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小寒的词,多指春寒。

1,冷风(hán fēng liào qiào):(书)形容微寒。

2.chūn hán Liào Qiao:清冷:微寒。形容早春的寒冷。

3.乍暖还寒(zhànuɣn Huán hán hán):形容冬末春初气候忽冷忽热,忽冷忽热。

1,乍暖还寒,形容夏末秋初的气候忽冷忽热,冷热不定。这个名词出自李清照的《声慢》。

来源:宋丽清照《声慢》词:“寻之,是寒明,是悲凄。乍暖还寒的时候,最难休息。”刘崧清福《玉楼春》诗:“柳梢青,小眉如印。现在还不确定是暖还是冷。”

(来源:百度百科:乍暖还寒)

2.春寒是一个中国成语,用来形容早春的寒冷。出自松石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春寒料峭,冻死年轻人。”

古诗云:“岁暮少霜,草木知春。”当春回大地,植物发芽的时候,人们总觉得春天比冬天冷。正如农业谚语所说:“春冻骨,秋冻肉。”这是怎么回事?

首先,从人体生理来说,人体皮肤表面的冷热感点呈块状分布,冷点多于热点。因此,前额皮肤对冷敏感,而对热不敏感。面部皮肤对环境温度变化非常敏感,每平方厘米有8 ~ 9个冷点,而只有1.7个热点。躯干皮肤比四肢皮肤对寒冷更敏感。

环境温度刺激的敏感度直接取决于刺激皮肤区域的感觉点分布。皮肤感觉点密度越大,对温度变化越敏感。农历立春节气过后,人们很难适应气温的突然变化。虽然气温在上升,但春天多风。据测试,温度为1.1℃,风速为2.2米/秒(约相当于二级风)时,体感温度为-2.8℃;当气温不变,风速增大到9.3m/s(相当于5级风)时,体感温度可达-15.5℃。可以看出,由于风速的变化,在同样的温度下,体感温度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谚语说:“穷则欠债,寒则受风。”这个说法是科学的。

进入春季后,人们遇到“无端风雨不愿收尽残寒”的“春寒料峭”的天气,会感到更加寒冷,正如谚语所说:“春回大地,筋脉冻断”。

据统计,我国江淮流域及江南各地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春寒,比较严重的春寒平均3-4年发生一次。春寒可分为早春寒和晚春寒。气象学上,春分前低温、阴雨天气造成的寒害称为早春寒;春分之后发生的事情被称为春寒。因为倒春寒发生在早稻育秧、棉菜播种、育苗移栽的季节,对春播作物危害最大。同时,此时的天气湿冷,对人体健康也非常不利。

(来源:百度百科:春寒料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