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保健的源头

就文字记载的历史准确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只能追溯到商代。从出土的甲骨文考证可以发现,商代的人在生病、生育时,都会祈求祖先的帮助。他们还不时询问日常生活中的吉凶和健康状况,然后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来清除不祥。此外,甲骨文中还有一些关于个人卫生(如洗澡、沐浴)和集体卫生(如“扫地”)的记载。

到了西周,养生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周代还有一位掌管和贵族饮食的食医,指导“六饮六餐百菜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适应四季气候;并且有专职官员负责环境卫生,如“舒掌除毒法”;”楚的手掌除去了蠓.....并用野草熏制它们”;“胡卓掌除水虫”让水变干净。

生活必需的食物;温补食物能温阳助火,改善畏寒症状,从而增强体质,如阴虚内热,多食会加重阳热上火,出现咽干、牙痛、牙龈出血、便秘等症状;清寒的食物可以清火,比如阳虚寒体质,吃多了会使身体寒性加重,导致腹泻腹痛。

所以,即使身体虚弱,也不能盲目“补”。体虚有很多种,每一种虚证都有针对性的进补、补、食。药证不符,不仅无效还会有副作用。

误区四:没有空洞盲目的“求赔偿”

如今,由于媒体的广泛传播,广告中对各种“滋补品”神奇有效作用的宣传往往被夸大。人在求补,非“空”的人很多。世界上没有既治病又保健而不生病的补药。古往今来,违背“虚则补之”规律,要求进补药物招祸的人比比皆是。如人参,中医称为补药,宁心益智,益肺健脾,是最好的补药。如遇心力衰竭、休克、出血、体虚、阳痿等症状,人参确有药除病的功效。但如果补充不对症,就会难受,致命。

如果你的手、脚、耳朵和小腿感觉特别冷,试试专家推荐的几种可以帮助你抵御冬天寒冷的“热身餐”。热身攻略1多吃北豆腐和血豆腐补充营养。

适合减肥偏食的人。

如果身体除了手脚冰凉没有那么暖和,可能是营养失调的寒症。经常减肥偏食的女生和中年女性最容易维生素摄入不全,而维生素B2是平衡人体耗氧量的重要物质。所以怕冷又不想吃肥肉御寒的人,可以多吃北京豆腐烧白菜。

北豆福富含维生素B2,可以减少工作和活动时体内热量的快速流失,不仅有助于维持精力,还能帮助你提高耐寒能力。

最好用新鲜的大白菜做热豆腐,烤大白菜。大白菜洗净,过滤,剁碎,豆腐剁碎,放姜丝入油锅煸香,然后放入大白菜,加适量盐炒至变色,再放入豆腐,炒一分钟左右,再加入适量水或豆浆,煮沸两分钟后关火,再淋少许香油。

北豆腐和血豆腐做成红白豆腐,也是暖身的好菜。因为血豆腐对血虚寒证的人(除了怕冷,面色差,易疲劳)有特殊的补铁、补血、强化营养的作用,从而达到暖身的效果。红白豆腐的做法特别简单,就是把北豆腐和血豆腐切成条状,一起炒熟,调味。

热身攻略2北菇加山药全面滋养

适合身体虚弱,抵抗力差的人。

在寒冷的冬天,多吃菌类和根类食物,有助于补充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

这里说的蘑菇是指根特别粗的那种。这种生长在东北深山里的蘑菇,本身抗寒性就很好。如果吃了这种根粗的蘑菇,人体会一次性补充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和铁、硒、钾等微量元素。

山药是冬季常见的蔬菜,含有优质的蛋白质和淀粉,在人体内能迅速分解成热量,从而为身体增加能量,起到抗寒的作用。特别适合身体虚弱、抵抗力差的老人和小孩。

具体做法是将香菇泡软,去蒂,洗净,山药去皮洗净,切成小块,切片备用,将香菇放入热锅中用油煸炒,然后加入泡香菇的水、酱油、糖,烧开,小火煮10分钟,加入山药一起煮,加盐、淀粉勾芡,即可食用。

热身攻略3多吃胡萝卜激活五脏六腑,活血化淤。

适合心肺功能不好的人。

长期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心肺功能差的人,也是怕冷的人。对于他们来说,解决怕冷问题的难度更大,因为这些人怕冷的主要原因是器官功能失调或新陈代谢不畅。这种寒症最常见于体质虚弱的人、慢性胃病患者、器官功能衰退的老年人。

对于这类怕冷的人,建议常喝胡萝卜洋葱汤。因为胡萝卜可以增强体力和免疫力,激活内脏功能和血液循环,从而达到调理五脏六腑、温补滋补的功效。洋葱不仅能降血脂、预防动脉硬化,而且有显著的杀菌作用,还能增强抵抗力。

