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起源、积累和创新
总的来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的产物。同时,它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俗、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价值观等。
论文化的分类H.H .斯特恩(1992: 208)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大C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是小C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用品等。,并且是可见的主导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属于无形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各个方面。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共同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等。
哈默利(1982)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是指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由一般受过教育的母语人士掌握;行为文化是指人们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观等。这是成功沟通的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艺术和文学成就,这是一个传统的文化概念。
有人类学家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高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和宗教;流行文化是指包括衣食住行和人际关系在内的习俗、礼仪和生活方式;深层文化主要是指与性别、阶级、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价值观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和个人角色。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都植根于深层文化,一个深层文化的概念在通俗文化中体现为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在高雅文化中体现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学主题。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一个严格精确的定义。自20世纪初以来,许多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文化”至少有200种不同的定义。人们对“文化”这个词理解的差异,足以说明“文化”这个概念的界定之难。
& lt原文>什么是文化?
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机构和组织。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也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是民族的。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传承性。
一般指写作能力和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文化的概念。
定义:文化有很多定义。很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给它下过定义,做过统计:在1871-1951的80年里,文化的定义多达164种。人类学鼻祖泰勒是近代第一个给文化下定义的学者。
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是人类努力适应环境和改善生活方式的总成果。
这个意思合理吗?W.H .凯利对此提出了以下批评:
(1)的定义有问题,永远无法列出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内容。虽然“其他”可以概括未列出的东西,但是如果没有其他列表,就很容易被忽略。
例:定义中没有列出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整体这个词不恰当,文化的成分之间有矛盾。强调整体只突出和谐。
(3)人类创造的文化不一定以改善生活为目的,也有破坏性的一面,比如核武器。
这种批评是否恰当?
(1)如果包括语言,定义已经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整体一词并不排斥矛盾,一切都是矛盾的总体。
(3)人类创造的文化具有破坏性,但不是初衷,而是意志与现实的背离。文化本来是为了适应和改善生活而产生的,结果却是相反的。所以张先生认为,这个概念如果加上语言就可以了。
美国社会学家大卫·波普诺(David popenoe)从抽象定义的角度对文化做了如下定义:第一,一个群体或社会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其中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的物化。人们通过观察和接受其他成员的教育来学习他们社会的文化。这个定义的前两句话概括了泰勒的第一句话。文化对于人类来说是行为的指南,就像本能对于动物一样。
罗宾·福克斯进一步指出,文化和本能具有相同的性质:
(1)都是某个种族的成员拥有的。
(2)大部分文化行为和本能一样,都是潜意识的,不用思考就能学会。刺激它们会引起特定的反应。
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个体往往会不自觉地将社会已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储存到大脑中,形成文化密码。因为这些离子,人可以不经过大脑就获得各种动作,这和动物受身体能力支配是一样的。
(3)后天学习。
第二,文化的构成和社会化。
1,文化的构成。
大卫总结了文化的三大要素:
符号、定义和价值观是用来解释现实、决定好与坏、对与错的标准:包括语言和符号。
(2)规范:对特定社会中人们应该如何思考、感受和行动的解释,包括习俗、道德、宗教和法律。
(3)物质文化——现实的、艺术的人造物品,体现非物质文化的意义,包括机器、工具、衣服、房屋等。
2、文化的进化。(先讨论)
(1)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
文化的发展使人类能够根据环境的有利条件改变环境,并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条件。在文化出现之前,人类只能通过生物进化来适应环境的变化,文化加速了适应过程。
《出埃及记》:当一种猎物灭绝后,猎人猎杀另一种动物的战术就会重新产生。
(2)文化促进了人体的生物进化。
例子:大脑越来越发达,手越来越灵活。
(3)文化本身已经成为人类环境中的一种力量,在范围和影响上已经变得和环境一样重要,而且也处于动态演变的过程中。
在游牧-定居-小城-城市-乡村-全球经济的发展史中,文化贯穿其中:衣服、房子、工具、商品、技术。
第二节符号和语言
第一,符号。文化的存在取决于人们创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
1,什么是符号,是指任何能够有意义地表达某种东西的东西。
例子:单词、数字、斧头和镰刀。
2、符号的作用
