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家的人生修养
艺人门槛这么低。
好像是随机的一招。
制造噱头
从事人际关系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但是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
没那么简单
需要一辈子的练习。
让我们来看看吧。
陈世斌先生说了什么?
艺术家的人生素养
——陈世斌
艺术家是用来创造美的,一个不会创造美的人不能称为艺术家。艺术家首先要做的是自己的艺术,中国画通常有三个境界:景物境界、笔墨境界、人文境界。
绘画技法和笔墨的娴熟固然能创造出好的作品,但人文含量的多少影响着一幅作品的最终价值。因为哪怕是一点点的人文内容都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所以艺术家在做好艺术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活的修养。
在谈到书法创作时,沈鹏先生谈到“书内书外,艺道并进”,重视“书外”的修养,我对此深表赞同。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必须有很高的人生修养。我觉得艺术家的修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识和人品。
陈世斌在白云深处
知识
“不去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想当画家,能得到吗?”董其昌的感慨告诉我们一个艺术家应该做什么。无论是读万卷书的间接知识,还是走在万里路上的真实感受,都是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
中国的艺术一直以神秘著称。只有“神秘”没有“神秘”不是艺术,只有“神秘”没有“神秘”在中国也不是艺术。但要想在纸墨之间铺展这些境界,首先要对中国古典文学有一个清晰的把握。艺术在古代是一种高雅的东西,画家向来最怕自己的作品被别人批评为“俗”。绘画可分为工匠风格和学者风格。一旦到了“庸俗”的匠人风格,再仔细画也没用。所以,要想进入学者风,必须要有文化。
中国画家都是“三分作画,七分读书”。中国的书画最终取决于书画家的人文素养。苏:“退笔如山还不够,读万卷书才能明白神。”王铭毕在《字画书》中说“胸前要有百家书,方能下笔不俗。”明代的李日华在《竹嫩与莫峻碑记》中也说“一切浊可除,多读书,多探奇山水。”画和诗是相通的,要书卷气,才能画。
诗书画理论对艺术创作具有指导和规范意义,艺术家需要多学习。齐白石喜欢读书,他的闲适篇有一句“一息尚存须读书”。所以他虽然是农民木匠,却能做好创作,成为一代人。黄是一位学者。他在美术编辑工作过,读过很多书。目前书画界的沈鹏先生和程大利先生也是从事编辑工作几十年,读了无数书的人,所以他们的作品都看到了很高的人文境界。
只有继承前人的成果,从古诗词中汲取营养,立足于诗词的立意,才能创作出立意崇高的作品。比如画家喜欢画一些唐诗宋词。在2011的秋拍中,王逸的《唐代诗图》以1.2亿元成交。傅抱石的《杜甫诗意图》在2009年秋拍中以6002万港元成交。天价反映了古典文学滋养的旺盛的艺术生命。当然,读书不仅仅是文学,音乐、舞蹈、科学文章也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万卷书里读书的同时,还要走万里路。在行走中锤炼人的气质,加深对人生、社会、自然、宇宙的理解。途中,我观察了祖国的大好河山,风土人情,在风雨中为自己骄傲。北宋郭《山水训》曰:“四季各有体验,春山轻如笑颜,夏山青翠,秋山明如妆,冬山萧瑟如眠。”他能把四季的景象把握得恰到好处,与他经常深入观察群山是分不开的。只有宗炳游遍名山,名作《画山水序》才能流光溢彩,流传千古,晚年才能躺着畅游。
石涛的山居图
石涛寻奇峰画稿,黄七十岁游巴蜀创作速写。傅抱石率团在万里写生,边走边想边写,体验生活,走进自然。山川无垠的气象滋养了画家的气质和笔墨,随着时代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他的展览《山川新貌》在画坛引起轰动。
