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顺应自然
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指导下,苏文宝明的全息论提出:“人与天地之灵而生,四时之法而成。”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人类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密切相关。《灵枢邪客》称之为“人对应天地”。在自然界的变化中,有以四季、新月、昼夜为标志的年、月、日的周期性节律变化,导致气候变化和物候变化的生长和集合规律。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之几乎同步的昼夜节律和适应外界变化并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人如果能顺应自然而生活,各种生理机能都能遵循其规律性,节奏有序稳定,身体处于阴阳和谐的健康状态;如果违背自然,各种生理功能的节律就会紊乱,适应外界变化和防御邪恶的能力就会减弱,因此容易患疾病。正如《苏文·四气调神》所说:“阴阳四时,万物之终,生死之本。反之则为祸,从之,病不起,乃道也。”因此,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顺应自然旨在要求人们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采取适应其变化的各种综合措施,使人的生理活动与自然变化的节奏同步,保持身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从而趋吉避凶,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对此,苏文的四时调神理论提出了根据四时变化调理形神的原则和方法,强调“四时阴阳之人,为万物之本。”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所以在生长之门,与万物同升降。"
2.形式与精神* * *
形,指的是身体,也就是脏腑的形状;神是指以五神五志为特征的心理活动。形神双修是建立在形神合一的生活理念基础上的。一方面,身体是生命的基础,五脏及其藏精是“五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天年》说:“气血调和了,荣与健相通了,五宝完成了。自大,自暴自弃,就成了人。”葛洪《抱朴子内篇·李智》将人体形体与神的关系,与堤与水、烛与火的关系相比较,说:“形体也是神的殿。所以,堤防破了,水就留不住了;方在烛,烛不在火。如果体力不支,就会注意力分散,筋疲力尽。”强调神靠形。另一方面,上帝是形式的主宰,也是生命的主宰。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和气血津液的运行都受神的支配和影响。张介宾《经典·取经》说:“神虽由精而生,但驾驭精、掌握用的,才是我心中的神。”强调神可以反馈作用于精气,影响甚至调节整个生命过程。关于形神的辩证关系,明末医家齐石曾在《徐莉袁剑》中精辟地总结道:“以自然生成的本体,精气至关重要,神气至关重要;未来占主导地位的用天理论,是为神的灵服务,是服务的灵。”正因为形神合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形神的修养,全神贯注的形神修养,以饱满的形神调整,最终达到“形神相合”(苏文的古代天真说),正如苏文的病机、气、保命、原道:“全生之术,形”精神贵于保险,保险重要而不消耗。所以要护养,一开始就离不开形神和气。"
二、中医养生最重要的是这个。
心理保健,包括“道德保健”,是大师们保健体验的重中之重。“想得天真古怪是药,想得解脱是药,想得坦然是药,想得坦然是药。”这些话是《大藏经》里说的,强调修心的无上作用。《黄帝内经》中有形式不同、意义相同的表述:“静而虚无,顺真气,守灵于内,安而不疾。”“养生必先养德,大德能其命;养生必须重在养心的观念,心才能健康;“静以养心,淡泊名利,修德滋润身体”的思想,都是大师们在一生的实践和经验中编织出来的妙招。
喂养是保健最基本的内容。一个人是否健康,无非是气血、津液、精血,它们都来自于人体对食物的接受、生化、吸收和利用。“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馅。”“合五味,食温性”,鲁教授的“调养脾胃,注意三杯茶(早上绿茶,下午乌龙茶,晚上普洱茶)”,“饮食适度,规律,定量,定性”,“七分饱,减肥,忌吸烟,慎饮”,“细嚼慢咽,忌暴饮暴食”
体育锻炼包括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体育锻炼和愉悦身心的各种文体活动。任继学教授倡导“四季走动,因时而动”的行为,坚持“搓脸、翻眼、叩牙、伸腹、太极传”的综合方案,重视早晨不间断光浴、气浴、风浴的“三浴法”,何朴仁教授独创经络导引养生的“六步操”,都是独具特色的身体保养妙招。
药物治疗强调药物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除了对相关疾病的有效治疗外,还应利用药物的特性,将其与药物在自然养生中的支持或辅助相结合,为人类健康提供有力的促进和支持。这些中医大师在为别人提供各种药方的同时,也为别人量身定制了自己独特的用药方法:定期服用六味地黄丸,他认为有延缓衰老的作用;要在排便上做文章,他认为上下通畅是预防很多疾病的不二法门;每天早上上班前喝一杯自制的菊花麦冬枸杞茶。他认为这种茶可以养精、提神、保护正气...如此丰富多彩的养药方法,是基于医学科学的拓展,药物的有效性,季节的把握,地域的考虑,或者体质的认定,体现了大师们渊博的学识和审慎的精神。
3.中医养生与健康有什么关系?
