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心(二)圣贤养生智慧的启示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讲“修身、治国、平天下”。首先是注重知识的修养。说到修养,在中国文化中,包括身心,而身心是两回事。身也代表心,就是现代生理和心理分不开,省略为“修身”。孔子说的“文”,“质”是身,其实包括心的修养,身心合一。
中国文化强调修身养性,其中包括养生的内容。对内修身养性,对外完成自己的世界工作。从先秦诸子思想出发,强调注重养生,完善人格和智慧;上至宋明理学,下至阳明心学等。,都是养生之道,养心之道,治天下之道。
第一,孔子讲保健
“仁者长寿”、“仁者不忧”、“大德则寿”是养生的纲领。“堂堂正正的人,堂堂正正,泰然自若”讲究修身养性,人格自强,光明磊落,英姿飒爽,有益身心健康。《孔子家语》云:“食气者,神明万岁;吃五谷的死于智慧;不吃的人,死而成神;杂食动物是恶灵的家。以及旨在调节饮食、调整心态、把握中道、保持平常心的“八不吃”、“君子三诫”、“九思”等原则,是健康之源,长寿之本。
第二,庄子讲养生。
《庄子·养生主》有言:“善无近名,恶无近刑。总督认为,你可以保护自己,你可以活一辈子,你可以养你的亲人,你可以度过你所有的岁月。”中国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以一种非常清晰和本质的方式展现出来。也补充了佛教“一切恶事应避,一切善行应行,自净即一切佛法”的含义。“身清净,所以心清净,心清净,所以身清净。”养生就是养心,也就是所谓的“养心斋”,养性就是生命在其中。心性之学是必经之路,如阴阳之道是互为新闻。
《景岳全书·齐通论》一文说:“我妻一生,无非受天地之影响。及其形成,并始终推血为用;但是,血离不开气,气离不开血。.....故百病生于气。”“夫百病生于气,正为气所用,无处不在。如果不调整,他们都会生病的。”
“如果你对雄心壮志的精神更加轻浮,你就不会摆脱任何疾病,这是一种调节精神的伟大方法。”。充分发挥了《黄帝内经》中情志机制的妙用,也为后世养生奠定了基础。
养生在调气,调气要懂得调心。同时,在治形论中强调“乃人不知修形之道,善养生者,不可先修此形,而为神明之家;善治病者,不能先治此形,乃复兴之本乎?”这种“修形之道”,其实就是源于庄子的真髓。《庄子·大宗师》云:“夫载我形,劳我生,忧我老,息我死;所以,善我者生,善我者死。善,老年善,始善终善,人还是有效的,但万物的情况是怎样的,那一个(气)又是什么呢?”
善于养生的智者,要善于掌握和发挥万物“所系”的“气”(道)。这也是张景岳阐述的主要目的。
这就是所谓的“气”(道),与“生命本能论”密切相关,或者说“道相通”。
第三,孟子讲养生
“仁者无敌”,“君子不怨天尤人”;“我善于培育我的高尚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君子“穷则独善其身,善则兼济天下。”“天道要成斯里兰卡伟人,必先苦其心志,苦其筋骨,饿其身肤,空其身,乱其行,故忍耐而得其所不能。”孟子说,要在身体健康的同时,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养生养心,立志成才。孟子也说:“你要的是善,你要的是信。充实叫美,充实和辉煌叫伟大,伟大叫圣洁,圣洁叫神。”是养生养心的最高境界。
《易经·铜人卦》“唯君子之志,以通天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君子之才,可以通过学习,修养,立足于世来达到。当然是有方法有规律可循的。
知道了易经的道理,人生所有的变化都来了,我们真的可以在贫穷和快乐中度过。这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相反,它意味着做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遵从自然规律。正如中国古典传记《易经》所说,“夫者,与天地、与日月、与四时、与鬼神和谐。”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机会,齐心协力,力挽狂澜,和* * *一起走向胜利。
要立足实际,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当我们的心态和情绪自我调整后,我们的头脑会更清晰,更开放,这有助于我们培养自己的精神;善待自己和家人,善待全世界的兄弟姐妹;更有助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职尽责,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得更好!(一叶/2020年2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