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汉族女孩,对藏族文化很感兴趣。希望认识藏族朋友,交流思想,做个好朋友。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系壮傣语支。傣语来源于梵文字母的音标。最初有戴笠、戴娜、戴湛、金平四种,现在流行于西双版纳和德宏。
傣族人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乱发入寨;进入傣家竹楼,要在门外脱鞋,往里轻走。不能坐在壁炉上方或跨过壁炉,不能进入主人的内室,也不能坐在门槛上;壁炉上不能用三脚架,不能用脚生火;不要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要用衣服当枕头,也不要坐在枕头上;晾衣服时,上衣要在高处晾,裤子和裙子要在低处晾;进入佛寺要脱鞋,避免触碰小和尚的头部、佛像等佛教圣物。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节日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傣历六月的泼水节是每年最盛大的节日。届时将大摆宴席招待僧人、亲友,并以泼水互贺。泼水节期间,除了酒和蔬菜,还有许多傣味小吃。傣族比较重要的节日有收节和开节,都是小乘佛教节日。新平、元江、景谷和金平的傣族人庆祝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内容和活动与当地汉族人相同。
西双版纳傣族中,一个家属楼,全村人都要来帮忙。当新的村庄建成时,祝贺新的是必要的。年轻人先上楼,抬着牛头,唱着祝福的歌。成熟的男人扛箱子,结了婚的女人扛被褥,姑娘们轮流扛吃的。然后他们在壁炉上支起三脚架,摆好桌子,买酒备菜,唱恭喜歌。村民们也想给他们的主人送些吉祥的礼物。
傣族人也崇拜村里的社神。傣族人称之为“去拉曼”,意为保护神灵。他们一年崇拜两次。栽苗前拜丰收,秋收后拜感恩。各家准备的贡品送到社神专用的房间,念完祭祀词,大家吃饭。俱乐部的新成员应该向社会之神提供鸡肉、葡萄酒和熏肉条。在元江和新平等,傣族人民普遍崇拜龙树和龙神。元江傣族人每年农历三月祭龙树时,全村都会杀红牛。在宰杀之前,他们会给红牛涂上白灰,并在上面铺上红绿相间的布。在同一个月里,为了保护牲畜的安全,猪会被献祭给“天地”。
藏族,人口约1000万(根据年度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自治区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周边省份。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
藏语是汉语的称谓。藏语叫“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人自称“波巴”。波巴根据地域不同分为都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魏拔(地区)、康巴(川西地区)、安多瓦(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藏语分为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
被称为“世界屋脊”,美丽神奇,是藏民的主要聚居地。现有人口1.3万余人,藏族占95%。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藏族先民就生活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由于草原辽阔,水生植物丰富,畜牧业是主要生产。主要有绵羊、山羊、牦牛和奶牛。其中牦牛是运输的“高原之舟”,除了奶和肉,因为它毛长,耐寒。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还有小麦、油菜、豌豆等作物。藏族男女的服饰都完好无损。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服饰,这对藏族服饰文化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它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藏语支。藏语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从十世纪到十六世纪,藏族文化兴盛,数百年来,藏族文化大放异彩。除了举世闻名的《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佛教书籍外,还有节奏、文学、哲学、史地、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的专著。
