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养殖技术

(一)贻贝人工养殖技术

目前,三角帆蚌是我国养殖淡色珍珠最重要的贝类。

1.对于大多数贻贝养殖者来说,珍珠贻贝的养殖一般是不进行的。从产业化的发展来看,不需要专业公司来完成“人工育苗-操作贻贝养殖-珍珠养殖操作”三个生产环节。一般养殖户只从事珍珠蚌养殖。从目前的生产情况来看,大部分人都是购买幼贝,自己养殖经营的贻贝,然后雇人经营。所以简单介绍一下河蚌的养殖过程。

当贻贝繁殖季节到来时,一般直接从成熟的珍珠贻贝中挑选出怀卵的雌贻贝,当其受精卵发育成钩虫幼虫时,及时与黄颡鱼一起采(送苗)。

每平方米流水育苗池可放置20-30条寄生有钩虫幼虫的小鱼。育苗池要掌握一定的水流量,但流量不能太快。每天给鱼苗喂食,让它们正常生长。水温30℃以上时,钩虫幼虫4-7天成熟,25-30℃需7-9天。寄生在鱼身上的钩虫幼虫脱落后开始自由生活,称为稚蚌。这个过程叫做去苗。幼贝(65438±0-2mm)在苗圃的浅池中养殖,直到长到约65438±0cm。制作流程为:孕母蚌→钩仔→黄颡鱼送苗→培育幼贝→幼贝。

2.养殖幼贝来操作贻贝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浙江的贻贝养殖户在生产中广泛采用大水面小网箱养殖操作贻贝的方法,效果相当明显。将1 cm的幼蚌直接培育成8 cm左右的手术蚌,时间缩短至3个月左右。这一改革使得当年通过手术育苗养珠成为可能。

这种小木笼一般规格为(40-45) cm× (40-60) cm× 10 cm,用杉木(或竹子)条制作,杉木条规格一般为(1.5-2) cm× (3-4) cm。木框钉好后用2厘米的网封闭,上部留一条缝。笼子底部垫塑料薄膜,放置肥泥。每网投放幼贝150-200只左右为宜,这样有望在当年秋季将60%以上的幼贝培育成手术蚌。

养殖水域面积应在10亩以上,水位应在1.5-2.5米。幼贝入箱前3-5天,根据水环境(新塘或老塘)和鱼类放养情况(50-200花、鲢鱼按一定比例/亩)施底肥改善水质。使水呈浅棕色或黄绿色,透明度为30-40厘米。幼蚌的水质在3 cm前不能太肥,否则稍高浓度的氨和亚硝酸根离子会抑制其生长。

在养殖过程中,根据透明度和水色的变化及时追肥,一般每10-15天追肥一次,每次用湿猪粪150-250斤/亩。肥料必须充分发酵和分解。最好不要用鸡鸭粪。建议使用专业复合肥(用量可按说明书),安全高效。

当幼蚌长到3-5 cm时,可适当增加施肥量,提高水分肥力(透明度30 cm)。另外,生石灰每隔10-15天施一次(10公斤/亩)。在整个栽培期间,当水分变淡,透明度增加时,应及时追肥。但一定不能让蓝绿藻繁盛,否则透明度要降到25厘米以下。

如果能按照要求进行科学管理,60%的幼贝不到3个月就能达到手术规范。

(二)淡水无核珍珠操作技术

将贝类外套膜的上皮组织移植到养殖珍珠中培育珍珠的方法一直是人工培育珍珠的基本手术技术。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将泪膜技术与系统的消毒技术科学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新的手术操作技术、流程和质量管理措施。通过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养殖生产实践表明,该技术及其管理措施不仅大大提高了“大、亮、圆、亮”的优质珍珠率,而且珍珠蚌术后成活率达95%以上,并能有效防止蚌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