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乐十二法技术资料
十二律指的是十二个标准音。也就是用十根长短不一的管子吹出十二种标准音,称为十二律。奇六法为阳法,偶六法为阴法,称为六法;阴阳六法,合称法度。养生家用文字气化。《周易参同契》:故易统一天心,卜筮复兴开始萌芽,长子为继父,因母为赵霁。消息要在时钟的节奏里,提要以桶支点为准。“又:黄忠建子,预兆自发育之兆,丑大,结低。
有有序无止境的循环,十二定律是一致的。”——《吕禄·景宜》最早记载中国古代音乐学研究的是《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书中记录了音级弦长比的研究成果。公、上、交、正、于五音中,下一个音阶一般是上一个音阶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故称三分盈亏法。音阶由若干个相差五度的音组组成,音乐学上称之为“五度律”。五音加变号和宫变两个半音组成七音音阶。五度律不仅是五声音阶系统的基础,也导致了更全面的十二律系统的诞生。这十二个音的名字很美,很有诗意,但是很难翻译成其他语言。与西方名字相比,分别是:C # C D # D EF # F G # G A # A B。
根据五定律生成法,生成定律11次后,最后一个音应为原音频速率的两倍;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给古代律师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和探索热情。对十二音阶绝对值精确值和相邻音阶比例关系的探求,几乎贯穿了中国古代文明史。1957年河南信阳出土的春秋编钟和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编钟,每个编钟的旋律分布逐渐接近十二平均律,音高和音频接近今天确定的数值。但这些仍然是基于三点盈亏法的改进和提高,不够准确。汉魏晋隋唐五代宋代都有人在锲而不舍的寻找,却无法彻底解决这个千古难题。时代呼唤天才来终结这种局面,朱仔应运而生。“布衣王子”朱载堉(1536—161),中国明代杰出的音乐家、数学家、天文历算家。他出生在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沁阳市),是明朝郑凡的一位王子,是明朝伟大的祖先朱元璋的第九个孙子。他的父亲坐过牢,他的家庭陷入了贫困。他一生无心谋生,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尤其是性情的研究。皇帝决定恢复皇族身份后,朱载堉并没有接受,而是继续闭门治学。朱仔从小聪明好学,八岁就能背诗。“小时候悟出先天之法,只是时间长了一点,又没有老师教我,所以对分辨黄铃很厌倦。”他对音乐有天生的敏感。在父亲和叔祖父何唐的影响下,朱载堉认真学习知识。嘉靖三十九年(1560),写了第一部小说《图勒普》。公元1584年,他完成了著名的科学著作《法学新论》,首次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和计算方法,挑战了自古以来所遵循的三分盈亏理论,使定律之间的比例关系更加准确。这是中国和世界音乐文化史上的辉煌创造,比西方人早发明了100多年。
朱载相不仅是十二平均律理论的提出者,也是这一理论的第一实践者。他根据十二平均律理论,反复研制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件发音准确的乐器——准准。他将平方根和平方根的数学运算应用于定律,得出两定律之间的音频间隙为2夸脱,12次方,使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十位以上,推导出完美的几何级数,得出各定律音高音程相等,成功解决了音阶的调音问题。这是音乐法史上的一次变革。制定了十二平均律后,朱仔高兴地说:“新法不用三分得失,也不局限于老法每八个音都要调一次。每个音符排列有序,可以无休止地重复。十二个音符一口气连在一起,真是音乐发明两千年来没有达到过的成就。”现在他的十二平均律理论已经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1980比利时听力学家马蓉说他验证了朱仔的管律实验,被证明是正确的。朱载堉在数学、天文、法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一生著述颇丰。除了著名的《音乐全书》之外,还有《韵新论》、《先天图正误》、《吕禄正误论》、《贾经》、《方圆图》、《吕禄疑惑》等。
十二平均律有一口气可以连十二个音的精妙之处,因为两个律之间的音频间隙是2个四分之一,12次方,每个律的音高音程是相等的,所以在律11次诞生后,12次刚好比初始音高高了八个八度,这样就完美解决了变调的问题。
“对十二音阶绝对值的确切数值以及相邻音阶之间的比例关系的探求,几乎贯穿了中国古代文明史”。跃进成年,节奏气质调阳。——《千字文》
相传黄帝制乐时,灵伦用音律调节阴阳。(黄帝年)
黄帝时代的乐官凌伦(也叫凌伦)用十二根竹筒来计时。最长九寸,最短四寸六分,因为九是阳的极数。然后把竹筒按长短顺序排好,一边的上管口平齐,下管口长短不一,像切大葱一样,留斜茬再插进土里。竹筒是空的,里面装的是用芦苇膜烧的灰。这种粉煤灰最轻,称之为闲时。把这些管子埋在西北的阴山里,用布幔盖住,外面盖个房间。绝对没有风吹,用它们等地球大气层,因为地下的阴阳随时都在变。冬日的至日,阳光普照。阳气生,头九寸长,管内的灰叫黄钟,自己飞出来,同时发出嗡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叫做黄钟,这个时候是孩子,节气是冬季至日。用这个音来定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同时可以设定一个时间来调节物候的变化,所以称之为“节律调阳”。
再进一步,法规数采用三分盈亏法,即“先三分减一,再三分加一”。黄钟管长九寸,其数为九。高级三,也就是九的三倍(立方)是729,再减去就是364.5(729÷2 =364.5),也就是农历闰年后的天数。与节气相对应的阳历指定的天数,距离阳历中的365天只有半天,对于古代先民看天气吃饭的农业来说,几乎可以接受。
具体可参考《汉书·历制》(重在历)和《吕氏春秋古乐》(重在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