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峨县社会事业
1951年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1952年,县党政机关还租了房,先拨款2万元建天峨中学,1953年建成,填补了18年天峨县中学教育的空白。从65438到0956,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52.5%。在校学生享受少数民族补助。1953至1957,全县各学校发放少数民族补助52755元,8067名中小学生免费获得教科书和文具,408名学生享受人民助学金。从1958到1978这20年间,在教育部门的努力下,学校遍布瑶寨村。但在此期间,由于党和政府的失误,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受到了影响。1958的“大跃进”运动使学生过多地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用体力劳动和军事训练代替课堂教学。
1977年,粉碎“四人帮”后,县委、县人民政府拨乱反正,为受迫害的校长、教师平反昭雪,恢复他们的政治名誉,让知识过硬、品德良好的知识分子担任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奖励优秀师生,使天峨县的教育向高质量发展。截止1988年底,全县共有小学76所,教学点338个,在校学生17346人。有9所中学,4151名学生;职业中学1所,职业高中班2个,学生90人。虽然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4.1%。
2012年,天鹅县建成乡镇中心幼儿园2所,在35所村级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解放前,天峨县卫生条件差,人畜混居现象普遍。除了腊月二十三纪念“灶神”的一次大扫除外,环境很少打扫,很多壮族村落的卫生条件很差。民国29年,天峨县设1诊所,专为县役而设。群众只能找当地有医疗和药品“二解”的当地医生。33年后,虽然县里建立了卫生院,但由于设备简陋,医生只能开药,病人无法住院。38年,医院荒废,连县官都病了,无处可看。由于缺医少药,天峨农村的“黄米满床”现象一直沿袭到解放前夕。
解放后,* *生产党和人民政府关心各族人民的健康,领导人民同不良习惯作斗争,努力改变防疫和医疗条件。20世纪50年代,广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除建立防疫站、卫生所、县人民医院外,还向天峨疫区派出民族卫生队和医疗队,帮助消灭天花和疟疾,防治疾病,使天花这一恶性传染病得到根除,疟疾得到有效控制。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合作医疗在该县广泛建立,农民可以每月支付50美分,随时看病和取药。80年代,全县各级医疗单位更加健全,医务人员数量大幅度增加,医疗技术水平提高,每年都要进行几次爱国卫生检查,大大改善了环境卫生和人民健康水平,改变了解放前“黄米满床”的现象。
2012年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患者基本药物负担比例、门急诊次均费用和住院次均费用同步下降5%以上。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十一五”期间,天峨县建设了一批县城农村文化体育设施,《麦乖舞》等多部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奖项,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由“十五”末的75%提高到98.7%。
2013以“健康福地,美丽天峨”为主题,在中央电视台、广西日报、南华早报、桂林晚报等媒体宣传天峨县旅游品牌,精心组织天峨旅游摄影大赛、马怀文化节、通化节、珍珠李节等节庆活动。天峨县拐民俗文化节荣获2013中国优秀民族节最佳民族特色节奖。2011,投入1.3亿元实施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和绿化建设,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9.03%,城市化率达到30.01%。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566户。
2012年,天峨县完成了二级公路、桐乡油路2公里范围内的道路硬化,实施了安置点住房段道路硬化41 1.9万平方米,维修外部道路21 132公里,修复生产发展道路5条30.7公里,新建生产生活码头35座。2011年,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24%。城镇新增就业130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3人,农村劳动力新增就业4105人。
2012年末,全县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618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605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527人。新农合参合率为89.54%,比上年提高8.65个百分点。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为94.88%,比上年提高4.16个百分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766人,比上年增长2.79%,农村社会救助总人数10039人,下降11.93%,其中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8755人,增长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