藏族人热情开朗,豪放不羁。他们快乐地生活着,舞蹈是他们的伴侣。藏族人民抑扬顿挫,押韵悦耳。歌唱伴随着各种舞蹈。优美的舞蹈,活泼的节奏。其中流传最广的是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糍粑、酥油、青稞酒等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糍粑是用青稞或豌豆做的炒面。糍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混合,用手揉成小球食用。酥油茶是将砖茶的茶叶倒入长1米的长木桶中,加入盐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混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日酥油茶。青稞酒是一种用当地青稞酿造的低度葡萄酒,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食物多为肉类和奶制品,很多人喜欢吃风干牛羊肉。转石会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木佛节,祭祀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九龙水冶都会为它沐浴,所以它也被称为Mufo节。每年的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的人们都穿着民族服饰,聚集在欢乐谷山上、折多河畔。人们先去庙里烧香祈福,烧纸钱。然后转向山上供奉神灵,祈求他们的保佑。翻过山后,我们搭起帐篷野餐,看藏戏。唱民歌,跳锅庄舞和弦子舞,骑手们还举行赛马和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需要物质交换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采花节是南坪县于波藏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个节日持续两天。传说很久以前,于波是一个偏僻的山谷。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用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一个叫莲芝的女孩从很远的地方来了。她美丽、善良、聪明。她教当地人种地、织布、缝衣,还采百合待人。有一年,五月初五,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山崖而死。人们非常悲伤,所以他们在这一天上山采花来纪念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采花节。
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最重要的节日。他们应该穿上服装互相拜年,并去寺庙朝拜祈祷。正月十五,晚上,各个寺院点起酥油灯。在青海的塔尔寺和大昭寺,喇嘛用酥油制作的酥油雕塑以其鲜艳的色彩和精美的雕塑而闻名。4月15日据说是释迦牟尼成佛、文成公主抵达的日子,各地都有宗教活动纪念。在七月,谷物丰收在望,农民们带着卷轴在田野里走来走去,这被称为郭旺节,祝愿那一年丰收。
被投诉人:共青团三级门卫9-14 18:16
二、傣语
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系壮傣语支。分为西双版纳话、德宏话、金平话。傣族的语音文字来源于梵文字母,各地不同。2000年进行剧本改革,分为戴娜(德宏)、戴露(西双版纳)、傣羌(瑞丽、耿马、澜沧等地)和金平傣。西双版纳和德宏是两种傣语。
第三,傣族的天文历法
傣族人有他们自己的传统历法。傣语称为“祖拉萨哈”,意为“小历法”。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秦时期,而现在的傣历始于明朝之前。它是一种阴阳历。戴历的年份是阳历年,即绕太阳公转一周;傣历的月是阴历月,即周期为满月。一年分为65438+2月,单月30天,双月29天。以六月为一年的开始,它的第一个月相当于夏历中的十月。正常年份是100天或100天,闰年是100天.戴历始于贡元年。
第四,傣族的医疗保健
傣医药作为一门学问,是傣族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傣族人民在与疾病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收集了丰富的偏方,采集了成千上万种草药。其中,《当哈雅》是傣族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
