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知己不勤于改正?
——季羡林《此生》
关于自我认识的问题,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这个自我当然是最接近自己的,也应该是最容易认识的。事实证明,恰恰相反,自我是最不容易被认识的。
从皇帝到百姓,知己知彼的目的无非是:知己知彼,勤于改正。
雍正对如何处理过失有很多论述。他经常指示他的官员“能犯错误就犯错误”,“不能犯错误就犯错误”。难能可贵的是,雍正对“我的错”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一旦发现自己错了,就能公开承认,并立即改正。
雍正曾经任命一个名叫周莹的人指挥西藏的军队。后来他发现这个人平庸浮躁,就对大臣坦白说:在这件事上用这个人是大错特错。这真的是我的错。
雍正三年(1725),浙江一个叫ieee fellow的道士说要捐四万两银子修建西湖工程。雍正得知后,下了一道大命令:让他捐。如果他不捐,我不会轻易放过他。他这几年当官的名声太差了。让他为此付出代价。
王君本想捐银修工程,却被皇帝骂了一顿。为了取信于皇帝,王君本说除了4万两银子外,还要捐6万两银子。
这一次,雍正仔细阅读了ieee fellow的简历。了解情况后,他给出了一个常人几乎想不到的指令:“岂有此理,我犯了大错!我误记了我的名字。ieee fellow作为一个官员有很好的名声。上一次,我把他当成了马中华。我的错,可耻,可耻。”
雍正还吩咐浙江巡抚傅敏把事情的原委告诉ieee fellow,并劝道士不要把猴子身上的那两千银子捐出来。怀着复杂的心情,ieee fellow坚持捐出4.2万两银子用于修西湖。这件事一方面反映出雍正作为皇帝骂官员有些像儿戏,但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出他知错后公开认错的坦荡胸怀。
与古人相比,今天的人有时会高估自己的才能、知识、道德、成就等。,很少反思自己的错误,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这样对自己不好,对社会也是有害的。许多人事纠纷和社会矛盾由此产生。
季羡林先生曾这样评价自己:我是一个谨慎内向的人。有时候你会考虑细节。.....我过去犯了很多错误,伤害了一些人。但那绝不是故意的,是我水平低,修养不够主导的。
我们为什么不虚心学习这种精神呢?
朋友不足,勤于改正,是人生必修课。
对于生活来说,上课越早越好。知己就是了解自己。不是外表,而是内心世界。不是一时,而是一生。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呢?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有哪些?
其实人是不需要一个公式来认识自己的。首先,对自我的认识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即能够客观、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的特点、优势和劣势。
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人们的思想总是在变化的。每个人都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从而培养自己的品行,让自己往好的方向发展。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外在的美,如外貌、衣着、举止、仪态、谈吐,还要知道自己内在的素质,如知识、心理、道德、能力。一个人的美往往表现为内在和外在的统一。
我们也要有足够的勇气去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也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学会更多的关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其目的不是沾沾自喜的开心,而是思考如何在未来发扬光大,弥补自己的不足。
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世界,人千万不要把注意力放在痛苦和烦恼上,这样人生的光芒就会暗淡;如果你把目光转向幸福,你就会感受到幸福。不要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会悲观失望。世界上有很多人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看自己的花,看别人的豆腐渣”。聪明人会让自己远离这个群体。庸俗的人喜欢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做比较,这只能导致自满、自大、停滞甚至倒退。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正所谓“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及时发现自己新的优势和劣势,努力通过自身的努力把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不断提升自己。
认识自己的方法是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己。做一个有良心的人,要时刻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分析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准确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自我观察是教育和提升自己的重要方式。
而且有时候你要学会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诗中说:“不知庐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有时候真的很难了解自己。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周围人的态度和评价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既要尊重他人的态度和评价,也要冷静分析。不盲从或忽视他人的态度和评价。
就像季羡林先生说的:“我想我绝不是天才,绝不是一个有着奇特材料和能力的人,我只是一个从不溜走的人;但我不能说我是个傻瓜。我无法告诉你我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既喜欢绘画也喜欢音乐,但是我没有天赋。中学读书的时候,上课偷偷画老师。同桌画得比我更像老师,我不得不信服。我很羡慕很多同学能一手搞出,我却什么都搞不定。"
在了解自己的缺点时,重要的是不要说谎。
敢于面对自己缺点的纪老,后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家。一般成功人士总是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做比较,这可能就是他们和普通人的区别。
这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不要太相信社会上那些神话大师的阿谀奉承,要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和拼搏,一定会在学业或事业上取得成功。
犯错不要紧,知错就改最重要。
讲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例子。有一个孩子,曾经是山村小学的旗手。逃学后,他在社会上混,落入了罪犯的行列,在监狱中度过了几年。获释后,他回到了家乡。当他再次看到国旗飘扬在学校上空时,他无力地跪了下来,泪流满面。通过自省、改造、自强,他终于洗心革面,有幸成为这所学校的老师。他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的故事,鼓励他们勤于自省,勇于改正,不要玷污国旗的颜色。
有时候不仅一个人需要自省,一个民族也需要自省。有一次在一个博物馆里,两个国家同时举办展览:一个展出它过去的辉煌,另一个展出它悲伤的历史。而“知耻而后勇”、“前事不忘”,我认为我们能够铭记国耻,敢于从灾难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后者比前者更值得称道。
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倾诉的过程等于自省,自省的境界就是改变。无论古今,奋发向上的人都重视自省。
孔子的弟子曾参,每天都在无数次的反思自己:是不是对别人关心不够,是不是和朋友交流不够坦诚,是不是没有检讨?因为他能及时发现并改正缺点,所以他成为了一个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名闻遐迩的圣人。
“如果能改,那就太好了。”
当人生迷茫,当灵魂扭曲,或者不小心跌入后悔的深渊;或者当你自以为是,沾沾自喜的时候;自省如一池清水,洗去我们头脑中的污垢,如迷茫、抑郁、浅薄、浮躁、自满、狂妄,让新鲜的血液重新沸腾,让暗淡的生命重新焕发生机,焕发活力。
◆土古那新《土古那新》语《庄子?刻意:吐槽:吐气;吸气。它最初是指人体呼吸的新陈代谢,后来成为道教的一种养生方法。现在比喻摒弃旧的和不好的,吸收新的和好的。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无产阶级政党也必须革故鼎新,才能充满活力。”这是一个政党领袖“去旧迎新”的理念。
当代人需要的是把那些陈腐的思想吐出来,把新鲜的思想吸进去。就像我们电脑里的东西,新的有用的保留,旧的没用的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