(1)传输和保存复杂信息。
(2)借助符号,人类可以创造文化,学习文化。
(3)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概念,如上帝、正义、爱国主义。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本质上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很多观点。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内在动力,即指导民族文化不断进步的基本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态的基本特征。所以,(1)钢铁是健康的,有前景的;(2)和谐与中立;(3)崇德之用;(4)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丛书1,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浓缩在易经的两句名言里,分别是:“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广阔,君子以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虽然“中庸”的概念在过去广为流传,但它实际上未能促进文化发展。因此,“‘中庸’不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第12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在以德育代宗教的优良传统上。(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收录于《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东方出版社出版)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和谐与自由”。(许思远:《论中国文化》两期,中国文化研究丛书1,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有学者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家庭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是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社会意识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实质和核心。"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杨贤邦:《中国传统文化再评价》,张力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人感情和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从整体上看,否认超自然的上帝和救世主的宗教崇拜以及世界彼岸的存在,大力倡导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二者的分裂对抗,是中华民族理性精神的根源。(2)自由的精神。这首先表现在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上。同时,在反抗外来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的一些阶级、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与了这一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有“热爱自由”的积极一面。(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已知者为已知,未知者为未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有知;法家反对“远见”,注重“经验”,强调实施,推崇功德;道家主张“知人”、“知己”、“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实事求是精神的表。(4)应变精神。(参见刘刚基:论中华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第1期。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敬祖、敬人伦、敬德、敬礼”。(参见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参见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审判》,《寻根》第4期,1987。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人不是孤立于人际关系之外的,也不是与自然对立的;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它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的;致敬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彩,但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交流的种种障碍;这是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巨大的文化负担。(参见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 1.6。)
(李宗贵:中国文化概论)
文化是指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在考古学上是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物和遗迹的综合。同样的工具、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有时候文化也指文明。
虽然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已经形成的第一次分工就产生了农业民族和牧业民族,但早期的文化都是在农业民族中产生的,因为牧业民族要靠野草为生,居无定所,所以不容易产生大规模的定居,也没有迫切的文字需求;而农业民族容易形成大部落,兴修水利需要大量的人齐心协力,所以最早的大国和奴隶制都诞生于农业民族。只有有了大国和奴隶制,才能产生大量的闲散阶级。他们发明了文字,促进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第二次分工。由此产生了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一切活动,可以称为文化)。
目录[隐藏]
1文化的概念
2对文化的一些看法
3文化的特征
4文化的分类
5参见
[编者]文化的概念
文化(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语动词“Colere”,意思是耕种土地(因此英语中的园艺),后来扩展到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力。文化的概念是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将文化定义为“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能力和习惯”。此后,文化的定义层出不穷。Clyde Kluckhohn在20世纪60年代末收集了超过100个文化定义。