根据文献记载,当傣族人迁移到景永时,许多村庄死于流行病,但只有景永巴特的一个村庄没有人死亡,所有人都很强壮。他们开辟了许多领域,生产发展很快。一天,一位名叫伯的老人上山采野果。他路过那个村庄,惊讶地发现村子里的每个人都很健康。他问村里的人:“你们吃什么?为什么大家都强?”村里的人告诉他:“我没吃别的,但刚来的时候,大家每天都上山摘野果野菜吃。也许这是有原因的。”
博牙回去的时候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其他村的人,劝大家试一试,上山摘野菜吃。大家都想治好病,就照博牙说的做了。一段时间后,果然奏效,疫情明显减少。博牙注意从大家摘回来的野果野菜中挑出样本保存。以后只要村里有人生病,他就会根据样本找这些蔬果给病人吃。有一部分吃了病就好了,有一部分效果会差一点,但是吃的不一样就有效果。就这样,他慢慢总结,积累经验。每当有人生病时(当时主要是疟疾),就根据不同类型的疾病进行治疗。渐渐地,疾病减少了,人们变得健康了,所以傣族人把伯的牙齿叫做“摩崖”,意思是能治病的人。此后,出现了戴医生。写好后记录下来,成为今天比较完整的傣医书。
傣族传统医学手稿:傣族经典医学著作。记载了傣医在药物、方剂、制剂方面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至今,有许多种写在月桂叶上的“月桂叶书”和用构树树皮支撑的纸张抄成的“棉纸书”。这是中国医学遗产中的瑰宝。目前,根据这些手稿,已经用汉、傣两种文字编纂出版了《德宏傣医药方集》和《西双版纳傣医药志》。
第五,傣族的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信仰南传佛教教的民族,傣语称为“布塔沙桑纳”。它对傣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8世纪传入傣族地区。在此之前,傣族先民信奉多神教,即原始宗教。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佛教寺庙在傣族地区非常普遍。把儿子送进寺庙当和尚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尤其是在西双版纳,几乎所有男孩8-10岁都要进寺庙出家生活。他们在那里学会了读经,一般在1 ~ 5年回国。傣语大藏经八万四千部,大部分刻在贝叶上,称为贝叶经。其中有些是傣族僧人的作品和习俗,是根据佛教含义发展和补充的。
第六,傣族文学
民族文学:傣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包括叙事诗、寓言、神话、传说和童话。许多著名的叙事长诗,如《赵树屯与穆迪·纳诺》、《何鄂与洛桑·尼玛》、《阿姨的故事》等,在国内外都很有名。
史诗:巴塔马加罗,又名南师巴塔马加帕萨代。傣族创世史诗。内容包括世界的创造、人类的形成、傣族先民的兴起、迁徙和定居。其中有许多历史人物的傣族神话传说,是研究傣族古代神话和社会的古籍文献。
史书:鲁的历史原名《帛书》(西双版纳年谱)。该书记录了从傣族首领巴振进入西双版纳建立金靖王国的年月(傣族历年)到年西双版纳解放的主要史实。这本书有一个李的译本,云南大学2006年出版的,叫《亡者史》,译本是2000年到2005年。张在《续西双版纳百年史事》中对~年部分进行了补充和翻译。这本书还有其他详细版本。《吕氏》为后人了解傣族的社会历史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是傣族的重要历史文献。
七、傣族戏剧
西双版纳有泰缅舞剧,龙腾边境有中国傣族舞剧。较大的宗教都有舞剧表演,比如车内宣威街一年一度的冬佛大会,连续三晚都有舞蹈表演。剧情有历史故事,有宗教神话,有爱情传说,而服饰则五花八门,有纸扎成龙、孔雀、乌龟、仙鹤、鹿蚌,还有五颜六色的画。扮成美女的演员把纸包着的孔雀一分为二,双手抓住翅膀飞了起来。一个扮成年轻人的演员背着纸鹿跳舞。大乌龟用一个人躺在乌龟的肚子里,手脚是乌龟的四只脚,乌龟的脖子里有一个器官;它能突然伸展数尺,又能突然缩回腹部,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傣剧:傣剧已有约200年的历史。早期剧目有《十二马》、《公孙耕田》、《长勺对》等。本世纪初,盈江土司建立了第一个傣剧团。它在表演原有剧目的基础上,吸收和改编了许多京剧和滇剧剧目,同时吸收了它们的服饰、道具、乐器等元素,丰富了傣剧。总的来说,傣剧人物不多,主要反映劳动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表演形式灵活活泼,内容短小精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傣族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傣剧:傣剧的一种。流行于云南德宏州的盈江、泸西、梁河、龙川、瑞丽等县,保山的保山、腾冲、龙陵等县的傣族聚居地。傣剧以傣族的民间舞蹈为基础,如“二人转”(一对男女)、“打白马”(一种在节日里祝福各家的舞蹈)和“海印”(一种由牛表演的舞蹈)。向云南花灯学习后,发展成为具有一定情节和人物的《十二马》、《布顿拉》(老人耕田)等舞蹈。
