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桥镇的城镇规划与发展

贵港日报讯(记者苏)广西自治区政府公布全区13“工贸名镇”名单。贵港市港南区魏桥镇榜上有名,成为全市唯一一个乡镇。

据了解,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用3至5年时间,将13个被列为“工贸名镇”的重点镇建设成为工业强、商业旺、流通富、环境美的示范镇。日前,魏桥镇已收到自治区政府第一批街道拓宽、道路绿化改造资金14万元,还收到中央和自治区专项资金12万元,用于粮食储备中心建设。魏桥镇“工贸镇”规划已获自治区批准,项目前期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整个项目于9月底正式开工建设。

根据魏桥工贸型城镇规划,魏桥工贸型城镇建设的重点是投资6543.8+0亿元,规划建设3000亩魏桥工业集中区,主要承接羽绒、中药材等魏桥原有支柱产业,新增两个项目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同时,按照县城标准,改造建设有桥小城镇,全面提升镇容镇貌,拓宽改造现有街道,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美化324国道两侧房屋外立面;围绕城镇建设6公里长的一级公路,形成三横八纵的街道路网;搞社区开发,建设高档商住区,满足工业集中区职工和管理人员的居住、购物、娱乐需求;建设占地400亩、可容纳30家粮食加工企业的中央和自治区粮食储备中心。

特色名镇建设需要特色产业支撑。该镇大胆打造特色名镇,带动了辖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崛起。该镇因地制宜规划3000亩土地作为工业集中区。一期已入驻羽绒、木业等优势企业120余家。全区有大米加工厂20余家,年销售量4万吨,产值2.24亿元。恒源木业已发展成为年产值8000多万元的大型企业。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78亿元,财政收入达17亿元,分别比特色名镇建设前增长34.4%、42.2%和270.9%。特色农业发展壮大。该镇中药材、马铃薯等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泽泻、荷兰豆、大头菜等示范种植基地逐步形成。2013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到6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99元,比2010年增长50.5%;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达到2.3万元,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民生工程惠及民生。2013年,该镇* *发放低保、五保抚恤金、危房改造补助、医疗救助87491万元,发放救灾物资2560件、大米19.5吨,受益3021户* * 5922人;全镇参加新农合人数9.8万人,参合率99.8%;投入1350多万元巩固办学基础设施;投资165438+万元建设4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长效管理的形成机制。2013年,该镇在“清洁农村”活动中投入资金113万余元,新建垃圾池304个,购置垃圾箱180个,方便垃圾收集箱3000个,电动垃圾运输车22辆,清运垃圾5000余吨,真正做到了“村收镇运”。“下一步,魏桥镇将重点建设布局合理、占地约3000亩的羽绒工业园二期、占地150亩的教育商住社区和街心花园、设施完善的铜鼓湾温泉度假村、占地约450亩的农副产品综合交易中心、魏桥至湛江交通便捷的环镇路,努力打造名副其实的广西特色名镇和贵港城市副中心。港南区委副调研员、魏桥镇党委书记卢燕珊描绘了建设特色名镇的宏伟蓝图。

贵港魏桥镇铜鼓湾温泉总体规划公示2013-08-12来源:贵港市住建委已完成铜鼓湾温泉总体规划草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现将该规划进行公示。

公示时间:8月9日~ 9月8日2013

贵港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

贵港市铜鼓湾温泉总体规划

导言(征求意见稿)

一、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以探矿权范围为基础,面积29.6平方公里。

第二,功能定位

以温泉度假主题为核心,集休闲观光、生态文化养生、商务会议度假、高端居住生活于一体的综合体验区。

第三,规划结构

根据贵港铜鼓湾温泉度假村的地形特征,可概括为“三中心四区”的空间布局结构。

三心——魏桥镇核心、湛江镇核心、温泉度假核心;

四区——温泉度假核心区、田园风光区、农业发展区、园林观光区;

第四,用地布局

总体规划用地面积约29.6平方公里。

主题温泉区,位于度假区南部,面积2.75平方公里。该区域作为度假区主要的酒店住宿区和交通集散地,主要为游客提供接待、餐饮、购物、住宿、会议等服务,规划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度假酒店、主题温泉度假村、别墅、停车场、购物和餐饮中心,形成度假区的中心服务区。

生态开发区,位于马营河以北,沿马营河带状区域。规划设置高尔夫球场、练习场、俱乐部、酒店及配套别墅。

休闲娱乐区,位于生态发展区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这个地区的土地条件很好。依托度假温泉,高起点、高标准开发休闲娱乐项目。主要规划体育休闲场馆、篮球、网球场和羽毛球场馆,以及公路旅行和休闲体育发展项目。运动休闲俱乐部已成为这个地区的主要建筑,有更衣室淋浴房,室内乒乓球,乒乓球,健身,棋牌等。,满足游客的运动休闲需求。

现代农业示范区,位于核心区北部。利用原有农田,发展蔬菜水果采摘、现代农业展示等项目。

配套区位于马营河以北,生态发展区以西。为满足高端市场和商务接待规划,高端VIP别墅区以高端客户为目标,为VIP客户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产品,体现了对VIP客户的尊重和重视。