文化其实是中文“人文教育”的简称。前提是只有人才能有文化,也就是说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言;“文”是基础和工具,包括语言和/或文字;“教育”才是这个词真正的重点:作为名词,“教育”是人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 * *同一性规范(而这种规范体现在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对象化结果中),作为动词,“教育”是* * *同一性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和认同的过程和手段。
[编者]对文化的一些看法
不同的学科对文化有不同的理解。
从哲学角度解释文化,认为文化本质上是哲学思想的表达。因为哲学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不同风格。总的来说,哲学的变革导致社会制度的变革,伴随着旧文化的压制和新文化的兴起。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文化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历史和时代;时间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在自然界存在的重要平台;社会、国家、民族(家庭)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在历史和时代中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们在这个存在过程中的说话或表达方式、交往或行为方式、意识或认知方式。文化不仅仅是用来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为,还包括个体的精神意识和感知模式。一个人回到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自我对话和观察的方式。
文化的核心是它的符号系统,比如文字。每个书写系统都有相应的认知心理。
[编者]文化的特征
只有通过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我们才能了解文化的特点。
首先,文化是* * *,它是一系列的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使个体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同一标准。文化和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社会就没有文化,但也会有没有文化的社会。同一社会内部,文化也是不一致的。例如,在任何社会中,男性的文化都不同于女性的文化。此外,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亚文化也存在差异。
文化是习得的,不是继承的。生理满足的方式是由文化决定的,而每种文化又决定了这些需求是如何被满足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非人灵长类动物也有各种文化行为的能力,但这些文化行为只是单向的文化表达,比如吃白蚁,喊警惕。这与人类社会庞大而复杂的文化符号系统相比,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
参考:同化
文化的基础是符号。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和文字,但也包括其他表现形式,如图像(如图腾旗帜)、肢体动作(如握手、吐舌头)、行为解读(送礼)等。我们几乎可以说,整个文化体系是通过一个庞大的符号系统深深植根于人类的思维中,人们也通过这个符号系统来理解和解读眼前的各种事物。因此,如何解读这种文化中各种符号的本质意义,成为人类学、语言学等社会学科解读人类心灵的重要途径之一。
此外,文化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呈现出融合的趋势。
[编者]文化的分类
史前文化
古代文化
黄河流域文化
尼罗河谷文化
两河流域文化
印度河流域文化
中世纪文化
古希腊和罗马文化
古代波斯文化
古印度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
中世纪文化
基督教文化
伊斯兰文化
印度文化
儒家文化
现代文化
帝国主义文化
殖民文化
现代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
资本主义文化
第三世界文化
后现代文化
发达国家文化
发展中国家的文化
最不发达国家的文化
未来文化
/view/3537.htm
华夏文明是古代黄河三角洲的景观文明。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流,世界第五大河流。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流入渤海和黄海,全长5464公里。
古黄河三角洲:广义的黄河三角洲是指河南省珙县以东,北至天津,南至废弃的黄河口(淮河)的广阔黄河冲积平原。流量小的时候,黄河在东阿、平阴、长青山之间的狭窄河道里悄悄入海。流量大的时候,由于鲁中丘陵的阻隔,黄河向北进入海河和渤海。向南走淮河,进入黄海,形成一片广阔的古黄河三角洲。古代的黄河三角洲比今天的华北平原略小,约24万平方公里,比今天的山东省大得多,相当于10的尼罗河三角洲面积,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的成熟有赖于鲁中丘陵和黄土高原的配合。黄河三角洲的景观:水,主要指黄河和文水。黄河口北在海河,南在淮河。两口之间有无数条黄河古道,在鲁钟山以西形成千余个湖泊。文水源头起于沂源牟文河,向西流入东平湖,干流长239公里。它是黄河下游最大的支流。山是指泰山,海拔1531,8米。泰山古称岱宗,春秋时称泰山。“代宗”这个词暗示着中国祖先的所在地。中国的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而文水河流域则是东高西低。这是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
黄河三角洲的景观文明:黄河三角洲的景观有其独特性。山是独一无二的,泰山挺立在华北平原上,有“其他山都显得天底下的矮子”之势。。水更独特。“登峰造极”之时,“黄河黄金带”在泰山以北入海,文水河在山东西部流入大泽。一幅天然太极图呈现在你面前。宇宙的运动是在山和水中产生的。山给人力量,水给人灵感。你仿佛置身于宇宙的中心,了解宇宙起源的奥秘,领悟万物的本源。你迫不及待地描述你看到的和想要的。就算人类还没有发明文字,没有发明任何文具,你的思想就是笔,世间万物都是纸。你会写出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个字,第一篇文章,第一个哲学。黄河、泰山、文水是世界上唯一的天然太极图。
黄河三角洲景观文明的创造者是6000年前大汶口文化的创造者。大汶口位于泰山以南约30公里处,这里是汶河和小汶河的交汇处,以下简称大汶河。1959修建铁路时,发现大汶口有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物,文物部门及时进行了保护和调查,确定大汶口为新石器时代遗迹。经初步调查,范围东起宁阳县包头村,西南为汶河淹没,西北至汶河北岸魏家庄村,东北角靠近大汶口镇。大汶河把遗址从东到西分为南北两部分。现有面积82.5万平方米。现已曝光面积约8000平方米。此后,在古黄河三角洲的广大地区发现和发掘了200多处这样的遗迹,全部以大汶口文化遗址命名。
黄河三角洲上游大汶口文化遗址分布图。
上图是大汶口的文物。目前,在黄河三角洲发现了200多处大汶口文物。实际存量要大得多,估计有500。一个遗迹就是一个活的村落,小村落100人左右,大村落1000人左右。如果每个村子平均有200人,那么当时应该有10万人左右生活在黄河三角洲。
人类文明是山水文明,也是自然文明。那里的自然条件最为优越,文明在那里生根发芽。中华文明是最优秀的,创造了文明的山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