傣剧的表演是在提炼本民族各种舞蹈的基础上,吸收汉剧的表演技巧而丰富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剧目有改编自傣族民间传说和民间叙事诗的《罗汉》、《千瓣莲》、《红莲宝》、《一片温暖的东海》、《浪金布》、《七姐妹》、《思南王》等。有三圣回天、王莽篡位、三江东流、木刻斋、花果山、潘等。,这是根据汉剧和小说《演义》改编的。还有根据历史故事和传说改编的的《南征北战》和《张姐姐》。有新创作的现代戏,如《三回岩》《石头上的婚礼》《金湖缘》《在边界》《三丑会》。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布顿拉》、《陶》、《何鄂与》、《左岩农》等。
傣族的文学作品大多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最古老的创世神话,在傣族人民中流传最广的是布桑盖和雅桑盖。至今,傣族人仍称布桑盖、耶桑盖为“我们的祖先”。有关于开辟西双版纳、勐遮、伊吾、建村、砍柴、修渠的神奇传说。在傣族地区,也有称聪明人的故事,如、、艾丝。这些理想化的人物拥有无所不能的技能和超人的智慧。
傣族诗歌包括歌谣和长篇叙事诗。有职业或半职业的傣族诗人,傣语称为“赞哈”。
赞哈:傣族民歌。“赞哈”在傣语中是民间手的意思。赞哈唱法是傣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形式灵活简单,随时随地都可以唱。它被称为傣族生活中的盐吧。传统歌曲多为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也有艺人即兴创作的狩猎和美酒,如《叫花树屯》、《缅甸桂花四朵》、《贺信》、《哈鲁胶》等。新编的曲目是《流沙河》和《彩虹》。赞哈在傣族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歌声优美生动,人物形象细腻委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们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和欢迎。
古代歌谣是傣族文学的萌芽,至今仍以口头和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流传。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出版的《傣族古歌谣》中有许多短篇故事反映了原始时代傣族先民的生活、劳动、思想和感情。比如《蜈蚣》描写人类通过实践逐渐认识客观世界;《画水》描写人类逐渐改变生存状态;“摘水果”和“采蘑菇”形容人类的工作生活。这些诗形式简单,节奏明快。
叙事长诗是傣族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神话叙事诗、颂姨诗和爱情悲剧叙事诗。神话叙事诗与神话传说基本相似。有很多关于阿姨的颂歌。“阿銮”一词据说来自梵文,指的是能工巧匠。在傣语中是指贫穷、意志坚强、技艺高超、诚实善良的英雄,或者是有福气、有能力的善良的人。佛陀把这些故事描述为描述释迦牟尼转世的故事。阿伦的故事中有一些宣扬佛教教义的成分,但整体内容远远超出了佛教思想的范畴,堪称傣族民间故事集,涵盖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制度、阶级关系、伦理道德、婚姻爱情等。
随着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印度文化对傣族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武》是由印度的一篇短篇小说发展而来的。《兰加希和》的情节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相似,但主题、人物、故事结构都有所变化。长诗强化了赵郎玛对十魔的战争,成为反映社会生活、斗争和宗教斗争的巨幅画卷。
傣族佛教保存经典丰富,翻译的三藏佛经包括相当多的经、法、论方面的经典,还有不少藏文经典。这些经典有的是用巴利语写的,用傣文字母音译,保留了小乘佛教经典的早期特征,有的是傣族僧人根据佛教教义精心制作的作品,记载了许多有关傣族地区的历史、地理、语言和文学资料。西双版纳、孟连、耿马等地的经典大多刻在贝叶叶上,称为《贝叶经》,还有的写在当地有纹理的棉纸上。
八、傣族音乐
傣族音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包括民间音乐、舞蹈音乐、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
