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朋友圈的谣言是如何一次次欺骗父母的?
用夸张的图文唤起恐惧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与微信联合推出第1期微信谣言分析,对今年10月3日-20日期间,微信用户举报为“欺诈和虚假信息”的255篇微信官方账号文章进行了文本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谣言有一个很强的规律:第一,这类新闻中65%的话题围绕着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疾病健康三大死亡焦虑主题;其次,我喜欢用“100%”、“第一”等带有大量图片的夸张词汇来引起大家对死亡的恐惧;最后,它的消息来源通常不专业,与主题的相关性很差。
这些话题会引起大家的好奇心,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很容易有高点击率和高转发。相对而言,60后、70后容易成为造谣、传谣、传谣的主力军。而80后、90后因为上网时间长,可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而大学生的主要年龄阶段在80后、90后,所以对谣言的识别能力很强。
数字化+多图像+恐怖后果
使用“100%”、“第一”等数字的谣言超过1/4(27%)。这样就没有权威的来源数据来突出你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从而达到夸大和断言的目的。比如“这些普通的东西可以让你的寿命增加30年!”诸如此类。
统计显示,这些谣言平均每条附有3.56张图片。因为每个人都相信眼见为实,这些图片经常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分析显示,这些谣言中有33%含有死亡招魂,如“毁容”、“有毒”、“致癌”和“死亡”等相关词汇经常被使用。其中48%会引起读者恐慌,人们倾向于采取“信其有而不信其无”的保守心理。
通过数字、图片等“不可否认的证据”,加上“有毒、致癌”等严重后果,非常容易引起人们的“怕死”心理。这些信息也会激起人们强烈的保护自己亲人朋友的欲望,这也是你父母喜欢在朋友圈刷这类消息的原因。
如何快速识别谣言
看是不是旧的。这种谣言具有重复传播的特点,一些旧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不同的人稍作修改,然后再次传播。
第二,看信息来源是否可靠。这些被举报的谣言大多来自一些账号,其一贯的发帖内容比较水。比如最近的报道有《每日精彩》、《高品质生活知识》、《成功智慧》。对于微信官方账号这种造谣频率较高的微信账号,网民在阅读其发布的文章时要格外小心。另外,还要看其专业定位是否与新闻主题相匹配。一般来说,经常发心灵鸡汤的账号不如医学问题上的医学专号靠谱。当然,医疗专用号还要看是否经过权威机构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