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峰多大了?

李易峰

李易峰(1964-)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委员会委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鹤山画院理事、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评委、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山水画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美术家协会花鸟画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河西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客座教授,南开大学客座教授,美国亚太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武警指挥学院兼职教授,天津画院特聘画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兼党总支书记。

中文名:李易峰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天津

出生日期:1964年5月

职业:学者,画家

毕业院校:南开大学、中央美术学院。

代表作品:隐居山林、苍岩、山水风光等。

以前的职位

曾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天津艺术教育与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国画家》、《中国绘画》、《中国书画艺术家世界》等多家杂志主编,天津出版社总编辑,天津市文化产业协会副秘书长,天津市CPPCC书画研究会艺术委员会主任,天津市民族学会副会长。

艺术体验

1964出生于天津;

1968 (4岁)涂鸦;

1970 (6岁)进入天津河西少年宫学习绘画;

1971岁(7岁)独立完成72部专题系列动画片并在少年宫展出;

1972 (8岁)初学水粉,十月连环画《列宁》封面在少年宫展出。同年向天津市著名中医、武术家杨慎学习中医、武术。

1974 (10岁)学小提琴;同年师从学者、文人画家王景禄(清代柳永后裔),先后学习了《颜》、《丛宝子》、《张迁碑》、《石鼓文》、《金文》二碑。

1976 (12岁)开始跟随王景禄先生学习篆刻,教授金石学和古典诗词的学习;进入中学后,在学校跟随石东老师学习素描、速写等西画基础知识。

1978 (14岁)参加天津青年画展。

1982 (18岁)在南开大学薛、教授的建议下,放弃考入天津美术学院,进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学习中国古代思想史。

1982-1986(18-22岁)大学期间,李易峰修完了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主干课程,辅修了哲学史系和中文系的大部分中国文化课程。同时随先秦思想家先生、古文字学家、青铜器专家朱先生、书画鉴定家先生完成《秦汉思想史》、《中国青铜器与考古》、《中国书画史》、《书画鉴定》等课程。

李易峰于1985 (21岁)和1986 (22岁)两次在南开大学举办书法展;

1986(22岁时)在先生的指导下,开始系统学习黄生平及绘画理论,临摹黄山水画。同时学习龚贤的绘画和石涛的书法。

1986(22岁)受《中国绘画的终结》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史学家李小山的启发,李易峰以《中国书法精髓》为题写下了毕业论文。同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杜滋龄先生和李天年先生介绍李易峰担任《迎春花》的编辑。

1987 (23岁)李易峰被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推荐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深造,师从薛永年学习中国美术史。在此期间,他完成了《中国画的哲学归属》、《篆刻笔记》等论文和专著。开始编写《中国篆刻词典》。在写作过程中,李易峰还得到了沙孟海和韩天衡的指导。过了几年直到1993,《中国篆刻大辞典》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1993-2000年(29-36岁)期间,李易峰撰写了《90年代中国水墨画现状》、《对中国画的认识与实践》等文章。后来,李易峰到台湾考察国画,并整理成《故宫博物院藏画集》。

出版物和活动

2006年(42岁)赴俄罗斯考察博物馆和列宾美术学院;

2008年(44岁)赴伯克利大学考察中西艺术,讲学交流,飞跃科罗拉多大峡谷写生。

2013 (49岁)赴德国卢浮宫参加中西艺术展并担任评委,后赴北欧五国考察博物馆、写生;

2014 (50岁)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评委;

2015 (51岁)任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016 (52岁)与李可染先生之子李耕先生共同编辑《芥园图说》十五卷,以历代名家作品系统解读芥园原著;

2018 (54岁)李易峰受WTA(国际女子网球协会)国际网球公开赛主办方邀请,为大赛题词;

2019 (55岁),开始《周易》系列的构思和草稿,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和当代的艺术语言来解读中国的山水画和传统文化精神。

主要论文有:《中国画的哲学归属》、《中国绘画的理解与实践》、《八大山人的水墨语境》、《艺术创新与文化自信》、《李易峰谈书画健康》、《李易峰书画篆刻作品选》等。

作品被收入《中国当代花鸟画》、《最具学术价值和升值潜力的65,438+000位当代中国画家投资价值评估》、《百名中青年中国画家作品集》、《中国美术65,438+0979-65,438+0999》、《当代中国山水画》、《中国美术60》等。他的出版物包括:李易峰的绘画集,理解并不遥远,等等。

艺术观

艺术是天才的特权。在中国文化中,宇宙本体论的认知活动是通过对本体论的“自我意识”的认知来实现的。绘画艺术作为中国的文化意识,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探索宇宙和自然的奥秘紧密相连,千百年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维方法和认知理论,成为中国艺术创作的源泉。天才的意义就在于能够理解和承接这种认知关系,并将其转化为一种随机的、开放的概念思维和表现认知的艺术形式。

艺术家的三要素:智慧、孤独和创造。艺术是形而上的体现。"绘画不仅是艺术,也是行动."要体现规律,首先要认识和把握规律,这应该是高智慧的结果。而逐步的认识和精神上的提升,必然与客观存在的生存状态和行为规范相冲突,形成矛盾关系。因此,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调节人与自然、社会与世界的矛盾,是艺术家的必备素质。在冲突和矛盾中认识世界和自然,才能准确表达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和“真谛”。

