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体质养生的几点建议

目前很多朋友关心的是身体素质:什么是身体素质?体质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判断自己的体质?如何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

第一,什么是宪法?

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在化生的过程中,天地很少把阴阳五行之气完整而均匀地分配给每一个个体。于是就出现了:有的人阴不足,有的人阳多,有的人湿气多,有的人肺气虚。所有这些,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身体特征,也就是体质。

在所有的体质类型中,阴阳平衡的体质最为理想,但很少出现在人群中。大多数人,或多或少,在体质上都有某种“偏向”。正是这种偏见决定了我们的身体更容易感染哪些疾病。

比如气虚体质的人更容易腹泻、腹胀、咳嗽、哮喘等疾病;阴虚体质的人容易出现失眠、焦虑、盗汗等问题。所谓身体养生,本质上就是试图纠正这种偏向,使之朝着阴阳平衡的方向改善。

第二,宪法是如何形成的?

一般来说,体质由先天因素决定,受后天因素影响。

比如父母身体偏气虚,孩子身体气虚的几率就非常大;父亲的体质是阳热,母亲的体质是气郁,所以孩子的体质要么来自父亲,要么来自母亲。这就是先天因素对体质的决定性作用。

后天环境或饮食习惯的改变都会对体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长期生活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中,体质会向阴冷潮湿的方向变化;长期嗜辣易使身体燥热;长期大量饮酒容易形成湿热体质,等等。

体质是先天因素决定的,通常很难完全改变。前面就诊章节提到的患者,舌头中间有一条很深的裂缝,几乎把舌头分成了两半。这个人的体质是典型的气虚体质。随着治疗的不断进行,患者的舌头逐渐变小,中间的裂缝变长变浅,裂缝逐渐被一层薄薄的舌苔覆盖。但是和普通人相比,他的舌头还是又肥又大,裂痕还是很明显。

三、判断体能的方法

其实如何辨别体质的方法,在上面脏腑辨证的内容里已经提到了。用“气虚体质”代替“气虚证”的名称,等等。上面给出的辨证百字要点变成辨体质百字要点,道理是一样的。

不同的是,体质是人体的常态,表现出来的“症状”一般没有疾病状态下那么突出。它类似于食物的滋养,因为它是和平的;药物是用来治病的,但有失偏颇,矫枉过正。

一般来说,最常见的体质类型分为两类,与上述辨病部分相同。虚证体质主要有气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

简单来说,一个人平时说话声音低沉,不喜言语,活动懒散,时感疲乏无力,反复感冒,舌苔肥厚,或见齿痕,都可以判断为气虚体质。

眼睛干涩疼痛、视物模糊(包括近视、老花眼)、失眠多梦、女性月经量少、面色苍白,多为血虚所致;血虚和气虚往往并存,即气虚体质的结合表现,形成气血两虚的体质。

形体消瘦,舌质薄,舌苔少红,夜间睡眠时发热盗汗等。,大多属于阴虚体质。

总是怕冷喜暖、四肢冰凉、大便不成形、尿色过多、舌淡、津液过多的人,属于阳虚体质。

与虚性体质相比,实性体质给人的感觉是更强壮。比如同样是体质偏寒,阳虚体质的人更容易出现便溏、尿长等虚损症状,而实寒体质的人则不太容易出现。最常见的固体体质有:寒、热、湿、湿热、气滞血瘀。

一般来说:冷肢冷,常年不暖就是冷;面红舌赤,急躁易怒属于热;肥胖,大便粘稠,舌苔腻湿;胸闷、肋肿、叹气是气滞;嘴唇紫暗,舌下络脉紫蓝色,属于血瘀体质。

四、如何提高身体素质

提高身体素质的基本原则是纠正偏差,争取阴阳平衡。

杨琪不足则补杨琪,气滞湿盛则气化湿。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改善上述朋友的体质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1.气虚体质的养生建议

适当增加运动量(气属阳,阳主动,运动生阳),但不提倡剧烈运动(大火、吃气)。

忌冷饮、钝性食物,忌大量饮水(伤杨琪),忌鲜奶(耗杨琪),慎肥腻(不利脾运);饮食以清淡为宜,牛羊肉、山药、大枣。

常备中药:西洋参、黄芪(可根据下一讲中药的内容选用1 ~ 10g人参或黄芪,用开水冲泡,泡茶使用)。

常备中成药: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症状明显时,可根据方剂章节内容选择健脾或益气,晚上睡前服用)。

