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辨治“阳明实,太阴虚”探析

肝病辨治中"阳实为明,虚为太阴"探析。

1,卢2

中医认为,肝、脾、胃三腑在生理上各有所用,相互协调;在病理上,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变化,肝病的发病部位在肝,也涉及脾胃。历代有无数医家持此观点并加以论述。《金匮要略》第一章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先健脾”,随后“因肝病而健脾”的理论被历代医家传承并加以探索和创新。清代医家柯云波提出的“阳明实,太阴虚”理论,在肝病的辨证论治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其实阳明,虚则太阴”的确切含义

阳明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太阴包括手太阴肺和脚太阴脾。阳明和太阴其实就是指“阳明”和“太阴”,主要指胃和脾,高度概括了阳明病和太阴病的病理特点。“实”和“虚”反映了阳明病和太阴病的本质。在病理状态下,胃的受纳分解功能异常,导致胃不和降、胃气升降等变化,进而有形之物滞留于胃肠道,形成“邪气盛而实”的病机变化。胃腑虚证多由脾失健运和脾虚进一步发展而来。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运化功能失调,水谷失于津液,气血化生之源不足,脾不能统血清阳。寒湿或湿热之邪入中焦,侵脾,因为脾易为湿所困,又会出现脾失健运的证候。同时,久病也会使脾脏失去健康,引起脾虚证。所以脾是病,往往呈现虚像。所以阳明病本质多为真,太阴脾病易见虚证。“其实阳明,虚则太阴”的意思由此而来。“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亦为脉。阳,大气主外也;阴,地气也,主体在内;因此,《杨道士与阴道虚》[1]也体现了这一观点。

2“其实阳明,虚则太阴”体现了肝病的辨证论治。

“其实阳明,虚则太阴”主要体现了脾胃病的特点。在肝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我们经常面临确定治疗部位的问题。很多现代肝病患者都是通过现代医学检查手段确诊肝病的。临床表现为厌食、乏力、腹胀、腹泻等症状,并非单纯由“肝”的功能失调引起,往往累及脾、胃、肝、肾。因此,在治疗药物时,不能简单地拘泥于“肝病”,而应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着眼于“阳明实,太阴中于虚”的病机特点。“其实阳明证”多见于肝郁气滞、肝火过盛、肝胆湿热、瘀血阻络。肝气失调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胃失和降,有形之物滞留胃肠道的主要机制。患者有一组肝胃不和证,如吃的太少,吞的酸太多,胃脘痛等。“虚引太阴”证是慢性肝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虚证或兼证,多表现为太阴、脾虚。

邓铁涛教授于1975提出了五脏相关学说。在五脏成对相关模型中,肝脾密切相关。邓铁涛教授认为,肝病的发病部位不仅在肝,而且在脾。如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脾胃就会适度升降,所以有“土得木而成”、“木靠土养”之说。在病理状态下,如果肝脏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会进一步发展,往往导致脾脏功能失调。当肝脏失去了理气功能,胆汁分泌异常,进一步影响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产生“木不散土”或“肝脾不和”的证候。临床症状包括胸胁胀满、腹胀腹痛、腹泻、便溏。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会导致肝气郁结、脾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疼痛、嗳气吞酸、大便稀薄等脾虚证。脾失运化,必然导致体内津液停滞,形成湿、痰等病理产物,甚至水肿。所以文讲得很对:“湿肿皆属脾”。同时,脾虚导致气血生化源不足,不能清浊,肝脏失去了气血的滋养,功能进一步受损。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脾虚与肝郁、水湿、痰瘀同见,形成虚实夹杂的证候。这些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常见于失代偿期肝硬化和晚期肝癌。因此,应高度重视阳明“虚为太阴”在慢性肝病不同阶段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仲景创立的治疗少阳病的小柴胡汤,《太平惠民》和《方剂局》所载的逍遥散等方药,都是疏肝柔肝,同时健脾益气的产物,是临床广泛应用的“治肝健脾”理论。

3例病历

病例1:李,男,45岁,2009年3月2日首次确诊。因右胁下反复发作性肿痛入院。半个月前出现右胁下阵发性疼痛,在当地医院消炎对症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症见胁肋肿痛、恶心呕吐、腹胀纳差、口干口苦、便秘、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滑。在辨证论治之初,作者认为本病为湿热所致,仅予清肝胆湿热之药。加减秦煌滑石汤3天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经鉴定,患者为胃腑实热之证,加用大黄、枳实等药,以清阳明胃热。服用2天后症状全部好转,服用3剂后症状消失出院。

记者:在肝病的发展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是湿热兼病。如果邪热过盛,甚至日积月累,就会出现胃热过盛的证候。立法用药时,既要考虑肝胆湿热,又要考虑胃热过盛,加大黄、枳实等泻热之品。叶的“腑要通,即要补”学说,主张降胃之法,使胃气降和[2]。可见,在治疗肝病时,要知其常变,重视阳明腑实,以准法为旨。

病例二:庞某,男,66岁,2009年7月21日初诊。因反复腹胀3年,2月入院,诊断为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B期。症状:脘腹胀满,口干口渴,食欲不振,肠胃嘈杂不适,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证属肝肾阴虚。大补阴丸加减6剂后,患者症状有所缓解,但不明显,应考虑“虚为太阴”。所以在以上基础上加了沙参麦冬汤,补太阴。服用10剂量后,腹胀消失,其余症状基本改善。

按:腹水在胀虚证中有“阳虚易治,阴虚难调”之说。水为阴邪,阳为化生。所以阳虚患者用温阳利水法更容易消退腹水。如果是阴虚型,温阳易伤阴,滋阴助湿,治疗难度相当大。此时阴虚一证,如果只考虑肝肾阴液不足而开药,可能很难见效。临床上应结合“虚为太阴”进行整体治疗。清人唐荣川指出:“脾阳不足,不化,脾阴不足,仍不化。比如用壶做饭,壶底无火不熟,壶里无水不熟”[2]。所以,由于阴虚肿毒,不仅要注意肝肾阴虚,还要注意脾阴虚,给予养阴剂恢复胃阳,水才会自清。

当然,“实为阳明,虚为太阴”的治疗观点永远不能一概而论。仅建议临床治疗应以主病主证辨证为主,特别是对虚实夹杂中焦证的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