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毅太英宫简介
太清宫位于县城以东5公里的隐山上。建于东汉颜夕八年(165),原名老子庙。唐高祖武德三年(629),李渊追认老子为祖,并以老子庙为祠堂。666年,唐乾丰元年,老子被尊为“太上皇轩辕”,建紫极宫。唐光宫元年(684),武则天追认老子的母亲为“先天皇后”,并建“洞宫”供奉她。唐玄宗天宝二年(743),改紫晶宫为“太清宫”。
太清宫分为前宫和后宫,由徐莉隔开,以“静河”为界,河上“汇贤桥”相连。前宫住大路,后宫住昆路。前朝后宫占地720殿,有600余亭。前宫立于午门,御道直。庭院以太极堂为中心,周围有奇缘堂、五岳堂、南斗堂、无物堂、静阁。太极堂内有一尊老子雕像,堂前有一座铜铸八卦高炉,堂侧有一根铁柱,据说是老子的“鞭赶山”,也是老子作为柱子的历史象征。寺东有一口井,据说是我出生时在九龙洗澡的地方,所以叫“九龙井”。院中石碑雕成林,显得庄严肃穆。
太清宫在唐末毁于大火,一片废墟。宋代重建。宋大忠帝祥符七年(1014),真宗巡视太清宫,举行大量祭祀仪式,并在宫殿东侧题写御书《先天皇太后颂碑》,扩建殿宇。北宋末年,太清宫毁于大火。它在金元时期重建。元十五年(1335),韩林儿在亳州称帝,下令拆除太清宫,运到亳州建宫。明朝万历七年(1579),太清宫再次修缮。清康熙十七年(1678),由道生等人重修,七年完工。在现代,它被战争摧毁了。现在只剩下前宫的太极殿、后宫的三圣母殿、娃娃殿和唐碑、宋碑、金碑、元碑、清碑。
老君台,位于县城东北角,是老子登高成仙之地,故原名“登高仙台”、“拜仙台”。宋六年(1013),改称“老君台”。平台高13米,占地面积706平方米。整个平台由古砖堆砌而成,由24个平面围成圆柱形,平台周围建有70厘米高的围栏,类似于城墙。舞台上有三个大厅,一个是东大厅,一个是西大厅。正殿有一尊老子铜像原作,高两米,铸工精美。寺门檐下,东西嵌有碑,上书“道德真源”“游龙遗骨”等字样。山门东侧有一根原铁柱,高七尺,径七寸,突兀无声地立着。大门下有32层青石台阶,加上正殿一层,正好是33层,以象征老子一飞冲天33天的说法。
胡主编:《中国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版),第1667-1668条“老君台”。