种种事实表明,只有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走进感受,走进倾听,才能有真实而独特的感受,才能有所创造。一味的照搬过去,关起门来,就算再像,也还是活在前人的阴影里。张大千的临摹水平可谓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尤其是他对石涛作品的临摹欺骗了多少行家的眼睛,但在今天,我们看重的是他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表现。
石涛竹菊石图
当然不是说为了“走万里路”而刻意去完成,而是侧重于一个心路历程,一个感知外界的过程。一个人在县城,不一定局限在自己居住的县城。八大山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能克服超越空间的局限。他一生没有离开过江西,却有如此高的艺术造诣。
这种整合知识的能力从何而来?一个在看书,一个在散步。我们一般理解走路太肤浅。其实,散步有很多含义:一方面,可以简单理解为散步、旅行;另一方面,也可以引申到生活经历和感受。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抱着游戏的心态去玩,就算环游世界几次也不会有太深的感受。走万里路,可以把积累的知识转化为学习和培育艺术家的高尚精神。
黄的“拟孙之笔意”
某人的道德品质
王宇强调:“学画者,先立品。为产品挺身而出的人,在笔墨之外,有自己光明正大的想法。不然画的虽然给人印象深刻,但是有一种不正之风。所以‘正确’二字一直都是极其重要的。”艺术家也要有培养崇高精神的精神自觉。正如陈传席先生所说:“我们的时代需要汉唐的豪气、威猛、大气、豪爽、健康,更需要阳刚之义。
“气是人生之本,也是学艺之本..画家胸中有气,画中才有气,胸怀大,才能呈现大景观。”爬山时感慨万千,看海时海满溢”(刘勰《文心雕沈龙四》),“望秋云,神飞;面朝春风,思绪万千”(王巍《画》),一切好的艺术作品都会充满丰富的情感,激荡胸中的空气。
绘画不能不强调笔墨技巧和书法技巧。但是,这些技巧都掌握了之后,就不一定是优秀的艺术家了。
黄的《河图》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有云:“玉壶买春,茅屋赏雨。坐在钟石,修剪竹子。白云在楚清,飞鸟在互相追逐。睡在琴荫下,上面有瀑布。落花无言,人轻如菊。”突出人的优雅飘逸的性格。
倪瓒有云:“兰生谷中,倒影犹自照,无人为美园,春风笑。”山谷中的兰花独自盛开。虽然没有人欣赏他们,但他们并不沮丧。它清新脱俗,思路清晰,面向春风,绽放自己的微笑。
石涛说:“十次吐血不如一次咬雪。”他强调,写字画画不是靠技巧,而是靠智慧。不如吞下一团雪,苦练技能,耗尽心智,培养一颗清明高远的心。
黄的《湖雪与晴岚》
正是这种脱尘去浊的心识,才懂得了味,才懂得了天地之美,包括道和物,才从技术进步到道。道是人生修炼的境界,对道的理解程度反映了人品的程度。人品的问题会影响绘画,以至于“人品不高,墨水滴不掉。”
子曰:早上听道,晚上死。显而易见,开悟是珍贵而难得的。启蒙的目的是了解天地自然的意趣,画山水是观察天地以达到心灵修养的方式,更接近绘画的艺术本质。
艺术家也要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并以此为灵感产生持久的创作欲望。艺术家也要有勇气,李可染也强调了勇气的价值,要有覆盖整个世界的勇气和整合过去和现在的心。文人情怀,文人使命,“独善其身”与“兼济”的和谐统一
倪瓒的《让膝斋图》
艺术家的修养,对于中国画来说,主要影响的是人文境界,对笔墨神韵也有影响。中国画本身就是写意画的哲学,是画家的人格化,是艺术家灵魂反思的产物。谁的画人文含量高,谁就更能引起审美情趣。曾先生的一个观点是,它能更深地“伤害”观众。这里的人文内容主要是指碑刻、书法、诗词、印章等人文性的东西。,于是真正的人们终于在人文领域冲刺,超越了很多平庸的人。
人文修养不仅在作品里,也在作品外。如果两个画家在风景和笔墨上旗鼓相当,那么风格和人格魅力高的那个更容易被社会接受。
陈世斌的《春风,雪和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