田园风光区、农田开发区、林地观光区,除规划范围内的核心区外,该区域内严禁开发除本项目以外的其他温泉度假项目。该地区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形成一个发展隔离带,以防止城镇和发展项目的过度开发。

不及物动词景观系统规划

广西铜鼓湾温泉度假村形成了“一轴三片多点”的景观格局。

1)轴1:指度假区滨水景观轴;

2)三片:包括温泉主题度假区、生态发展与现代农业示范区、乡村风光区;

3)多景点:包括主题温泉区、生态发展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休闲娱乐区、田园风道区等多个重要景点。

七、绿地系统规划

1.温泉区绿化景观规划以原有植被为基础,结合各功能景区特点,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整体风格的绿化模式。

2.保留原有的自然植被景观,改造地形,营造休闲生态绿化景观。

3.绿化景观系统的点、线、面相结合,在环境空间中配置乔、灌、草。

总体上遵循“师法自然,优于自然”的绿化景观体系设计方法,打造区域清新休闲的绿化景观。

在增加不同植物群落和林下地被植物的同时,要注意生态群落的空间布局。通过上层木材(乔木)、中层木材(灌木)、下层木材(地被、草坪)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艺术性,使空间环境达到一种休闲、清新、艺术的视觉体验。

穿过常绿-落叶,花树-果树;常绿落叶、观叶造型、观果观花灌木;合理科学地配置木本-草本花卉季节,可以再现生机,丰富好的生态山水画。

八、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遵循等级分布、方便使用、公平享受的原则,根据总体规划要求、功能定位和地段实际情况合理布局。规划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根据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分为配套区、主题温泉区、生态发展区、休闲娱乐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不同内容。

1,配套区公共设施

主要配套设施有公厕、垃圾收集点等公共服务设施。

2.主题温泉区公共设施

分布在主题温泉区,主要功能是为游客提供全面便捷的服务。根据度假区的功能,停车场、垃圾收集点、医疗站、市场、服务接待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加油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均设置在其服务区内,以满足接待和服务的要求,并塑造主要的开放空间景观。

3.生态开发区的公共设施

生态开发区主要配有垃圾收集点、公厕、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

4.休闲娱乐区的公共设施

休闲娱乐区主要配备垃圾收集点、公共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休闲放松的要求,服务游客。

5.现代农业示范区公共设施

现代农业示范区主要配备公厕、垃圾收集点等公共服务设施。

九。综合防灾规划

1.防洪规划

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和广西防洪标准的有关规定,结合铜鼓湾温泉开发规划,考虑到公园的规模和重要性,区内水系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标准设防。

2.消防规划

1)消防给水

消防供水以自来水为主,天然水源为辅,采用多源供水方式。消防给水管网的建设与规划区内各给水管网的规划相结合,呈环状布置。

2)消防车通道

规划区道路最小宽度不小于2.5m,为满足消防车转弯半径,消防通道采用断头路的方式设置回场。

3)消防通信

消防通信应采用有线、无线和计算机通信相结合的报警、接警和指挥调度系统,采用“责任中队集中接警监控”的模式。每万部电话配置两条消防专线119与指挥中心连接。消防重点单位应当向消防指挥中心或者责任区消防中队配备有线或者无线火灾报警设备,消防指挥中心应当与城市供水、供电、供气、急救等相连接。

4)消防规划

根据消防站的服务半径要求,出警和取水的方便性,消防站位于规划区西南侧的沿河两岸。建议选择紧急救援通道,避开大量人群,保证消防车出警5分钟。消火栓应按120m间距的要求布置。

3.人民防空规划

根据铜鼓湾温泉的自然地理特征,人防工程系统拟分期开发。根据战时疏散和平时防震减灾及消防的要求,合理布局广场和绿地;结合道路和大型绿地,设置疏散通道和地下人防空间。

4.抗震规划

结合铜鼓湾温泉的生态廊道、集中绿地、广场、停车场等人防工程,设置疏散场所。对抗震场地的要求是:疏散半径300-500m,人均疏散面积2-4m2。

5.地面沉降控制规划

科学制定地面沉降控制目标,合理开采地下水,综合制定地面沉降控制对策,是地面沉降控制规划的核心。

6.危险品控制

规划区内各类危险品的所有生产环节:装卸、储存、运输、使用、处置都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进行,并位于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实现安全设计和安全生产管理。

7.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机制

规划区应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风险防范和应急响应策略,建立应急管理机构,防范生化袭击、恐怖袭击、污染事故、重大火灾、地震、爆炸及其衍生灾害等突发安全事件,确保办公场所、生命线工程、基础设施脆弱区、人口密集区等部门、设施和区域的安全。加强交通、供电、供水、供气和危险品仓库等企业和设施的安全,加强防护,增强其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隐蔽性和抗破坏性,防止遭受恐怖袭击和次生、衍生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