备用经络:足阳明经穴、足少阳经穴、足太阴经穴的下肢(日常保健,可以敲打、按压以上三条经络。详见第十讲经络原理)。

2.对气血两虚体质健康的建议。

随着学习和工作压力的增加,电脑前工作时间的延长,手机逐渐演变成新的人体器官,越来越多的学生和上班族倾向于这种类型。原因是思维伤血,血耗气少。这些朋友需要注意:

适当增加运动量。宜自由拉伸,如散步、慢跑,不以量取胜,不追求高强度,避免疲劳。

避免过度用眼,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避免冷饮和硬食;饮食宜清淡,甜食,牛羊肉,猪肉,鸡蛋。宜山药、大枣、桂圆。

常备中药:党参、黄芪、熟地黄、当归(以沸水代茶冲泡,或汤煮)。

常备中成药:人参归脾丸(根据症状严重程度,晚上睡前服用)。

备用经络: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少阳经(用法同气虚体质)。

3.对阴虚体质养生的建议

每天静坐20 ~ 30分钟为宜(静养阴)。

避免熬夜,晚上十一点前一定要睡觉。

忌辛辣食物(易耗伤阴血)。酸甜味食物适宜(酸甜味能转阴)。适合牛肉、猪肉、鸡蛋、牛奶、豆制品、山药、木耳、黑芝麻。

常备中药:熟地黄、天麻(以开水代茶冲泡,或以汤代食)。

常备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根据症状严重程度,晚上睡前服用)。

备用经络:足太阴经、足少阴经、足少阳经(用法同气虚体质)。

4.阳虚体质健康建议

适当增加运动量(运动会养阳)。

忌食生冷食物,忌大量饮水(损伤杨琪),忌肥甘粘稠(不利脾运)。牛羊肉适量,麻辣适量。适量饮用黄酒和白酒。

常备中药:红参、黄芪、肉桂、干姜。

常备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桂附地黄丸(可根据处方内容选择,晚上睡前服用)。

备用经络:下肢的足阳明经、足少阳经、足太阴经。腰腹部艾灸为宜。

5.对寒性体质养生的建议

宜增加运动量(运动引阳,阳盛阴消)。

忌冷饮、忌食,忌大量饮水(伤阳)。适合牛羊肉、麻辣和白酒。

常备中药:干姜、肉桂。

常备中成药:傅亮丸、艾府暖宫丸(根据症状、胃痛、痛经服用)。

备用经络:足阳明经和足少阳经的下肢。

6.对热体质养生的几点建议

增加运动量(让热量去),比如每周三次高强度健身运动。

谨慎辛辣,羊肉(加热),谨慎饮用。适合搭配猪肉、鸭肉、牛奶、水果和绿茶。

常备中药:黄连(症状明显时,此药可用开水冲泡代替茶水)。

常备中成药:牛黄解毒丸、牛黄上清丸(症状明显时,可考虑午饭后服用)。

备用经络:足阳明经穴的小腿部分。

7.湿体质养生的几点建议

宜适度增加运动量(运动引阳,阳强阴消)。

忌多饮水、寒凉饮食(易伤阳)、油腻粘稠饮食,减少甜食。适合牛羊肉、麻辣、大麦、杂粮。

常备中药:薏苡、茯苓(宜用汤剂代替茶水)。

常备中成药:沈凌白术丸、二妙丸(湿盛常年泄泻在前,湿热交替在后)。

备用经络:下肢的足太阴经、足少阴经、足阳明经。

8.气滞体质的健康建议

宜调整心态,增加户外运动,避免独处(缓解心灵封闭,气郁)。

忌肥甘油腻(加重气滞),忌食酸辣。

常备中药:柴胡、香附、白芍(症状明显时,可用三味药各10g,用开水冲茶代替)。

常备中成药:逍遥丸、加味逍遥丸(如果心情不好,可以立即服用,最大限度减少坏心情对身体的负面影响)。

备用经络穴位:足厥阴太冲穴、手厥阴内关穴(各三至五分钟)、足少阳腿段(可叩击、揉搓)。

9.对血瘀体质养生的建议

宜增加运动量(运动导致活血化瘀)。

忌食寒凉(伤阳)。适合牛羊肉。

常备中药:当归、丹参(当归寒用,丹参热用,开水代茶)。

常备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艾府暖宫丸(气滞血瘀用血府逐瘀丸,寒凝血瘀用艾府暖宫丸,根据症状轻重服用,女性经期不宜服用)。

备用经络:下肢的足阳明经、足少阳经、足少阴经。

当然,这里列举的各种体质只是最常见、最基本的体质类型。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朋友同时具有以上两种或三种体质,如气虚湿盛、寒凝血瘀体质等。,所以以上建议可以合并,不一一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