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练太极拳有防病治病的作用?

人们不断地与侵害人体的疾病作斗争,常常生活在疾病的抵抗中,从而积累了大量的健康知识和摆脱疾病的方法。中国的太极拳就是其中之一。

太极拳虽然属于中国武术的范畴,但也可以说是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练习太极拳,我们可以祛病、养生、延年益寿。

武术可分为两大类:内功拳和外功拳。外家拳重在强筋健骨健皮,而以太极拳为基础的内家拳重在益气通络。也可以说是侧重于放松和调整全身气血,属于气功的攻击。所以为了调理身体,调整气血运行,恢复体内正常循环,练太极拳是最合适的。

练太极拳,不只是学拳。你必须知道很多基本功,你必须“放松”,“保持呼吸道畅通”。肺主全身之气,肺之气调全身之气。所以练习时要使气通畅,气道不能停滞。所以说,在练拳中,不要屏气发力,要时刻放松,沉下气来。练拳时要配合呼吸、开合等。由于上述要求,练太极拳的人在练拳过程中注意放松和调整呼吸,每次练拳都感到舒适和精力充沛。身体微微出汗,增加了体内的新陈代谢,从而起到祛病强身的健身效果。运动生理学告诉我们,任何运动都必须有一定的强度和较长的持续时间,这可能对改善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人体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合理组合对改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至关重要。因为太极拳饱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既是武术,也是文化;不仅仅是健身,还有武术。它既锻炼内在(精神)又锻炼外在(身体),既有活力又有精神,既有养生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

注意增加人体下半身的运动量,对避免上盛下衰的“时代病”大有裨益。20世纪以来,人类生活方式将发生明显变化的一个方面是重视健康,通过锻炼获得健康的身体。而且人们的健身方式会更注重下肢动作,就像走路之类的。

常年练太极拳的人普遍反映大腿粗。运动专家认为,小腿肌肉的高功能锻炼,使人体像增加了许多小泵一样帮助心脏工作,不仅减轻了心脏的负担,还有利于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因为太极拳重视人体下盘技能训练,有利于气血下行,调节人体盛衰状态,防治高血压、跌倒等疾病,具有抗衰老功能。俗话说“人老先从腿起”,人过中年往往会有各种跌宕起伏的疾病。美国医学界已将老年人因跌倒而死亡的问题列为导致死亡的第三大敌人。他们的政府愿意拨款支持太极拳防摔的科研项目。太极拳近两三年在美国发展很快,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从我国传统医学的角度来看,“上旺下衰”是一个中医术语,指的是中年人肝肾不足,阴虚阳浮,导致血压升高,心虚失眠,畏寒怕冷,四肢畏寒,食滞便秘的候群。病人通常看起来面红耳赤,没有任何症状。但由于下元不足,连脚都无力,行动不便,走远路脚后跟疼,膝关节僵硬,腰酸背痛,全身无力。中医认为,人过四十,肝肾就容易亏损,就像树根枯了,书页黄了。浇水施肥要从根开始,养肝补肾,这是养生的秘诀。除了服用一些滋补的食物和药物,重要的是加强腹部和下肢的运动。因为在人体的腹部和命门(也就是小腹)之间,是人体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转化为精血(和内分泌)的最关键、最根本的部位。因此,加强小腹、腰部、胯部和下肢的运动,是促进人体消化吸收和血液循环的最基本环节。腰腿强健,自然血流通畅,精神旺盛,持续时间长,从而消除或避免“上盛下衰”的症状。太极拳不仅强调身体放松,而且在整个练拳过程中要求精神放松,将大脑抑制和兴奋结合起来,也有利于心理平衡。所以,以现在的生活方式来看,练习太极拳和太极拳中的一种或几种器械,是非常可靠健康的方式。只要每天坚持练拳,就能让你的身心平衡和动态平衡保持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