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分别是什么
一、人性:佛不是来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神秘的神。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性。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但在人的生活中,他表现出慈悲、禁欲、般若等超越世俗的智慧,所以他是人性的佛。
二、生命:佛陀发展的佛教非常重视生命,处处教导和指导我们衣食住行乃至起居坐卧。甚至对于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参加社会和国家活动都有明确的指示。
三、利他:佛生于此世,以“教利”为宗旨,教育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以利他为根本。
四、喜乐:佛教是一种给人喜乐的宗教。佛陀慈悲的教义是解决众生的苦难,给他们幸福。
五、时代:佛因一件大事而生于世,尤其与我们的世界。虽然佛陀诞生于2500年前,已经认证为涅槃,但是佛陀给了我们所有世代的众生一个好的因缘。所以今天,我们仍然以佛陀的思想和教法为榜样。
六、一般性质:佛陀的一生很一般。我记得当年的梁漱溟先生,他是从研究佛学逐渐转入儒学的。他认为佛教的人性不够,所以太虚大师让他在汉藏教育学院演讲时,他在黑板上写了“这里,这里,这个人”。他说:“我为什么去儒家,就是为了这六个字谈时间。佛教讲的是过去现在未来,无量和尚只抢,但是我们人生的当下生活很重要。佛教讲空间和场所,说有这个世界,有别的世界,有无限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说了那么多,但是我们相处的世界需要我们去净化。佛教讲的是众生,不仅是人,还有十法界的众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众生无量,其中人最重要。”梁演讲结束后,太虚大师做了解释:佛教虽然讲过去、现在、未来,但重点是世俗的布施;在空间上,佛教虽有此世、彼世、无量世,但重视此世也是普遍利益;佛教讲众生,法界虽有十种众生,但对人类布施更重要。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佛教。佛陀在各种儒家经典中一直强调“我是许多中的一个”,说明他不是神。《维摩诘经》说佛国佛国向众生求。没有众生就没有佛,没有大众就没有道可寻。六祖大师甚至说:“佛法在人间,不离人间。从库博特身边经过,就像找兔子的角一样。”我们要成佛,就要在人性中修行,修行,只有靠人才能成佛。在其他方面,我们无法成就佛道。
道家思想
永生
一般认为,道家思想的特点之一是幻想通过各种养生实践达到长生不老,“从而创造了中医养生学”;或者从考察养生起源的角度:“寿命无限延长论,
健康维护
冯仁说:“长寿、财富和许多男人是人们想要的。一个不想独处的女人有什么不好?”姚曰:“人多则惧,财多则患,寿长则辱。就是这三个,没那么养眼,所以我不干了。”类似的话还有很多,但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先秦时期的道教作为一个富有哲学内容的思想体系,不仅没有追求长生不老、达到长生不老的思想,而且还与这种思想对立。道家认为修形不足以存世的观点,或者说“生而身死,死而生”等生命现象的解释,不仅是为了让人明白追求长生不老的荒谬,更重要的是借助“死而生”最能体现自然规律这一不可抗拒的事实来解释自然规律和“道法自然”的思想目的。
道教提倡“养生”,但这个观念也不包含追求长寿的意思。先治天下而后有闲,而子以“两臂重于天下”劝赵诺、侯默去争邻国之地,可见“得正道者也不凡”,“能尊重生命者,虽富而不爱惜身体,虽穷而不爱惜身体”,不能“以利而废身”[18]
如果参考一下《韩非子闲学》中关于“身”和“寿”的论述,就能更清楚地看到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今天或许可以说,孩子聪明长寿,世界就疯狂。智慧,性;命,命也。活着的人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这个世界之所以叫疯狂,是说人不能做自己能做的事。
今天,有些人在这里。他们不属于成卫,他们不属于军队,他们不关心世界的利益。主必以礼待之,以为轻物者重生,故陈大宅设于其夫之上,故人易死,轻物者今日重生,而难得之。
虽然在谈及“养生”的思想时,必须考虑到杨朱学派的影响,即无论是道家的“养生”还是杨朱的“重视健康”,本来就是对人生价值观的阐述。至于杨朱后学和道家后学如何把这种重于天下的价值观念转化为节欲长寿的养生理论,后面还要讨论。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先秦道家在“生死”问题上的观点,就不难发现,上述观点并不是道家的宗旨。在《老子》中,虽然没有直接讨论人的生死,但从一切不得违背自然规律的宗旨出发,即“风不朝止,阵雨不终日”,是不可能相信长生不老的;“天地皆静。
不是为了长久,而是为了人民?后来写的《庄子》讲得很清楚,生和死是自然规律,如:“死于中途者,全知也”;“生死,命也。”“你不能生来就有,但你不能阻止它。”《庄子》中以寓言、故事阐述道家思想的表现形式,虽然提到了“上至危,下至五叔”的彭祖;南博紫葵与女罗的对话中,有“子虽大,色若听话,何乐而不为”;我听到了婕妤的话,比如“古人所拍之山,有神明居住,肤如冰雪,心如处子”[⑩]等等。,但这些描述不能作为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例证。因为道家引用这些故事和谣言,目的是说明凡事不可刻意追求,也就是所谓的“世人以为修形足以存,而修形之果不足以存,则天下满讥。”此外,《庄子》中以和姚的名字写成的对话,更清楚地表达了道家“不知如何生,不知如何死”的思想,以做一个“真正的人”: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道家所提倡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性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道是其基本法则。这是对陶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可以让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重柔”等思想对中医养生有很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一切听其自然,人类不需要强大。
安静,这里主要是指内心的平静;无本就是不要过多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人的自我能动性,适合统治者。在养生方面,主要指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具体来说,清静主义的养神延年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专家所重视,在养神、调戏、气功指导、健身运动等方面都渗透到养生科学中。
温柔一点,回归简单。
老子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新生事物是弱小的,但充满活力;东西强了,就会造成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强者为死者;弱者生。”如果经常处于弱势地位,可以避免早衰。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明、无为,回归原始的朴素的生活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返朴归真”。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历代都有很多崇拜者和继承者。同时也阐述了补充老庄养生、著述、指导后人的思想。
形神兼备
庄子主张摆脱物欲,引虚静以养心,但并不否认其有一定的强身健体作用。《庄子·刻意》说:“熊学旧习新,只是长生之事。此道所引之人,举形之人,亦为彭祖寿所好。”可见,中国古代的道学是道教所倡导的,从一开始就用于健身、治病、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