传统是时间的延伸,是思维的延续,是中国画艺术形式背后思维广阔、意境宽广、理念众多、潜在理性思辨的艺术思想。从这个角度来看,行为活动和规范本身应该是真正传统的体现,但它们是隐藏的,受深层意识的控制,同时又是无限的。无限不能有界,有界就是否定。所以,传统没有固定的框架,是永恒可靠的信息来源。

艺术的形式是事物之间关系的表现。关系的根源是朴素辩证法的阴阳关系所生成的中国画黑白体系。《老子》云:“知其白,守其黑。”宋范应元注:“白,明,黑,玄明。”白色显示光明,黑色隐藏黑色神秘。绘画只有掌握事物之间的关系,才能隐藏其本来面目,增加表现对象的层次和质量。白是黑的扩散,黑是白的凝结;黑色是真实的,白色是虚拟的;黑密白疏。既对立又统一。黑白是中国画家成功的圣光。

在处理事物的关系上,笔墨语言是至高无上的,一切关系都是通过笔墨的变化来传达和塑造对象的信息。线条的起伏、墨色的平淡干涩、焦斑的破碎堆积,一方面实现了物象交集的综合与抽象,另一方面也概括了生活的本质,既保持了物象的特征,又使其服从于笔墨的造型,从而准确地体现了创作者的气质,实现了艺术的真正功能。

线是中国画中最具典型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语言符号。最典型的原因是,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流传千年的共同符号;最有文化内涵的是,这一普遍符号是以汉字文化为基础的,是中国人在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中对世界观的认识和实践的产物。

对于一个画家来说,线条有三层含义:一是线条造型,利用线条的特性来贴合创作对象的气质和质感;二是以线抒情,以线为媒,表现意境和情境,反映主体的人生理想和艺术追求;三是体现线条,即通过线条不可替代的独立性来体现主体的认知观。

艺术创作是形而上的精神劳动,它从丰富的自然社会和现实生活中提取理想,并在艺术实践中转化为现实。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使艺术家能够形象化自己。反过来,对象化的形式也构成了作品的意境和典型人物。

艺术语言应该有独立的价值。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语言符号都应该有自己的审美特征,无论是形式、空间、色彩、造型。同时,在处理大关系时,也要强调语言的连续性和多变性,使整篇文章整体、稳定、变化统一,形成有序、深情的整体体验,使其具有抽象的逻辑关系和形象的心理关系。这种逻辑关系的内在排列和自我演化,形成了画面上的秩序、结构和体系。

中国画,从意象的造型到笔墨技术的配置,从理想生活环境的设定到现代心态的表达,从来都是依靠直觉感知,把理想与现实、观念与形式、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己的思维形式和意识联系起来,从而达到一种理想化的秩序和认识。

中国画创作的起点是直觉感知。直觉感知的意义在于真实表达了人类内省的精神意蕴。自觉自省应该说是人类提升自我的一种精神行为,具有理性意义和生活意义。它源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体验和把握,是灵魂和生命本质的运动和表现,是更纯粹的生命感受。这种感觉在中国画发展史上把握了几千年。当前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这种生活意识的现代化。画家在基础创作的文化品格中赋予作品一切直观感受,同时在形式语言的设定中试图辩证地继承和反叛历史,强调个体感和历史感、宇宙感和神秘感都在感官的感知和再现中,将所有特征完整、具体、生动地呈现给主体,从而在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对客体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中国的绘画在文人的参与下,开始从功能性向气质性转变。它以气质修养的体现为表现中心,清新于从气质表现的隐蔽中清晰地提取出一些纯粹的艺术元素,并将其置于主体对创作的认识和理解中。现代中国画家有自己的心理构成和层次。如何将这种方式和层次与人们自觉自省的民族内核相融合,并在融合中强化思维方式的特殊性,是现代绘画意识确立的关键。以艺术元素为主体,以纯化的民族语言为载体,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从传统认知观向现代认知观的转变。

艺术的总目标是人类发展的总目标。即在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因过程的实施而实现了目的和现状,创造了主体的价值。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自由的精神是肉体,价值的创造是使用。所以自我或自由精神或自由人格具有本体的性质。从这个角度看,艺术创作所达到的自由状态和真善美的境界,使自然成为适合人性发展的人化的自然,使精神成为真善美统一的自由人格。自然的人化和艺术创作的自由是建立在人格自由的条件和精神自由的条件之上的。而这种人格和精神的自由,在于人的悟性,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智慧。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

要超越现实理性,首先要超越对现实时空概念的理解,然后将这种理解转化为思维秩序和结构意识。这是山水画表现的根本。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接受人类的信息,自然才能被接受,才能被赋予意识。线语言的景观表达展示着人性。

线可以反映历史和生活的内涵,但需要精神上的苦难来增进理解,化知识为智慧。线的轨迹就是人生的轨迹,线的高度就是认识的高度。

本质上,当代给line的所有信息都是前所未有的。信息转化为内涵是线条不可替代的独立语言内容有意义存在的关键。

对线条的把握和控制是作为一个中国画家的特殊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