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水火纪的纪是

所谓水火既济,就是心肾相交。

心肾相交——又称心肾之极极、水火之极——是对心肾生理状态下阴阳、水火关系的概括。其具体含义是指心阳下于肾,以养肾阳,抑肾阴,使肾水寒;肾阴助心养心阴,抑制心阳,使心火不旺。

心肾相交作为心肾正常关系的体现,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但在本科教材中对其论述不多,尤其是对其历史渊源、发病机制、辨证论治等论述较少。因此,本文在其他老师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心肾相交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心肾相交的生理机制;

心肾相交是心肾正常关系的反映。

心,君主之官,是太阳中的太阳,是污浊的火;肾为强官,居下焦,为阴中太阴,为脏水。《尚书·洪范》说,“火在火上,水在水上。”火在水上,水火分离。

所以在《周易》中,属于无益之卦,而在心肾之间,则说吉吉。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得肾阳上升,心阳下潜,达到了心肾相交的状态呢?

心肾不交的病理与治疗;

心肾不交是对心肾阴阳水火波动失调病机的概括。有学者将心肾不和分为心肾不和、肾不和、心肾不和三种类型。

心脏阴阳失调引起的心肾不交称为心肾不交型;肾的阴阳失调引起的心肾不和,称为心肾不和;心肾不和称为心肾不和,是阴阳水火失调所致。

《论苏文与禁针》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从左升,肺从右降,主人体的左右气机,肝主气的释放。它是气机的总管,心肾之间的阴阳水火升降也是人体气机的一部分。

所以,心肾的正常相交,也有赖于肝肺之气的调节。当肝气上升时,它可以将肾水升高到心脏,而肺气下降时,它可以将心火降低到肾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