二、傣语
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系壮傣语支。分为西双版纳话、德宏话、金平话。傣族的语音文字来源于梵文字母,各地不同。2000年进行剧本改革,分为戴娜(德宏)、戴露(西双版纳)、傣羌(瑞丽、耿马、澜沧等地)和金平傣。西双版纳和德宏是两种傣语。
第三,傣族的天文历法
傣族人有他们自己的传统历法。傣语称为“祖拉萨哈”,意为“小历法”。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秦时期,而现在的傣历始于明朝之前。它是一种阴阳历。戴历的年份是阳历年,即绕太阳公转一周;傣历的月是阴历月,即周期为满月。一年分为65438+2月,单月30天,双月29天。以六月为一年的开始,它的第一个月相当于夏历中的十月。正常年份是100天或100天,闰年是100天.戴历始于贡元年。
第四,傣族的医疗保健
傣医药作为一门学问,是傣族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傣族人民在与疾病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收集了丰富的偏方,采集了成千上万种草药。其中,《当哈雅》是傣族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
根据文献记载,当傣族人迁移到景永时,许多村庄死于流行病,但只有景永巴特的一个村庄没有人死亡,所有人都很强壮。他们开辟了许多领域,生产发展很快。一天,一位名叫伯的老人上山采野果。他路过那个村庄,惊讶地发现村子里的每个人都很健康。他问村里的人:“你们吃什么?为什么大家都强?”村里的人告诉他:“我没吃别的,但刚来的时候,大家每天都上山摘野果野菜吃。也许这是有原因的。”
博牙回去的时候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其他村的人,劝大家试一试,上山摘野菜吃。大家都想治好病,就照博牙说的做了。一段时间后,果然奏效,疫情明显减少。博牙注意从大家摘回来的野果野菜中挑出样本保存。以后只要村里有人生病,他就会根据样本找这些蔬果给病人吃。有一部分吃了病就好了,有一部分效果会差一点,但是吃的不一样就有效果。就这样,他慢慢总结,积累经验。每当有人生病时(当时主要是疟疾),就根据不同类型的疾病进行治疗。渐渐地,疾病减少了,人们变得健康了,所以傣族人把伯的牙齿叫做“摩崖”,意思是能治病的人。此后,出现了戴医生。写好后记录下来,成为今天比较完整的傣医书。
傣族传统医学手稿:傣族经典医学著作。记载了傣医在药物、方剂、制剂方面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至今,有许多种写在月桂叶上的“月桂叶书”和用构树树皮支撑的纸张抄成的“棉纸书”。这是中国医学遗产中的瑰宝。目前,根据这些手稿,已经用汉、傣两种文字编纂出版了《德宏傣医药方集》和《西双版纳傣医药志》。
第五,傣族的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信仰南传佛教教的民族,傣语称为“布塔沙桑纳”。它对傣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8世纪传入傣族地区。在此之前,傣族先民信奉多神教,即原始宗教。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佛教寺庙在傣族地区非常普遍。把儿子送进寺庙当和尚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尤其是在西双版纳,几乎所有男孩8-10岁都要进寺庙出家生活。他们在那里学会了读经,一般在1 ~ 5年回国。傣语大藏经八万四千部,大部分刻在贝叶上,称为贝叶经。其中有些是傣族僧人的作品和习俗,是根据佛教含义发展和补充的。
第六,傣族文学
民族文学:傣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包括叙事诗、寓言、神话、传说和童话。许多著名的叙事长诗,如《赵树屯与穆迪·纳诺》、《何鄂与洛桑·尼玛》、《阿姨的故事》等,在国内外都很有名。
史诗:巴塔马加罗,又名南师巴塔马加帕萨代。傣族创世史诗。内容包括世界的创造、人类的形成、傣族先民的兴起、迁徙和定居。其中有许多历史人物的傣族神话传说,是研究傣族古代神话和社会的古籍文献。
史书:鲁的历史原名《帛书》(西双版纳年谱)。该书记录了从傣族首领巴振进入西双版纳建立金靖王国的年月(傣族历年)到年西双版纳解放的主要史实。这本书有一个李的译本,云南大学2006年出版的,叫《亡者史》,译本是2000年到2005年。张在《续西双版纳百年史事》中对~年部分进行了补充和翻译。这本书还有其他详细版本。《吕氏》为后人了解傣族的社会历史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是傣族的重要历史文献。