保健是指维持、调理和支持生命。也就是说,以调理阴阳、调和气血、保存精神为原则,通过调神、导息、调四时、补食、补药、节欲、忌粮等多种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割手治失眠
每天坚持练习5分钟,你会感到神清气爽,精力充沛。很多人用这种技能来治愈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等症状。
具体方法:马步,十趾轻抓地面,肛门微抬,舌头伸到上颚。慢慢抬起手臂与肩膀平行,然后自然甩到身后。1次5-10分钟,1天2-3次。这套动作可以激活三阴手,三阳手的六经,所以可以调理气血,平衡阴阳,升清降浊。
抖身在气功里叫“斗羽”,就是模仿累鸟的栖木,振翅全身抖动,以此来缓解疲劳。坚持“战斗灵”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使心脏和大脑获得足够的血氧,促进胃肠蠕动,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具体方法:挺胸直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手臂自然下垂,双腿微屈,身体有节奏地左右晃动,晃动时尽量使臀部摆动,以影响上身和手臂晃动。全身放松,速度由慢到慢逐渐加快,幅度以胸肌振动的自我感觉为准。不宜用力过猛,以舒服为佳。时间为3-5分钟,可适当延长。
揉腹治疗消化不良
对于消化不良的人,睡前或起床前揉揉神阙穴。
揉腹部
揉腹部,也就是肚脐,可以很好的帮助消化。
具体方法:平躺,放松,双手交叠,围绕肚脐旋转按摩。男性要从小圈到大圈顺时针按摩,再从大圈到小圈逆时针按摩,女性要先逆时针再顺时针按摩。按摩的标准是感觉胃肠道的蠕动。一般按摩后好好睡一觉,白天会感觉消化功能有所提升。但对于溃疡出血的患者,切忌揉腹,以免增加出血,加重病情。
每天蹲着可以强肾。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肾强则抵抗力强。下蹲可以有效按摩命门,从而起到补肾的作用。
具体方法:先放松腰部,轻轻转动腰部,然后做深蹲,同时挺直背部。下蹲时,把思想集中在腰部,腰部的命门就是肾的所在。
当你站起来的时候,意念集中在头顶的百会穴上,感觉头上有一根线在拉,可以保证身体挺拔。深蹲站起来1次,根据时间* * *,做9或9的倍数,每天几分钟。这套补肾操最好在早上做。如果你忘记了,你必须在中午前补上。
四、如何正确看待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性,二是时代性。
现在有些人过分强调古代的养生方法,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科学。比如过分强调吃素,其实不是所有的病都能吃素,人体还是需要合理的营养结构。无论是低胆固醇血症还是高胆固醇血症都对健康有害,甚至低胆固醇血症对健康的危害更大,因为在我们的生命代谢过程中,许多基础物质,如维生素D3、性激素等都是由胆固醇合成的,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血液中适当的胆固醇含量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就时代而言,中医有很多过时的东西,应该更新。中国古代有深厚的养生文化,但很多养生方法都有自己特殊的背景,就像人说话都有特殊的“语境”。一样。比如《三国演义》中,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不合时宜,这是明朝以后才有的。
在古代,冬天养生就是冬天睡觉,少动,少出门,不出汗,不洗澡。这与古代人们食物有限,保暖不佳密切相关。寒冬,万物凋零,食物更少。活动少了,消耗就少了,可以减少身体支出。同时古代人衣服单薄,现在也没那么讲究了。他们只是里面穿了一件薄外套,外面穿了一件大棉袄。他们太活跃了,出了很多汗,他们的身体变冷了。当他们感冒时,他们很容易感冒。当他们感冒时,他们缺乏医疗护理。许多人的肺部可能受到感染,如果肺部感染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他们很容易死亡。同理,古人说冬天不能洗澡,是因为当时生活条件有限,天寒地冻。
缺少取暖设施,洗澡容易感冒,感冒后不及时治疗容易得其他疾病...就像我们国家七八十年代以前,人们一个月要去一两次澡堂洗澡,那时候人们穿的衣服不像现在这么齐全,里面一件薄外套,外面一件大棉袄。洗澡的时候如果不小心,很容易感冒,感冒。
但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经常洗澡和换衣服是非常好的卫生习惯。我国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与建国初期相比,有一类疾病,如痈、疮、肿、疖等传染性皮肤病几乎绝迹。这些都是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的好处。
所以还是要讲究科学。有人误导民众:“冬天不出汗,冬天不洗澡”。结果很多人来问我,我说我们在继承古人养生经验和传统的时候,一定要强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