方面,精神压抑会让他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