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受扰,病就来了,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养心。
外秋实步道
内丘市大道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就养生而言,下士健身,中士健身,上士健身。
看一个人也是一样的。不如察气,察气不如察心。
01病从心生,治则从心。
现代医学也证实,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对身体有很大影响。无论是正常人还是患者,一个中性的心态不仅有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对疾病的治疗也有很大的作用。
比如有的患者在确诊前可以与疾病缠绵很久,确诊后却很快死亡?这和心理因素有关。
有句话叫“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一个人在潜意识里失去了活力,那么他生命之火就会逐渐熄灭。
“元气”的对立面是“病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最关键因素。箭要射出时,必须先拨“机”;“机”是安装在关键位置的装置,被触碰后能引起强烈的变化。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机会”,即发生的关键因素。它是一个点,不是一个面,但是触碰这个点可以带动面。
病机一打开,人就进入了疾病的恶性循环。向外界求实,以求医求药,只是对标治疗。
人体有自己的大医,也就是说人体有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进化的功能。这种自愈机制,你用得越多,它就变得越强。...
生命力一打开,人就进入了康复的良性循环。从内在求真,养生养心,标本兼治。
俄罗斯著名心理治疗师西尼林科夫先生引用了扁鹊的六种不治之症,提出了没有不治之症,只有不治之症的病人的观点。
百病从心生,百病从心治。只要你活着,你就有生命。找到这种活力,对症下药,你就有机会康复。
百病皆生于气,百病皆根于心。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工作压力、家庭矛盾、夫妻关系等,在情感的深渊中挣扎。,他们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自责中,甚至患上抑郁症。
我们经常听到“百病由气生,百病由心生”。中医强调七情致病。正所谓“怒则气生,喜则气滞,恐则气郁,惊则气乱,倦则气耗,思则气郁。”
在中医理论中,“气”不仅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身体健康的保证。
“气”的概念已经进入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指导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关于人的精神方面的描写,比如“气场十足,咄咄逼人”,都与“气”有关。
人体内的气血是一对阴阳,血为体,气为阳。血为气之母,气为血帅。气虚容易导致淤血的疾病,如肿瘤、血栓等;如果你太生气,就容易得脑出血等疾病。所以,只有气血平衡,才能使人健康。
世俗欲望的生命力受损,他的肾也坏了。怒过度伤肝,淫过度伤肾,食过度伤脾胃。如果你睡觉的时候有想法,你就不能安静的坐着。不要在枕头上侧着身子思考,这是最累人的。
普通人很难缓解内心的压力,平复波涛汹涌的情绪!中国有句老话:心脏病需要心脏病医生,解铃还需系铃人。
寻其根,其根在心,心空一切自圆。针灸、药物、艾灸、按摩等手段只是辅助治疗,帮助血气循环。
健康始于调节心态。
一颗洁净的心导致一个洁净的身体。健康从调节心态开始。
药物是治标不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因为所有的疾病都是因为错误的结果而错误的。错因不除,错果不除。与其相信药物,不如相信自己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需要在你开悟(智慧开启)的前提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大部分人的疾病都是人体在调节和清理体内垃圾时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看成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应该把它们作为病因排除。
所以,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能有怨恨。他们要有平和的心态,心态平和,行气顺畅,气血通畅,气血通畅就会消除一切疾病。人生最忌讳的就是乱字。迷茫的话,可以对外迷茫,对内扰乱血气,使之异常。
烦恼、愤怒、对快乐的恐惧、迷茫都是混乱,是很多疾病的根源。不仅在养病的时候不要乱,在平平安安的时候也要避免混乱。
违反养生规律的人,可能不会马上生病,但一旦形成习惯,生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这就像交通规则一样。如果你违反了交通规则,你可能不会发生事故,但危险是显而易见的。
提高人体自愈能力的三种方法
1,动生阳,静养阴。
运动生阳,适量运动可以治很多病,尤其是慢性病。但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很重要。
人体的十二经脉都与我们的四肢相连。五脏六腑运行时,难免会产生一些内热,所以需要通过四肢的活动来疏散内热。当我们运动时,我们出汗,这也是散热。如果体内有湿、火或潜邪,我们也可以排出一部分,可谓一举两得。
静能养阴,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可见,养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充足的休息和规律的生活。
2、均衡饮食,重建生命之源。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但是不能喝酒吃太多。
保持一定的饥渴感对身体有好处。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
道家说虚则灵。这就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时刻保持“空”,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和健康。
3.调整心态,培养诚信。
中医讲心为君之官,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
如果指挥系统出了问题,身体的器官就不能很好地工作。所以养生重在养心,养心重在净化心灵。
邪灵是健康的,唯心是存在的。心正,气正;气为正,则万物为正。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开悟则安,养生则寿”,整体稳定健康。
调节心态需要学习先贤传下来的大智慧。正确的观念可以帮助患者消除疾病。因为你有了正确的想法,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很多疾病。
05养心修身,德高望重的精神才会平静下来。
身体是思想的代表。如果把疾病归为身体问题,我们治标,但总是解决了症状,却没有解决症状背后的真正原因。病来了又去,病来了又去,病来了又去,都只是暂时解决问题。
那是谁在决定我们的生活?谁决定我们的身体?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个“神医”,我们可以看到“神医”在哪里。
比如我们在身上割了一个口子,出血了,但是不会止住血,血液会自己凝固。为什么?是我们自身的自愈能力。我们不需要告诉血液使其快速凝固,伤口会很快愈合。
这就是“神医”,实力最强。
道教认为这是“道”;佛教认为这是“如来”,儒家认为这是“中庸”。
那为什么我们的道不管用?因为叛教。
“道”如何起作用?就是回归“道”,回归恢复的“道”。
当我们真正回归的时候,“道”就会发挥作用,身体内部的自愈能力和康复能力就会启动,我们的身体自然就会健康。
养生先养心,养心贵在禅定,禅定的最高境界是欢喜。修心要修德,德高望重才能从容淡定。养心重在养神,说到底就是净化人的灵魂。如果你的灵魂总是美丽的,那么你就有了青春的良药。
心脏病难以理解,躯体疾病难以治疗。儒家认为,首先要做的是修身、齐家、治国。修心之后修德是自然的,但是修心没有诚信是不好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精神保养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做好我们的健康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