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札记

认真读完一部作品,一定有很多可以分享的,所以需要回去写一篇读书笔记。你想知道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我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读了余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入思考。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庶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定义为“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所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性格是人的立命之本,是幸福生活的基石;能力是一个人工作的基础,也是成功人生的基石。核心素养是素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和着力点。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研究领域)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征(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准确把握学科的本质和特征是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和人文性。于教授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核心素养的含义、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的重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基本教学策略三个方面对教师进行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

通过阅读,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和信息化步伐加快,对人们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为深化课程改革、改变教学方式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为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个学生获得幸福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它的发展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可以教,可以学。本来就是在家和学校培养的。作为一种核心素养,如果老师不能完全理解,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当一个老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就是找到了一个教育的归宿,会让教学有根有据。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的是有效性,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习而教,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为不教而教”。总之,课堂教学改革是核心素养的突破点、突破口和生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的成长和壮大。

灵魂是人的根本,也是教育教学的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能的特点是使教育的全过程成为教师询问人的精神生活的全过程。”只有进入学生的情感、生命、灵魂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成长的过程就会成为人格完善和发展的过程。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会变得越来越有爱心,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有教养。聚焦课堂改革,深挖教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每个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阅读笔记2《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的阅读经过近两个月的阅读活动已经结束。回顾两个月来的读书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忙,有收获。

本书作者于,教育学博士,X师范大学教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早在十年前,我就从一些资料上看到了他的文章。他用严密的逻辑,准确的语言,大量的例子,把一些生涩的东西变得通俗易懂,让人借鉴。

这本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线,深入的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为什么要注意这些等等。它的目标指向一点,就是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字很重要。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应该怎么做?

首先,澄清核心素养的概念

我们经常听到“核心素养”这个词,但它所指的一直很模糊。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立德庶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将核心素养的内涵定义为“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应当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本质性格是指自律、尊重、认真。换句话说,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这三种能力和三种性格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来的。

第二,搞清楚什么是教育。

教育到底是什么?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觉得自己有价值,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快乐。让学生快乐有两层意思,一是让学生有发现快乐的能力,二是给学生带来快乐。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他怎么去寻找快乐?因此,让学生“乐学”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只有在“快乐学习”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我们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这个过程带来的情感体验,否则就有“舍本求末”的嫌疑。

第三,把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

关注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重心应该有所转变。在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老师基本上是先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完成任务,再查漏补缺,完成作业和评价。至于一个学生是怎么学的,不太在意,只要学会解题,会做那种题就行。看完这本书,我发现我的关注点有问题。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注意他们的情绪状态:兴奋或虚弱,积极或消极;关注学生的参与状况:是少数精英参与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关注学生的交流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是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是否有理有据;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提出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解决方法,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第四,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积极参与。

在这本书里,我还学到了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和语境化的具体策略。本书系统明确地提出了阅读教学模式的步骤:读、听、想、说、背、做、写、说。这种教学模式挺适合小学语文教学的,都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发生在活动中。他们在做中学,在学,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创设情境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很多名师都提出了情境教学策略,但如何操作还是似是而非。通过学习情境教学策略,我了解到有以下几种方式:联系现实生活、物体、形象、动作、语言(朗读、描写、比喻)、新旧知识和概念、背景知识和场景、问题等。

总之,于老师的书不仅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也让我知道了为什么要培养核心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相信,如果真的以核心素养为中心,以学生为半径,那么我们画出来的一定是教育的完美!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札记3读完一本名著有什么感受?该写读书笔记了,写下来。如何写读书笔记避免写“流水账”?以下是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札记合集。欢迎阅读收藏。

20xx年3月10至10,“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实施品德培养根本任务的意见》中,被列为深化课程改革实施品德培养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成为制定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计划和标准的重要依据。核心成就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当今最流行的词汇。

英语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四个方面。其中,文化品格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文化品格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尤其是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更要把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介绍给世界,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感情。