七、傣族戏剧
西双版纳有泰缅舞剧,龙腾边境有中国傣族舞剧。较大的宗教都有舞剧表演,比如车内宣威街一年一度的冬佛大会,连续三晚都有舞蹈表演。剧情有历史故事,有宗教神话,有爱情传说,而服饰则五花八门,有纸扎成龙、孔雀、乌龟、仙鹤、鹿蚌,还有五颜六色的画。扮成美女的演员把纸包着的孔雀一分为二,双手抓住翅膀飞了起来。一个扮成年轻人的演员背着纸鹿跳舞。大乌龟用一个人躺在乌龟的肚子里,手脚是乌龟的四只脚,乌龟的脖子里有一个器官;它能突然伸展数尺,又能突然缩回腹部,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傣剧:傣剧已有约200年的历史。早期剧目有《十二马》、《公孙耕田》、《长勺对》等。本世纪初,盈江土司建立了第一个傣剧团。它在表演原有剧目的基础上,吸收和改编了许多京剧和滇剧剧目,同时吸收了它们的服饰、道具、乐器等元素,丰富了傣剧。总的来说,傣剧人物不多,主要反映劳动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表演形式灵活活泼,内容短小精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傣族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傣剧:傣剧的一种。流行于云南德宏州的盈江、泸西、梁河、龙川、瑞丽等县,保山的保山、腾冲、龙陵等县的傣族聚居地。傣剧以傣族的民间舞蹈为基础,如“二人转”(一对男女)、“打白马”(一种在节日里祝福各家的舞蹈)和“海印”(一种由牛表演的舞蹈)。向云南花灯学习后,发展成为具有一定情节和人物的《十二马》、《布顿拉》(老人耕田)等舞蹈。
傣剧的表演是在提炼本民族各种舞蹈的基础上,吸收汉剧的表演技巧而丰富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剧目有改编自傣族民间传说和民间叙事诗的《罗汉》、《千瓣莲》、《红莲宝》、《一片温暖的东海》、《浪金布》、《七姐妹》、《思南王》等。有三圣回天、王莽篡位、三江东流、木刻斋、花果山、潘等。,这是根据汉剧和小说《演义》改编的。还有根据历史故事和传说改编的的《南征北战》和《张姐姐》。有新创作的现代戏,如《三回岩》《石头上的婚礼》《金湖缘》《在边界》《三丑会》。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布顿拉》、《陶》、《何鄂与》、《左岩农》等。
傣族的文学作品大多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最古老的创世神话,在傣族人民中流传最广的是布桑盖和雅桑盖。至今,傣族人仍称布桑盖、耶桑盖为“我们的祖先”。有关于开辟西双版纳、勐遮、伊吾、建村、砍柴、修渠的神奇传说。在傣族地区,也有称聪明人的故事,如、、艾丝。这些理想化的人物拥有无所不能的技能和超人的智慧。
傣族诗歌包括歌谣和长篇叙事诗。有职业或半职业的傣族诗人,傣语称为“赞哈”。
赞哈:傣族民歌。“赞哈”在傣语中是民间手的意思。赞哈唱法是傣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形式灵活简单,随时随地都可以唱。它被称为傣族生活中的盐吧。传统歌曲多为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也有艺人即兴创作的狩猎和美酒,如《叫花树屯》、《缅甸桂花四朵》、《贺信》、《哈鲁胶》等。新编的曲目是《流沙河》和《彩虹》。赞哈在傣族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歌声优美生动,人物形象细腻委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们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和欢迎。
古代歌谣是傣族文学的萌芽,至今仍以口头和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流传。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出版的《傣族古歌谣》中有许多短篇故事反映了原始时代傣族先民的生活、劳动、思想和感情。比如《蜈蚣》描写人类通过实践逐渐认识客观世界;《画水》描写人类逐渐改变生存状态;“摘水果”和“采蘑菇”形容人类的工作生活。这些诗形式简单,节奏明快。
叙事长诗是傣族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神话叙事诗、颂姨诗和爱情悲剧叙事诗。神话叙事诗与神话传说基本相似。有很多关于阿姨的颂歌。“阿銮”一词据说来自梵文,指的是能工巧匠。在傣语中,表示贫穷、刚烈、高超、渣滓/pre & gt;
同意
13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