胡萝卜和洋葱洗净切片,洋葱用橄榄油炒至透明,然后加入胡萝卜翻炒。加入高汤烧开,加入少许调味盐。每天午餐或晚餐长期饮用200 ml,会改善怕冷。

热身攻略4每周吃两次豆豉南瓜缓解压力

适合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的人。

南瓜、玉米、黄椒等黄色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能促进人体代谢循环,补益中焦,增强耐寒能力。特别适用于因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而导致神经紊乱、末梢血液循环不畅(可能伴有失眠、焦虑、头痛等症状)的寒证人群。

如果你也有这种类型的感冒,建议每周吃两次豆豉南瓜。因为这道菜味道浓郁,用辣椒调味,保温性更好。具体做法是用半个带黑皮的小南瓜(约1,200g),去皮,切成四方形,加盐和一杯清水,煮至软糯入味,然后热锅放油,放入豆豉、蒜末、红椒、酱油、糖和少许清水,炒香,加入水淀粉,关火待用。将炸好的南瓜放入盘中,倒入炸好的豆豉。

热身攻略5附子羊肉汤温经散寒

适合脾胃虚寒的中老年人食用

中医认为附子是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的良药。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弱、肝肾功能不全而怕冷的中老年人。羊肉也是一种温补的食物,可以助阳健胃,活血生津。

如果家中中老年人仍有腰膝畏寒、尿频等症状,可多喝附子羊肉汤。每天晚饭时喝一小碗,不仅能有效帮助身体保暖防寒,还能解决腰膝发冷、尿频等不适。

附子羊肉汤的具体做法是将250g羊肉洗净,切成小块,用纱布将25g杜仲、30g附子、15g生地黄包好,然后将所有材料、葱、姜、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将所有材料盖好,用武火煮沸,再用小火煨至熟,取出药袋后出锅。

中医补肾的误区人们可能对中医有一些误解,比如认为看中医就是吃中药,中药疗效慢,中药只用于治疗重疾或疑难杂症。这些概念其实都是一些误解。中医与我们息息相关,可以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我们就总结一下日常生活中对中医的一些误解,供大家参考。误区一: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中医是指中国的传统医学,也就是中医。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医学文化的积淀,汇聚了古代人民抗击疾病的经验和知识,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指导下,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五脏等理论为基础。气血津液精是人体的组成部分。通过望、听、问、切四法,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症状类型,从而确立治疗规律。然后通过中医、针灸、日常作息、饮食习惯等各种中医疗法来指导、治疗或调理身体。由此可见,中医作为中国的国粹,有着庞大而完善的体系;中医作为一门学科,有各种子学科,所以看中医和吃中医不一样。中医除了吃中草药,还有针灸、拔罐、按摩、药浴、刮痧、食疗等多种方法,疗效很好。

误区二:中药疗效慢。

很多人认为中药见效慢。其实中医是宏观之道,西医是微观之道。西医更多的是所见即所得,而中医是祛邪固本。此外,中医对一些突发事件的治疗非常有效。例如,针灸在治疗急性疼痛方面往往有效,甚至在抢救急性病方面,中医也有独特的疗效,如从古代的华佗针刺麻醉到参附汤抢救心力衰竭患者。所以中医要改“散”为疗效长。

误区三:西医治不好才去中医。

中医不是“救命稻草”

有的患者在西医疗效不好的情况下才想到找中医,把中医当成“救命稻草”。这个时候,如果中医疗效不好,就认为中医不好。其实很多疾病中医都是可以一开始就干预的,所以效果会更好。比如糖尿病,西医治疗糖尿病,多是饮食控制,胰岛素注射。但糖尿病是中医的“消渴病”,治疗方法需要清胃泻火,滋阴生津,辅以食疗,才有疗效。由此可见,中医对疾病的治疗,大多是从整体入手,调理脏腑功能,从而达到守阴平阳秘,气血充盈的效果。

误区四:西医营养等于中医食疗。

西方营养学非常重视和强调食物的酸碱性,不是靠味道,而是看食物在体内代谢转化后最终代谢产物是酸性还是碱性。用来控制饮食,最终达到平衡体质的目的。

中医食疗就是利用药食同源的食物来预防和治疗疾病,从而促进患病身体的康复。

中医食疗根据食物之气调养,把人当成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遵循四季,吃时令食物。用食物来调理身体,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误区五:中医养生与年轻人无关。

中医对于保持年轻人的健康是不可或缺的。

现在很多年轻人认为用中医养生是老年人的事,但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医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来支持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中医保健主要包括:1,经络保健;2.身体健康;3、四季养生;4、药物健康;5.生活和保持健康;6、饮食健康;7、睡眠健康;8、情感健康等内容。中医养生在于调和阴阳,疏通气血,保障人体健康。现代人压力大,工作忙,生活不规律,亚健康越来越年轻化,所以任何年龄段的人养生都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