于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条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向。我们首先要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和理论不清,战争还在继续,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因此,在研究中,我首先明确了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内涵。于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在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研究领域)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色(包括本质特征和核心能力)的成果,是该学科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这个学科的核心成果是如何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科的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学科活动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途径。能力只能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培养,而素养只能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形成。

只有有好的老师,我们才能得到好的教育。老师能给学生什么。老师只有知识,他们只能给学生知识。只有智慧才能激发智慧,只有成就才能培养成就。学科教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教师向素养教师转变。这样,核心的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将得到重建。于教授认为,理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理念开始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核心素质教育的改革首先要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

以道德修养为基础的教学是教学方向。真正的教学是教人,不是教人,学科老师也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教人。这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必须首先树立的教学理念。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存在于教学内容之中。课程意识本质上是课程观。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的认识、看法、观点和态度。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教师如何理解课程将从根本上决定如何理解教学。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在教的基础上谈教,必须要有课程高度和课程视野,也就是课程意识。否则,教学将陷入实际的不利境地。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学不应该停留在学科的表面(现象),而应该进入学科的深处(本质)。只有这样,学科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就教学主体而言,教学以学生的学习为基础。学习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的中心和重点是学而不是教。教学应该围绕学习来组织、设计和发展。以学生学习为本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必然要求。

我收获最多的,也是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在这本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我提出了六个基本策略——整合策略、情境策略、深度策略、活动策略、自主策略、意义策略。战略是从概念到行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理念,就要进一步把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策略。以上策略不是简单的对应,而是复杂的多向关系。可以说,任何一个好的战略都是同时包含几个想法的,任何一个好的想法也需要很多战略来实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还需要实践和学习。借助网络资源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我会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是核心素养的起点、突破口和生长点。只有重视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促进学生的智能成长。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札记4 I .小结

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们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所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效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本书从理论、理念、操作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的重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基本教学策略三个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教学意识和教学理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方位人才。

第二,摘抄

识字渗透到人的整个心灵,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它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必须突出素养最重要的部分,即核心素养,这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和着力点。

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它不仅属于特定人群,而是人类的“最大公约数”。是合格公民和优秀公民的相同基因,是每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生发展和幸福的“最大公约数”,是所有人终身发展的必备要素。人是群居动物,需要共同生活,共同发展,所以必须具备* * * *的特质,强调人的公共性。核心素养是一种普遍的素养,不仅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学科,也适用于所有的情境和学科。

哲学家罗素认为,缺乏智慧和道德缺陷是人类灾难的两大根源。无论对于个人发展还是社会进步,智慧(能力)和道德(品格)都是决定性的,缺一不可。对于这一点,我们甚至可以从“人”这个词本身得到启示。“人”字代表性格和能力,两者相互支撑,形成一个完美的人。它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人必须是德与才的和谐统一。高尚的品格和杰出的才华不仅是上进者腾飞的翅膀,也是他一生的目标。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能力是一个人的硬实力,人品是一个人的软实力。一个人有多大的能量,能走多远,能成就多大的事业,甚至能有多强的幸福感,都取决于他的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能力是一个人的智力因素(智商,其核心因素是创造力),性格是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情商,其核心因素是毅力),智力因素(智商)和非智力因素(情商)的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从文化的角度看,能力是指科学维度上的人的素质(科学精神),人品是指人文维度上的人的素质(人文情怀)。一个健全的人,既要有科学精神,又要有人文情怀。

第三,感悟

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们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所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效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每个学生获得成功人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素质。它的发展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可以教,可以学。

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然后在一生中不断提高。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素质,具体细化为民族认同等十八个基本点。“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怀和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

作为一种核心素养,如果老师不能完全理解,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但素养是可以打造成人的血液神经系统的,是人的自然表现。当一个老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是为了找到一个让教学落地生根的教育家园。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条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核心素养如何落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从一线教师最关心的内容出发,系统地回应了这些问题,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提出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基本教学策略:整体策略、情境策略、深化策略、活动策略、自主策略、意义策略。

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的是有效性,而有效的教学是为了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终身学习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生的基本需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是核心素养的切入点、突破口和生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